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拼音:qǐ),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指树名,也是周朝国名,指公元前11世纪分封的诸侯国,在今河南
杞县一带。
“杞”字从木,己声。甲骨文“杞”字(图1)上部是“木”,下部是“己”。西周金文“杞”字(图2)由甲骨文的“上下结构”演化为了“左右结构”,左部是“木”,右部是“己”。由字源演变流程图可见,从西周金文开始,“杞”字已为左“木”右“己”的形式,并沿袭到了现代汉语。
按,《释木》、《毛传》皆云:“杞,枸檵。”《礼记》郑注亦云:“芑,枸檵也。”郭注《尔雅》云“今枸杞也。”是则枸檵为古名,枸杞虽见《本草经》,而为今名。许檵篆下,当云:“枸檵,杞也。”杞篆下当云:“杞,枸檵也。”乃合今本后人乱之耳。
《唐韵》《韵会》《正韵》墟里切。《集韵》口已切。𠀤音起。《说文》:枸杞也。《尔雅·释木》:杞,枸檵。《广韵》:枸杞,春名天精子,夏名枸杞叶,秋名却老枝,冬名地骨根。《本草》:一名仙人杖。根名地骨皮。
又严粲《诗辑》:《诗》有三杞:《郑风》无折我树杞,柳属也。《小雅》南山有杞,在彼杞棘,山木也。集于苞杞,言采其杞,隰有杞桋,枸杞也。○按严说,则《易·姤卦》以杞包瓜,《孟子》杞柳,此是柳属。《左传·襄二十七年》杞梓皮革,自楚往也,《类篇》似豫章,此是山木。陆玑《草木疏》苦杞,秋熟,正赤,服之轻身益气,此是枸杞。《本草》沈存中云:陕西枸杞最大,高丈余,可作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