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闍黎新亭作
唐代孟浩然诗作
《来闍黎新亭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写的一首诗。
作品出处
全唐诗卷160_171
诗词正文
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傍险山查立,寻幽石迳回。
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
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作品注释
①来:全诗校:“一作本。”闍黎:梵语音译,义译为轨范,谓僧徒之师。亦用以指高僧。
②八解禅林秀:此句谓阁黎通八解为禅林之秀。
③三明:佛家称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来世之生死相)、漏尽明(知现世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为三明。给苑:即给孤园、袛园。
④才:指来闍黎。
⑤山查:犹陡崖。
⑥瑞花:指天花。
⑦碧网:疑指碧萝交织成网。
⑧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谓鱼闻说法而聚,鸟闻诵经而来。
⑨“弃象”二句:王弼《周易略例》:“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玄”、“理”互文,指玄妙之理。该,兼备。
⑩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谓静中有得,不假言咏。
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生平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东汉名士)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入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走路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4 01:23
目录
概述
作品出处
诗词正文
作品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