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型重巡洋舰
1922年签订的巡洋舰
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对英、美、法、日、意5国的主力舰及航母的总吨数作了限制,但对辅助舰船只作了单舰吨位及武备的限制(即标准排水量不超过1万吨、主炮口径不超过203毫米的巡洋舰),而没有从总量上加以限制,所以各国就相继开始大量建造巡洋舰。
发展沿革
研制条约型重巡洋舰
提起1万吨的军舰装备203毫米的主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装甲巡洋舰。例如日俄战争中表现非常活跃的日本装甲巡洋舰,满载排水量9300-9700吨,装备4门203毫米炮,水线部装甲厚152毫米,航速20节。但是一战之后,海军列强要求巡洋舰有30节以上的航速,这就需要更强大的发动机,而为了强化火力,又需要增加火炮数量,这些都要增加军舰的排水量。
牺牲防御力
当时海军强国的主要战舰动力系统已由蒸汽机演进到了蒸汽轮机,动力装置的重量有所减轻,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在1万吨排水量的限度下同时满足强化动力和火力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条约型重巡洋舰只能牺牲防御力,把装甲减轻到了不足以防御203毫米炮的程度。
一战末期或一战刚结束时期.列强将原先只有5000吨级的巡洋舰大型化到7000吨以上,舷侧和上甲板。防御甲板都只有极薄的装甲,但装备了口径152毫米以上的主炮。
英国海军卡文迪什级(1915年计划,9550吨)、美国海军的奥马哈级(1917年计划,7050吨)等都属于这一类。卡文迪什级速度29.5节,奥马哈级设计速度高达35节。卡文迪什级装190.5毫米炮7门。其后计划建造的翡翠级(7550吨)和企业级(7380吨)反而小型化了,火炮也减轻到152毫米。主炮炮塔和轻巡洋舰一样,只有25毫米厚的装甲。这些巡洋舰直到一战结束后才完工。
1920年日本海军造船设计主任平贺让大佐提出了”八八舰队”计划。计划中包含有8000吨级大型巡洋舰,主炮为单管203毫米炮,在中心线上设有6门。这个方案的目标是超越上文所述的英美巡洋舰。《华盛顿条约》签订后,平贺计划成了军令部要求的基本内容,日本建造的古鹰级和青叶级也都与平贺计划相关。
平贺设计的第一要点就是船身的轻量化。他在之前设计的轻巡洋舰”夕张”号上已经试行了这种设计思路:长宽比加大、吃水线变长,这样可以增加抗风浪能力。同时,装甲也作为船体的结构件承担负荷。
军控条约
军控条约生效后,为了在1万吨以下的船舶上装203毫米炮,且达到30节以上的速度。轻量化设计就为设计者所普遍追求。为此,不要说船体构造,就连搭载的装备也要尽量轻。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日本,各缔约国无不如此。
《伦敦条约》的限制
由于《华盛顿条约》的限制,各缔约国开始竞相建造巡洋舰以下的辅助舰艇。为了控制局面,《华盛顿条约》的5个缔约国又进行了《伦敦条约》的讨论。但法国和意大利没能达成最终协议,所以只有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在1930年4月签署了该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主力舰(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禁止建造期再延长5年,同时对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的排水量和拥有量作了限制。条约期限5年。
其中所说的巡洋舰被定义为标准排水量1850吨以上、主炮口径130毫米以上的军舰。主炮口径超过155毫米的为A(甲)级巡洋舰,155毫米以下的为B(乙)级巡洋舰。
美国和英国的巡洋舰拥有量在总吨位上几乎相同,美国更重视A级巡洋舰,而英国则更为重视B级。这主要是因为英国需要大量的数千吨级装152毫米炮的巡洋舰用于殖民地警备。到1929年末英国和日本正在建造中的巡洋舰已经达到了条约规定的总吨位,但美国此时却只开工了8艘巡洋舰,服役的只有1艘,按条约规定,美国还可以再建造10艘巡洋舰。结果,日本A级巡洋舰的拥有量为美国的60%,A级和B级巡洋舰的总吨位不到美国的65%。
为了维持A级巡洋舰的总量,日本建造了属于B级巡洋舰的强火力轻巡洋舰,装15门155毫米炮(5座3联装)。这种设计是为了在《伦敦条约》到期之后换装203毫米炮。这就是最上级巡洋舰。这一做法刺激了英、美两国,结果它们也建造了多艘该类型的巡洋舰。
由于法国和意大利没有签署《伦敦条约》,所以不受巡洋舰建造数量的限制。两国从很早就开始建造装203毫米炮的条约型巡洋舰。到1932年两国已经各自完工了7艘共约7万吨的巡洋舰。但是,之后两国开始建造装152毫米炮的巡洋舰,再没有开工新的条约型重巡洋舰。
