杨龙喜,字凤,桐梓县溱溪里九坝场人。幼习枪棒,曾充任县衙总役,因县令张克纶百务废弛,唯务踩戥,勒索平民,中饱私囊,且索杨贿未遂,将惩杨,杨愤避返乡,阴蓄异志。
人物简介
杨龙喜起义,发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即清朝咸丰年间)的桐梓县,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咸丰四年春,舒光富参加独山杨元保起义,失败,其子明新被杀,只身逃脱,遂以卖布为名来九坝,借机策动杨龙喜起事。舒鼓动杨称:“滇黔地方,结股十七,此处一起,彼即响应。”杨龙喜即与舒计议,宣称“奉粤西群英以檄文相邀”,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号召,聚众千余,于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初四,在九坝场发动起义,反抗清廷。
旋即攻占桐梓县城,辱逐县令陈泰阶,建立江汉政权,更改年号。诈称舒光富为明帝后裔,尊之为王,杨自称都督大元帅,统领一切。以“奉天承命,复明灭清,吊民伐罪,恢复洪基”为政治纲领。以斋教为名号召会众,聚集平民。义军头裹黄巾,自称黄号。杨龙喜刻木为印,改九坝为赛波府,改桐梓县为兴州,以江汉皇帝名义及都督大元帅衔名发表御札、眷黄、文告,派官委令,痛斥清朝统治者“严派军需,逼捐加赋,……百姓人人切齿,黎庶个个寒心”的罪行。决心“除暴虐,安良善”,“豁免三年粮税,永革加增踩戥”,号召“士农工商,各居正业”。
继杨元保起义余波,掀起了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全省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序幕,并迅即形成高潮且经久不衰。数月之间,势如风暴,攻城掠县,改元更帜,纵横全省,声震清廷。虽然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但在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起义背景
咸丰四年春,舒光富参加独山杨元保起义,失败,其子明新被杀,只身逃脱,遂以卖布为名来九坝,借机策动杨龙喜起事。舒鼓动杨称:“滇黔地方,结股十七,此处一起,彼即响应。”杨龙喜即与舒计议,宣称“奉粤西群英以檄文相邀”,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号召,聚众千余,于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初四,在九坝场发动起义,反抗清廷。旋即攻占桐梓县城,辱逐县令陈泰阶,建立江汉政权,更改年号。诈称舒光富为明帝后裔,尊之为王,杨自称都督大元帅,统领一切。以“奉天承命,复明灭清,吊民伐罪,恢复洪基”为政治纲领。以斋教为名号召会众,聚集平民。义军头裹黄巾,自称黄号。
杨龙喜刻木为印,改九坝为赛波府,改桐梓县为兴州,以江汉皇帝名义及都督大元帅衔名发表御札、眷黄、文告,派官委令,痛斥清朝统治者“严派军需,逼捐加赋,……百姓人人切齿,黎庶个个寒心”的罪行。决心“除暴虐,安良善”,“豁免三年粮税,永革加增踩戥”,号召“士农工商,各居正业”。继杨元保起义余波,掀起了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全省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序幕,并迅即形成高潮且经久不衰。
