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依村位于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黄陂镇东北部,四面为丘陵地,中间低洼平坦。黄陂河经境内流入梅江。村委会驻杨依。辖14个
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村中以
谢姓为主,建有谢氏宗祠、翁祠50多座,是宁都客家古建筑最多的千年古村之一。全村共356户,1300人。有 耕地面积1966亩,其中水田1862亩,旱地104亩,山地496.4亩。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种
红薯、大豆等其它作物。2016年11月9日根据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赣州市宁都县黄陂镇杨依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5月,杨依村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
杨依简介
地理环境
起帆鄱阳湖,沿着
赣江、贡江、梅江……溯流而上,可直达第一、二次反“围剿”的中心指挥地——黄陂。这是江西宁都西北的一个镇,旧称“璜陂”。从水路进入黄陂镇境内的第一个村庄,就是杨依。
杨依,实为“漾漪”,又称“王尔”村。王尔合二而一为“王尔”(“王尔”是珍的异体字),故梅江支流在杨依的一段名为“珍溪”。梅江支流在黄陂的一段称之“璜溪”。
梅江像一条蜿蜒的玉带,在这里绕了个“S”形大弯。杨依在其中一个旮旯里,所辖的潜浜则在另一个旮旯里,隔河相望,俨然双星。河流从璜溪逶迤奔来,在飞天背拐弯,经白竹背、石鼓岭下、庵下、潜浜,至潭湾里掉头而去,直奔钓峰。
每逢春夏,洪水猛涨,鱼龙冲动。飞天背的“石龟”,则探头拱背,力抵洪峰,护卫着全村的生灵和稼穑。
历史建筑
护村河堤上苍樟翠竹交织,树根竹鞭相缠,也结成一道牢固的防线,抵御洪水无情的冲刷。杨依真像一把有弯弯靠背的“太师椅”,坐在那里稳稳当当,人财两旺。全村有二千余人口,据世纪老人回忆,他们亲眼所见的商店有20家、银铺有11家、药店有7家、染坊有2家……万户、十万户、二十万户、百万户,一家比一家豪富,全村48幢祠堂就是见证之一。岁月如烟,这些祠堂所存不多,大部分已毁于兵燹或人为。若不相信,那老人们就可以如数家珍,一个个报来:仕英祠、建明祠、添寿祠、添政祠、添美祠、添远祠、锐冶祠、守章祠、守爵祠、守典祠、守聘祠、守习祠、安然祠、敷宏祠……
其中面积最大的是锐冶祠,有可摆百席筵的三进大殿,内中包涵一段劝善警世感人肺腑的故事。谢锐冶幼年丧父,生活非常困苦,兄弟二人帮人放牛。一天,在亭子里拾到一个装满银钱的布袋,等到日落西山,交还酒醒后回来寻找的失主,从此改变他们一家的命运。
众多祠堂的“首领”是大祠堂,前有万朵芙蓉拥戴,后有千竿修竹掩映。“忠孝廉节”,漆黑墨迹驻守在大祠堂粉墙四个大圈之内,如同永恒的日月星辰。 “谢氏家庙”,烫金大字在日光月辉之下频频闪烁,恰似常转的岁月之轮。
门前石龙旗上刊有“钦点”、“翰林”、“状元”等威严字眼,杆顶的风铃不时丁当作响,给人以“早有来头、却永不休止”的恬静感觉。大祠堂庄严肃穆的气氛,也沁透久远安宁的信息。“谢氏家庙”正殿称为“孝存堂”,这三字额匾昭示谢家子孙要像先祖一样孝悌永存。谢玄不仅是东晋名将,也是著名的孝子,曾被世人称为“谢孝”。
孝存堂神龛中供奉着东山谢氏先祖的神位,正中的是谢衡,两旁依次是谢鲲、谢裒、谢广、谢奕、谢据、谢安、谢万、谢石、谢铁诸公。
杨依名人
孝存堂柱联
“东山辈出,淝水将军,恪守陈留德义;初日美谈,清风柳絮,成修江左文章。” 孝存堂柱联已明确地告诉人们,这里繁衍生息的是何方人氏。原来他们是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经豫章(南昌)、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临川、崇仁、兴国,大概在唐乾符年间辗转来到这里,新建家园,繁衍后代,称为杨依珍溪东山谢氏。
“协和万邦,燕翼贻谋,金兰毓秀,玉树生辉。”现行的取名排序字辈,像一首四言古诗,不仅放眼世界、立意高深,具有华丽家族的风度,而且继承了先祖谢玄的旨意。“钦点状元谢元龙”、“钦点翰林谢远涵”金匾,分别张挂在孝存堂大殿两旁,告慰了先灵,激励着后生。
南宋
南宋景定三年壬戍特科状元谢元龙的高祖父谢汉兴,是首迁杨依的谢中杰的父亲谢汉常的亲兄弟。谢元龙的父亲谢英,与世居杨依的南宋嘉定十二年已卯举人谢元鸾、嘉定十六年癸未进士谢元凤兄弟的父亲谢质也是亲兄弟。
晚清
晚清进士、翰林院检讨、监察御史谢远涵为宁都莲花山青莲寺所书的“大雄宝殿”额匾,至今还大放光芒。杨依谢氏正是从谢远涵的家乡兴国迁徙而来,两地同宗同源。
在杨依不仅有众多祠堂,还有关帝庙、汉帝庙、七仙庙、真君庙、文昌阁、乩仙坛等宗教建筑和“大夫第”等官宦府第,整个村庄砖房瓦屋鳞次栉比,风墙火壁古巷深幽。低头穿过,五座贞节牌坊使人肃然起敬,抬头仰望,一座大戏台引来八方戏迷。