尝试在1万吨级巡洋舰上装203毫米炮的还有纳粹德国、西班牙和苏联。这3个国家本来就与《伦敦条约》毫无关系,所以不受限制。希特勒上台后于1935年宣布重新武装。纳粹海军除了继续建造装152毫米炮的轻巡洋舰外,开始着手建造5艘装203毫米炮的巡洋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时完成3艘。西班牙以英国肯特级为蓝本,在1936-1937年完工了2艘巡洋舰,排水量1万吨,装8门203毫米炮(4座双联炮塔),速度为33节。苏联从1934年开始建造4艘8500吨的新型巡洋舰,装9门180毫米炮。
条约型重巡洋舰的建造期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各签约国纷纷开工条约型重巡洋舰。《伦敦条约》的结果是,条约型重巡洋舰的建造更为疯狂。
最早开工建造条约型重巡洋舰的是日本。在《华盛顿条约》签订前日本已经完成了装203毫米炮巡洋舰的设计。英国于1924年一举开工建造了5艘1万吨级的巡洋舰。
几乎所有条约型重巡洋舰在1932年前就进入了现役。英国全部15艘、日本全部12艘、法国和意大利各7艘中的6艘在1932年前都已经完工。美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开工最晚,到1932年底只完成了预定18艘中的9艘,而且还有3艘没有开工建造。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在追求高速度的同时,不打算放弃装甲防护,因此设计制造的难度都很大。
各有千秋
条约型重巡洋舰总共有55艘,分别由英、美。日、德、意5国建造,各国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别。
英国
英国海军的巡洋舰传统上担任保护海上交通和殖民地警备的任务。英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远洋活动能力不强,但非常重视航行的稳定性和居住的舒适性。它们的干舷特别高,航速为31.5-32.25节。
从最初的肯特级,到后来的伦敦级、诺福克级,英国总共建造了13艘重巡。它们的设计比较相近,装8门203毫米炮(4座双联),高干舷、3根烟囱,只是在速度、防御力和攻击力的平衡上有细微的差别。肯特级的水线部有25.4毫米厚的装甲,水线以下部分的船体外侧设有鱼雷防护线。伦敦级的水线部也仅有25.4毫米厚的装甲,鱼雷防护线设在船体内侧,这样有利于减轻船体重量。诺福克级基本沿袭了伦敦级的设计
约克级是一个以舰艇小型化来增加数量的尝试。但《伦敦条约》把装备203毫米炮的巡洋舰也列入了限制的范围之内,所以仅建造了两艘。该型舰装备有6门203毫米炮(3座双联炮塔),水线部装甲厚度为76.2毫米,这比肯特级,伦敦级和诺福克级都要厚得多。
美国
美国海军的条约型巡洋舰是仅次于战列舰的主力舰种,所以都装有203毫米炮。美国海军的假想敌是太平洋对面的日本,所以美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续航力都很强。至于水线处的装甲,最初的彭沙科拉级和后续的北安普敦级为76.2毫米,波特兰级为127毫米。新奥尔良级也是127毫米,但仅限于从A炮塔到Y炮塔之间的部分。防护甲板、司令塔,炮塔的装甲厚度也加强为30-50毫米。在主炮的配置上,彭沙科拉级采用的是双联装炮塔和三联装炮塔混用的结构,舰艏和舰艉各装一个双联装炮塔和三联装炮塔。北安普敦级以后全部采用三联装炮塔,前侧2座,后侧1座,共计3座9门。3联装炮的采用大大减轻了船身的重量。彭沙科拉级和北安普敦级最初安装了鱼雷,但不久就被拆掉了,后面的各级条约型巡洋舰都没有安装鱼雷装备。
美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由于重视强大火炮和防御能力,所以头重脚轻,初期的条约型重巡洋舰稳定性差,摇摆严重。
美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的建造进度在各缔约国中是最慢的,最后一艘服役已经到了1939年。而且其他各国在条约期过后全力建造装152毫米炮的巡洋舰,美国海军却建造了更大的巴尔的摩级。
日本
日本也把巡洋舰看作仅次于战列舰的主力舰种。所以从单舰来看,日本条约型重巡洋舰的火力,防御能力、续航力都很优越。这一点与美国有几分相似,不过日本当局特别重视鱼雷武器。从其35节左右的高航速来看,日本的设计是最贪婪的。在《华盛顿条约》之前设计的古鹰青叶级排水量8000吨,却装备203毫米主炮(古鹰号),这也是日本条约型巡洋舰的先驱。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日本在1万吨以下的巡洋舰上装备了尽可能多的重武器,期望能在舰队决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建造的妙高级(4艘)和高雄级(4艘)各装备203毫米炮10门(前装6门,后装4门),皆为双联炮塔。妙高级竣工时装备200毫米炮,后改为203毫米炮,其舷侧装甲厚102毫米。
高雄级作为妙高级的改进型,舷侧装甲加强到127毫米,鱼雷发射管配置在上甲板,加强了弹药库防御,加大了主炮的仰角,设有巨大的塔状舰桥。
因为日本对条约型重巡洋舰设计要求过高,正式服役时的排水量往往超出原设计。这样的事情虽然其他国家也经常发生,但是从建成后的排水量超过原设计的比率来看,还是日本超出的比率最大。
日本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总共建造了8艘,到1932年全部完工。之后,日本对这8艘巡洋舰都进行了船体加固和武器更新。
