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辉(1932年9月~2016年7月31日),男,
芜湖市
铁画艺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家协会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现为芜湖工艺美术集团公司四大老艺人之一。
1956年
储炎庆成立了“
铁画恢复小组”,杨光辉与其师兄弟张春华、储春旺、严昌贵、张德才、吴智祥等人成为储老最早的弟子。在从事
铁画技艺的同时,曾分别从艺于
王石岑(国画大师
黄君壁弟子)和申茂之先生(曾为画坛泰斗
徐悲鸿的助手)研学中国山水画技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担任
芜湖工艺美术厂
铁画车间主任,并于1983年创新成功锻制了第一幅全立体
铁画《墨竹图》,使
铁画从斋壁雅玩之物一跃成为装饰现代建筑和园林景色的巨型艺术品,一时名声大噪。
2006年5月20日,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
芜湖市的杨光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07年11月14日,由
芜湖红花山集团公司总裁俞乃平创意,当代
铁画大师杨光辉担任艺术总监,芜湖文典铁画工艺品有限公司承建的,堪称中国最大的坐屏镀金画仿毛泽东书《沁园春·雪》落户位于马仁奇峰的马仁山庄会客厅,景区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3.锻打
刘海粟书法“精神万古,气节千载”在香港展出,为日本购藏;
5.代表作有《松鹰图》、《关山雪霁》、《黄山迎客松》、《朝恋》、《醉舞》、《海宴河清图》、《黄山光明顶》、《兰花宫灯》、《四季花鸟》、《多情月》、《月是故乡明》等。
1959年,杨光辉参加制作人民大会堂的巨型经典
铁画“迎客松”的锻制,说起那段为国庆制作迎客松铁画的日子,杨老马上激动起来:“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短短的大半年。到现在我的眼睛还留着伤呢!而且这只受伤的眼睛看不清楚东西了,可是我一点也不后悔。用
铁画向国庆献礼是铁画和铁画艺人的骄傲,现在回忆起那段时光,心里就像点着了一把火,热乎乎的。”
这幅《迎客松》由200公斤熟铁锻造而成,整个画面谋篇布局虚实相映,刚柔并济,无比的壮观和奇妙。当年在打制这幅作品时,一粒火星不慎飞入杨光辉的右眼,在他的瞳仁中留下了一块绿豆瓣大小的白斑,他的右眼视力至今只有0.2。
杨光辉深知要创作出好的
铁画作品,一定要先学好绘画。杨光辉曾拜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
王石岑教授为师,学习美术欣赏和创作。而在曾担任过
徐悲鸿助手的画坛高人申茂之的指点下,杨光辉明白了
铁画也要讲究黑白、粗细对比……
杨光辉对
芜湖铁画的贡献无疑是开拓性的。他独创“飞火锻接法”,这种技法能处理山水人物、竹木花草、鱼虫鸟兽等各种题材,拓展了
铁画的表现能力。他在进行
铁画艺术实践的同时,分别从艺于
王石岑和申茂之先生研学中国山水画技法,并登临黄山、九华山、泰山写生采风,这使得他眼界开阔,自觉地将绘画与铁画嫁接,讲究写意传神,开
芜湖铁画一代新风。1984年,杨光辉成功锻制了第一幅全立体
铁画《墨竹图》。2000年,由杨光辉创制的我国第一幅彩色
铁画问世,标志着铁画技艺取得了新的突破。这幅名为《古凤》的彩色
铁画,高165厘米、宽75厘米,主景为一只象形古凤和钟鼎文“凤”字的重叠。古凤为铁锈色,钟鼎文“凤”字为铜绿色,题字和图章为朱红色,整个画面在古色古香中透出生动之趣。这幅彩色
铁画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据杨光辉介绍,仅古凤身上的羽毛就多达2000多根,每根羽毛要锻打24—28锤,总共需5万多锤,然后根据羽毛的纹理一根根焊接起来。
从事
铁画技艺近四十年,不断创新、大胆探索,使铁画得以发扬光大,并自觉地将绘画艺术理论运用到铁画实践中,刻意追求古朴纯厚、清新飘逸的风韵,讲究写意传神,不论山水人物、竹草花木,还是鱼虫鸟兽等,无不惟妙惟肖。同时,他首次将
铁画几百年来一直流于口授私传的秘技和发展历程整理归纳,编著成书。
杨光辉不仅缔造了
铁画传奇,还精心培养了其子杨家祥以及40多名徒弟,并首次将铁画几百年来一直流于口授私传的秘技和发展历程整理归纳,编著成书,打破了铁画这门技艺不传外姓的成规。至今虽然年事已高,他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创作热情,为
铁画这朵艺术奇葩增添无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