杨龙喜起义后,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旬日之内,集众万余,最盛时义军两万多人。义军据桐梓,占仁怀,攻绥阳,袭綦江,围遵义,逼贵阳,一路搴旗斩将,杀官夺城,占领黔北。势及川南,席卷黔省大半。清帝连下急诏,调集川滇黔数省重兵“合剿”。仍不能扼制起义军的凌厉攻势。对其后的贵州反清大起义产生了深刻、积极、广泛的影响。直至当年底。清帝震怒,严令“合剿”,并惩办一大批“剿抚不力”的军政官员,官军“迁延畏葸,以致贼匪横行,……纵贼失机,实堪痛恨”的状况才有所扭转。三省重兵压境,杨、舒率义军避实就虚,转战于黔省各地。终因寡不敌众,又无稳固的根据地可供倚托,渐趋颓势。
咸丰五年(1855年)一月,杨、舒义军在川黔两省提督万福率三省大军围追堵截之下,辗转于大定、毕节、永宁、都匀、麻哈、石阡之间。三月初七日,在石阡府葛彰司,被重兵围困,杨龙喜因腿伤溃烂,不忍再累及随行义军弟兄,持刀逼其远遁后,独身对敌,壮烈牺牲于阵前。其余部奉舒光富为首领,出石阡,奔松桃,拟入川复起受阻,遂返兵桐梓,劫杀倚附官府残害义军的土豪劣绅后,被官兵追到遵义县境。
四月十八日,舒光富被俘遇害,义军主力至是不存。仅在数月之后,散在各地的义军余部数十股先后复起,聚义反抗官府。如邹神保、穆二同、穆玉朋,陈八十、侯廷魁、杨二喜、杨二同、杨凤骄、梁大同、梁三同、曾幺四、梁发财、余麻三、张钵钵、陈蛮蛮、赵帽顶、朱二同、白大满、白小满、曾喜、梁德泮等等蜂起于黔北各地。同期及其后,黔省数十支汉苗各族农民起义军亦先后起事反清,以致官军焦头烂额,疲于奔命,持续战事20年,方才将贵州一省各族反清大起义平息。但已令清朝统治大厦在贵州的根基动摇,几至不可收拾。
领导人物
清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 平越(福泉)、瓮安、余庆和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四月,杨凤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余部坚持斗争到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才最后失败。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 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了奠基的作用。
起义始末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桐梓县九坝人杨龙喜(又名杨凤)、遵义县芝藤坪人舒犬(业裁缝,江湖小艺)、仁怀厅人吴三省(平日卜卦算命为生)等,于咸丰四年正月,吴三省在柯梓九坝地方遇见杨龙喜,杨邀到他家中商议说:“有湖广人舒明达,自幼生有奇相,夜间睡牛棚,红光四射,定是真主”。当即叫吴替舒明达推算八字,吴算后说:舒明达八字极贵,必有九五之份等。杨龙喜又把自己的年庚叫吴推算,吴说他的八字是独虎占天门,自己定是大元帅的命,若肯保主起事,将来定有丞相位份。又为卦卜吉凶,吴说起事大吉利,杨龙喜便留吴在家,与舒犬等一起策谋聚众起义,他们率起义军于当年闰八月初六日攻占了桐梓县城,挟持了新任不久的知县陈泰阶,到娄山关放走。
杨龙喜起义军占领桐梓县城后,立国号名“江汉”,拥舒犬的第四子为主公,杨龙喜为开国大元帅,刻木为印,广方四寸。将桐梓县改名为“兴州”,九坝改名为“赛波府,以曾联魁为知州事。起义军自称为黄兵,实际上是白莲教分支斋教的教军。旗帜上大书嗣明和江汉元年字样。张贴布告免征粮税三年,永远取缔踩戥银,发布了《江汉皇帝诏》原文如下:奉天承命,明裔江汉皇帝诏曰:朕自大明,失基以来,伏居九世,今承天命,自黍薄德,不负天命,焉敢妄动,不顺人心,实为君之难矣。今观尔清,不思仁君大度,久想用夏变夷,卖官鬻爵,加赋征商,剥削民财,害民日甚,生灵以坐幽暗之中,无不号泣于昊天也。近日粤西以檄文相请,朕实不以为念,意欲与民并耕,恐恩未加乎黎庶;心与百姓同乐,虑德未及于寰区。斯时也,清满尤不痛改,复又严派军需,逼捐加赋,实为上之不仁,故为下之不忠,百姓人人切齿,黎庶个个寒心,朕安忍坐视而不救民于水火之中。以朕亲统蒸民,大兴仁德之师,问尔清满之罪。朕师到处,无犯秋毫,士农工商,各居正业,必须安诸如常,切勿闻风惊触,自招流离之苦。然而朕非徒复先王旧业,实为苍生除暴,四乡土豪,毋许乘势抢夺乡民,奸淫悖道,一经访闻,并其诛戳,决不姑贷,冀体朕好生之仁,自保尔家人赤子,不负朕心,为良为庶。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新立江汉元年八月十五日示。