法国
法国最早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是迪凯纳级。但法国在《华盛顿条约》之前就已经决定建造3艘特鲁安级高速巡洋舰,标准排水量7249吨,装有8门152毫米炮,设计最高航速为33节。特鲁安级舰1922年开工建造,到1926年全部完工。迪凯纳级可以看作是特鲁安级舰的放大版,只不过是将原来的152毫米炮改为了203毫米炮,并在弹药库、机舱、炮塔、司令塔等处增加了30毫米的装甲。设计航速同为33节,但迪凯纳级实际可达到35.3节,特鲁安级更是可以达到36.1节。迪凯纳级的主要任务是护航。
之后的4艘絮弗伦级重巡洋舰防御力有了很大提高。4艘舰各有一些细微的不同改进。从水线部的装甲厚度来说,第一艘舰为50毫米,后面的3艘为54-60毫米,甲板和炮塔为30毫米。动力稍有减弱,速度仅为31节。
最后建造的”迪普莱克斯”号强化了装甲,水线部从A炮塔至Y炮塔装甲厚达110毫米,甲板为80毫米,炮塔前侧为110毫米。速度仍为31节。
法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总共建造了7艘,到1934年已经全部建造完毕。未签署《伦敦条约》前法国本来可以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舰,但仅建造了排水量为7600吨,装备三联装152毫米炮的贝尔汀级巡洋舰。
意大利
意大利最早的条约型巡洋舰为塔兰托级两艘。该级舰较重视速度,防御力较差,但装甲厚度比法国的特鲁安级要强。与法国条约型重巡洋舰一样,塔兰托级装8门203毫米炮(前后各4门),装甲厚度舷侧为70毫米,甲板为50毫米,炮塔为110毫米。塔兰托级速度35节,属于最快的条约型重巡洋舰之列。
4艘扎拉级巡洋舰的防御力明显地改善,可看作准主力舰,速度为32-33节,但装甲厚度有了很大提高,水线部、炮塔、司令塔均厚150毫米,甲板也有70毫米厚的装甲,这在列强所建造的条约型重巡洋舰中是最厚的。可是意大利最后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波尔查诺级却重新回到了重速度轻防御的老路,装甲厚度水线部为70毫米,甲板为50毫米,炮塔为80毫米,司令塔为100毫米,速度为35节。
意大利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总共建造了7艘,1933年全部建成。与法国一样,意大利也没有签署《伦敦条约》,但意大利没有再建造更多的装备203毫米炮的巡洋舰,转而建造装备152毫米炮的巡洋舰。
在《伦敦条约》限制主炮口径的情况下,各国纷纷建造装备152毫米炮的巡洋舰。条约到期后,有的国家虽仍然坚持建造装备152毫米炮的巡洋舰,但有的国家却建造203毫米炮的巡洋舰。最后仍然在建造203毫米炮巡洋舰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美国建造了多艘巴尔的摩级巡洋舰,而日本给最上级改装了203毫米炮,而且还建造了利根级。英国、法国、意大利则没有再建造装备203毫米炮的巡洋舰。
装备特点
破坏力
本来,203毫米炮和152毫米炮的破坏力是不一样的。拿20世纪30年代英国海军的炮弹为例。两者的重量比是113.4千克对45.4千克,差别相当大。203毫米炮虽然有威力优势,但射速较低,仅2.5发/分,而152毫米炮为6发/分。就弹药投射重量来说,装8门203毫米炮的军舰一分钟内发射重量为2268千克,而装备12门152毫米炮的军舰一分钟内发射重量则为3269千克,152毫米炮更有优势。不仅如此,当时的152毫米炮射程比203毫米炮更远。
防御方面
防护方面,重防护巡洋舰能抵挡203毫米和152毫米炮弹,削弱防护的巡洋舰却都挡不住。肯特级的25.4毫米装甲在重炮面前薄得像层纸。所以152毫米炮相对203毫米炮而言并不处于劣势。实际上二战期间,大多数巡洋舰之间的炮战都是夜间近战。远距离炮战的命中率基本上是零。因此两种口径火炮的射程对比只有理论意义,弹药投射能力才是关键
装备
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最早都在条约型重巡洋舰上装8门203毫米炮.因此而挤占了装甲的重量份额,导致20世纪20年代开工的条约型重巡洋舰防御力极差。到30年代,这3国开始逐渐重视军舰的防护,但速度减少为31-33节。20年代后半期竣工的装备203毫米炮的巡洋舰从性能上明显不如30年代建造的装备152毫米炮的巡洋舰。
日本和美国的条约型巡洋舰起初都装备76.2毫米厚的装甲,9一10门203毫米炮,设计速度为32-35节。由于装备过重,摇摆一直是它们的一大弱点。当装203毫米炮的巡洋舰接近条约限制量后,两国也开始建造装15门152毫米炮的巡洋舰了
总结
条约型重巡洋舰是在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产生的畸形军舰。在二战中这些军舰的表现优劣各异,成为舰船史研究者们永恒的话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0 10:28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