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伊凡,1955年11月出生于广东
大埔县
茶阳镇,读至小学四年级时因其父调回百侯中学任教而回到祖籍地百侯镇,在百侯小学读完小学。
杨伊凡在小学毕业停学一年中,白天在大桌门捡石头、做零工,虽觉劳累,晚上还攻读不止。1973年,杨伊凡在百侯中学念完高中便上山下乡到远离家门十多公里的大帽山林场,历尽艰辛。1975年冬,大埔县氮肥厂招工,他幸运地成为一名工人。虽说整天和粉尘、高温、噪音打交道,而且在一次工伤中断了右手食指尾一小节,但总算可在电灯下复习高中功课。他期待着改变命运的一搏,想想当年在林场煤油灯下苦读,恍如隔世,从而更加珍惜夜读的良机。别人打扑克、聊天、吹牛、看电影或以谈恋爱求异性慰藉消磨时光,而他却以读书为乐。
一天,杨伊凡从大麻氮肥厂回家,其母叫他出百侯圩购肉买菜待客,他却钻入书店待了半天,午餐将至,他匆匆忙忙买回的却是两本他需要的书。杨伊凡一直没有忘记母亲给他的一首勉励诗,其中“文不惊人志不休,三更灯火再添油”更铭记于心。1977年恢复高考,杨伊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
广州中医学院,8年苦读荣获研究生硕士学位,为他1989年6月出国赴澳大利亚杏林耕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6年10月,杨伊凡积极组织“悉尼国际中医药暨传统疗法学术交流大会”,有18个国家和地区150多位中西医名流及政府卫生部门官员参加。1994年11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访问澳大利亚悉尼时接见了他,与他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1995年11月杨伊凡代表悉尼中医界出席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团大会,时任澳大利亚总理
基廷接见他,并合影
留念。1996年11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旅外学者代表团时,杨伊凡是其中之一。
离休干部、杨伊凡的母亲萧团告诉记者:“伊凡在四姐妹中排行老二,虽是独子,我和他父亲从未娇宠过他,他吃的苦比姐妹更多。他从小就很懂事,特别喜欢读书。”1980年,杨伊凡从广州中医学院返家过春节,入门便回房读书。其叔父杨镜星刚好从内蒙古请假探亲回家,按常礼阔别多年叔侄理应先会会面,而沉于攻读的杨伊凡直到大年初一才拜见这位从“北国”归来的叔父。
大埔籍澳华中医学会会长杨伊凡在澳大利亚悬壶济世,治愈了一个个当地西医认为无法根治的奇难杂症患者。2011年他历尽艰辛,呕心沥血创办澳大利亚第一间,也是世界第一间在中国境外开办的中医大学,并任首任校长,为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建功立业,使中华国粹中医惠泽世界广大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