村中央一株七人合抱、阴披数亩的千年古樟,曾象征着这个江南村落的勃勃生机。遗憾的是,这株古樟被雷击毁了。雷击后,焚烧了几个月才燃尽。年过花甲之人都见过这偌大的树桩,它屡屡勾起人们对美丽传说的回忆。据传雷击前夕,曾有人看见树梢有一对童男童女在对话,商量如何离去,认为风刮会倒屋,水淹会毁田,结果只有是“雷打天火烧”。
古樟归天了,村中大土段中央隆起的直径仅有数丈的袖珍小山“太子坨”却依然存在。这里曾建有百万富翁之墓,兴旺的下湖房子孙每年清明祭青,官宦的顶带可绕太子坨围上一圈。 “太子坨”,何以得名已无从考证,但关于它的故事,却使人难于置信。
山势特异,必定卧虎潜龙。过往的官员经过这里,以为杨依村中住有高官显贵而主动回避,武将下马、文官落轿。据说有堪舆家说杨依虽然屏天帏地龙脉涌动,但美中不足。于是,全村妇女听从了风水先生的话,用身前围裙兜土,筑就了这样一个小山。
不知是风水使然,还是血缘相关,这里的人为人处事,往往出人意外。谢思聪深有武功,在九江做鱼苗时,曾搭救过洪武主,朱元璋为此封他为海船总领。但他却不愿为官,辞职回乡。临行,皇帝赐他金不要,银也不要,最后只赐号“建明”,敕令世代征收村前河段“江河税”。谢思聪的五世孙百万富翁谢守聘于明弘治十三年倡修家乘,联宗数十,从此杨依成了陈郡阳夏谢氏的一个集散地。有同宗投奔,也有子孙外迁。有的迁往县城、洛口,有的迁往广东、福建,还有的远播海外。
谢会仁更是武功高强,身怀绝技。在家默默无闻,在外却闻名遐迩。他代师傅张流民打擂台,打败誓与师傅比高低自称“打尽江南无敌手”的陈擂子。他因此赢得了师妹的芳心,却始终没有获得师父的允许。
咸丰年间,村民谢云彪率众参加了太平军。后因清朝残酷镇压,全村村民遭了大难,无数死难者头上割下的辫子埋在一起,“辫子墓”记载了杨依的血泪史。朝廷还因此取消了全村参加科举的资格三年,杨依就自办“纯青书院”垂训后代。
爱国志士魏禧的夫人谢秀荪,亲将《魏集》的印版交杨依保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出高价收购未遂,上世纪八十年代,谢氏后人已将它无偿献给了县博物馆珍藏。
据《清史稿》载:“魏禧(1624-1681),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隐居翠微峰。是冬,筮离之乾,遂名其堂为易堂。旋卒(终年四十岁)。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妻谢氏,绝食殉。”
魏禧夫人谢秀荪(1624-1681),字季兰,号湘芷,南宋特科状元谢元龙后裔,她才思敏捷,能文善诗,词藻华丽,常与易堂诸子相唱和,为清代江西二大才女之一。
谢秀荪的诗作不少,因未成集以至大量散失,仅在《
国朝闺阁诗抄》、《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以及《宁都直隶州志·艺文志》等处中留下五言古诗《自翠微山望金精》、《奉寿勺庭外君四十初度》两首、七言绝句《寄处君水庄》一首、《阮郎归》词一阙。
谢秀荪之所以成为清代并不多见的女诗人,是因为她从小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得益于其祖父谢于教的教导。谢于教是南宋特科状元谢元龙的后裔,曾为谢元龙元配朱氏夫人重修坟墓。
近现代
历代杨依人效法先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人文荟萃。据历届谱载,这里曾孕育出状元1人,榜眼1人,探花2人,进士33人,举人15人,贡生17人,登仕郎18人。他们中间授职知府10人,知州10人,知县26人,布政司理问3人,通判3人,武职官员6人,学正3人,教谕4人,训导8人,教授2人,刺史1人,主簿3人,兵马司1人,翰林院检查1人,巡捕都司1人。这些历代知名人士,都是杨依谢氏家族的骄傲和楷模。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继往前人承祖训,开来后裔振家声。杨依谢氏后人牢记先祖家训,子传父教,人文蔚起,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国家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材。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杨依共有科(局)级干部46人,县(处)级干部6人,地(厅)级干部1人。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在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获得荣誉
2019年12月25日,入选国家森林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