杨龙喜统帅的黄兵,以“唐、狼、宝、字、训”五字为号。杨龙喜是唐字,陈小霸王是狼字,宝公是宝字,王三鲊巴是字字,杨金是训字,共计六万多人。杨龙喜封吴三省为护国军师,大小头目都听他的调遣。吴三省又遣杨金率领人马去破仁怀县,吴三省与杨龙喜率主力军直逼遵义城下,力图攻取府衙。杨龙喜指挥起义军轮流攻打遵义府城,围攻两月未能得手。清援军赶到,把雷台山营盘烧毁,杨龙喜才率部转移。
杨金是杨李村杨李湾(现属仁怀县银水乡)人,杨金所率训字黄兵,先占领了温水汛(温水汛当时属仁怀县),先遣部队由邹神保、傅元勋等率领,驻扎仁怀窑坝,仁怀知县容保泰带练勇三百名,把总王明安带清兵五十名,武生朱映奎,曾占魁等出城堵击,行至唐村与黄兵遭遇,练勇与清兵被四面包围,伤亡大半,容保泰、王明安被俘处决,曾占魁等亦阵亡。黄兵乘胜占领县城,将仁怀县改名为“新开县”,由杨金任县知事,杨总共占领县城一百二十五天,嗣后川军会同仁怀团首雷昭然夺去县城,杨金突围血战,于麻柳场壮烈牺牲。
杨龙喜主力军围攻遵义府城,师老无功,而清廷各路援军剧增,杨龙喜率部转移:经安底场、三重堰,直到黔西州和大定府属白马山安家硐。咸丰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四月二十二日,杨龙喜在石阡府葛庄司牺牲。护国军师吴三省在永宁县文家岩山梁与清军打仗失利,退往河坝,又被各路清军赶到,三面包围,吴三省被俘解省,于咸丰五年四月二十二日遇害,舒裁缝也于同年六月三日被捕遇害。这次农民起义时间虽只有十个月,杨龙喜等教军的领导人壮烈牺牲后,他们的部下仍在,继续战斗直至咸丰九年(公元一八五九年)才宣告结束。
后续起义
咸丰四年的上谕摘要:“提督统辖全军,现当剿匪吃紧之际,若临事畏缩,何以使将士争先用命?况该抚等先后所谓调官兵为数不少,各省筹饷亦数逾钜万,若该提督一味退缩,糜饷老师,咎将谁执”?
咸丰五年的上谕摘要“贵州逆匪杨凤伏诛后,余匪窜至四川边界,复有逆党舒犬、舒祖新死党,仍图回窜”。
咸丰五年上谕摘要:“逆匪在贵州北境滋扰,蒋霨远带兵出省驻守扎佐,赵万春驰赴遵义,剿办均未得手,以致余匪窜进四川境者尚复不少。该巡抚提督有统辖全省之责。当该匪初起之时,既未能及时扑灭及带兵剿捕,又未能迅速藏功,致令蔓延,殊堪痛恨!蒋霨远着革职留任,赵万春着即革职,仍留军营以观后效。现四川提督万福已带兵由蜀赴黔;所有贵州官兵,统归万福统带”。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公元一八六一年),冀王石达开亲自率领所部太平军,沿
湖南、广西、四川、贵州边界北上进入四川境内,想占涪州后再抢渡长江不成,旋进兵重庆方向寻找渡河点又不成。同治元年四月(公元一八六二年)太平军在涪州失利,由綦江一带南下,石达开部第一次进入贵州,活动在正安、桐梓一带,不久太平军又挥戈北上,进入南川,在南川与敌作战失利,第二次又南下入贵州,活动在仁怀、桐梓、绥阳一带。当时只在仁怀县属温水、寨坝一带活动,这里系四川綦江县交界的边区,距仁怀县城较远,其后太平军大举南向,到达遵义县境的板桥后分兵,一半趋鸭溪,一半留遵义。此时李复猷部进驻海龙坝。九月初四日,李复猷率部经遵义县松林、毛石坎、干溪入仁怀县属楠木坝,仁怀县知县沈竣督兵守陴历七昼夜,李复猷无意攻城,绕由钟山下茅台村往黔西、毕节而去。当时太平军分兵三路向云南进发:北路经赤水去叙永,中路经黔西、大定毕节去镇雄,南路经黔西州攻城未下,过郎岱经安南直达沾益。据前辈们讲:冀王曾经过仁怀县城边下茅台,但迄今尚无确实可靠的资料证明冀王当时在李复猷军中。
同治二年春(公元一八六三年),李复猷部在川南、黔北一带策应翼王石达开渡过金沙江,传说翼王石达开也在李复猷军中,实际并非如此。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夏,四川布政使刘蓉在四川省清溪县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讲话可资佐证:“石逆此次入川,声势与去岁大不相同,其先遣中旗赖裕新为先锋,张翼王旗帜,出冤宁、渡峨江,攻邛州、逼成都,以诱我出兵堵截,复派其宰辅李复猷部骚扰川南、黔北一带,亦打出冀王旗号,以为疑兵,引诱我分兵阻击。然后自率主力乘间蹈隙,以巧计渡过金沙江,陷河西、出宁远,先锋已达冤宁,石逆用兵之狡,实为之历戎行者所少见”。这说明李复猷只是打出翼王的旗号,以为疑兵诱敌而已。
咸同年间贵州号军,是一支汉族为主的农民起义军队伍,它们承袭白莲教在四川、湖北起义时所用四种颜色头巾作标志,故有红、白、青、黄号之名。其初以宗教发动群众,称花灯教为白莲教,在贵州的分支。白莲教教义崇尚光明,以“明王出世”相号召来推翻清朝,所以“反清复明”就成了号军的政治纲领。咸同年间,白莲教在贵州的教主是刘仪顺,所传教徒遍布红、白、青、黄各号,而刘仪顺直接掌握白号,节制红、青、黄等号,凡教中人都称他是刘老祖祖。
咸丰七年(公元一八五七年)刘仪顺、何冠一等在思南县鹦鹉溪发动起义,以白色头巾作标志,故称白号。咸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八年)至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为白号军蓬勃发展时期,先后以城头盖,荆竹园,偏刀水等处为根据地,筑寨设卡固守。建号“江汉”,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组织机构:既有大师父、二师父的宗教称谓;又有王、公、太师父等封号。立朱明月(贵州遵义人,原名张保山)为秦王,通称朱王。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朱明月称帝,建号“嗣统”,不再用“江汉”年号,刘仪顺此时为军师,攻克府、厅、州、县城池十多座,有力地打击清朝封建主义的统治。
起义遗址
九坝杨龙喜起义遗址
九坝,位于桐梓县城西30公里,东西两面高山连绵,南北间狭长平川,由9个小坝组成,故名九坝。清咸丰初,桐梓连年遭灾,民不聊生,官府不顾民间疾苦,反而加重赋税,搜括民财。溱溪里里役杨龙喜,又名杨凤,不忍桑梓父老遭受盘剥,遂在九坝一带聚众练兵习武,于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初六,和遵义去桐梓的舒光富共同举义,迅疾占领桐梓县城,随即攻克仁怀,围困遵义府城,威震黔北州县。
杨龙喜家住九坝,故宅系四合天井木结构瓦房,起义军指挥部曾一度设于此,起义失败后,杨龙喜满门遭斩,房屋被夷为平地。离杨龙喜故宅150米处,有100余平方米、高约2米的条方状土台,为起义军的点将台。起义军在黄河沟设兵器厂,岚山洞和杨家洞设造币厂。点将台上今已种植杉树,黄河沟兵器厂址已建成民房,岚山洞、杨家洞,峭岩陡壁,地处山野,人迹罕至,均已荒废。
雷台山杨龙喜起义军营盘遗址
雷台山,位于遵义市区东侧,海拔886米,四周坡地平缓。山顶宽敞可容数千人。山上原有雷祖庙,颇具规模,现已毁。
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桐梓杨龙喜率农民起义军占桐梓,克娄山,直逼遵义府城。十九日迳据雷台上,于山上构筑“内墙外壕”、“层层坚置”,建起指挥营盘。
义军在雷台上建营盘后,接着控制了凤凰山、小龙山、桃源山、湘山、回龙山等环城诸峰,并囤粮于鱼芽坝和新桥一带,对位于湘江西岸的府城形成钳制之势。围城近4个月,多次与清军交战,获胜后,乘胜分兵迳取城南忠庄铺,直奔乌江渡,威逼省城贵阳。清廷惊恐,急调川、滇、湘清兵驰援,义军腹背受敌,毁弃雷台山寨,向黔西转移。遗下铁炮一尊,1958年被毁。1980年,该遗址列为遵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