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目
双子叶植物纲下的一目
杜鹃花目(拉丁学名:Ericales)是被子植物门木兰纲五桠果亚纲下的一个目,该目植物灌木稀小乔木或多年生草本。通常含单宁物质。叶互生稀对生或轮生,单叶;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花冠合办稀离办或无办,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或为其2倍:子房上位稀下位,中轴胎座,侧膜胎座稀特立中央胎座,单层珠被薄珠心,细胞型胚乳。蒴果或浆果。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木本或草本。单叶。花两性,整齐,4-5数。
叶柄长度分为短(0.5-1mm),中(1-5mm)和长(>10mm)根据叶尖端形态,又可将杜鹃花品种分为尖端渐尖、锐尖、突尖、圆形和微凹。另外,品种调查中发现杜鹃花品种叶色主要以绿色为主,少量出现褐色、斑叶、镶边,其中叶色出现褐色、斑叶和镶边的品种一般为观叶品种,其余为观花品种。
花瓣通常连合;雄蕊下位或上位,极稀基部与花瓣粘合,外轮雄蕊对瓣或对瓣一轮雄蕊不发育;花盘存在或缺;子房上位或下位, 2-5室,每室胚珠常多数,具中轴胎座,胚珠有一层珠被。种子小,有胚乳。
杜鹃花品种花器官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花萼,花型,花色,花喉部斑点和花口径大小四个方面。
杜鹃花品种花萼形态分为花萼正常和无花萼两种情况,无花萼花多表现为套瓣花型和重瓣花型。花萼正常一般为 5 裂,裂片形态主要有披针形和卵形两种。其中,杜鹃花野生种中花萼明显为披针形的有白花杜鹃(R.mucronatum)和大萼片杜鹃(R.macrosepalum),而皋月杜鹃(R.indicum)花萼形态则表现为波状或不规则开裂。
杜鹃花花型以单瓣为主要类型,品种则出现双套花型、半重瓣套筒花型、半重瓣花型和重瓣花型。花冠裂片一般为 5 裂,表现为花冠合生,部分品种往往也会出现花冠离生的情况,表现为蜻蜓型或蜘蛛型花。杜鹃花品种单花形态则主要分为管状漏斗形,漏斗形和宽漏斗形。
杜鹃花花色一般主要表现为纯白、纯红和纯黄色,品种多出现过渡颜色,如粉色、紫色、玫红或复色,复色又包括撒点、复轮、条纹、镶边。根据花冠喉部斑点的有无,将杜鹃花品种分为花冠喉部有斑点和无斑点两种,而杜鹃花野生种中明显表现为花冠喉部无斑点的为九州杜鹃(R.kiusianum)。
花口径的实际大小以花盛开时的自然花冠直径为主,杜鹃花品种花口径大小主要数量级分为:小花(<4cm);中花(4-6cm);大花(>7cm 以上)。其中以小花著称的杜鹃花野生种有:雾岛杜鹃(R.obtusum);九州杜鹃(R.kiusianum)和野麝香草杜鹃(R.serpyllifolium)。
生长环境
地理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川、滇、藏等高海拔地区。
气候
杜鹃花喜冷凉湿润畏热。因此,杜鹃花在我国北方栽植普遍受夏季热害的影响,造成杜鹃花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降低,严重制约杜鹃花在北方园林中的应用和推广.研究其耐热性并筛选耐热品种对于杜鹃花在北方园林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分布范围
全世界分布,中国各地都有分布。
生长习性
全部品种生长习性上均表现为常绿、半常绿或落叶。杜鹃属映山红亚属下的野生种,如映山红 R. simsii,雾岛杜鹃 R. obtusum,日本山杜鹃 R. kaempferi,白花杜鹃 R. mucronatum 等,生长习性表现为常绿或半落叶,因此认为杜鹃花品种中生长习性表现为常绿或半落叶的品种可能来源于映山红亚属下野生种。相反,生长习性表现为落叶的杜鹃花野生种,主要为羊踯躅 R. molle,可能为落叶杜鹃花品种的亲本。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能够快速获得杜鹃花新品种,由于杜鹃花种子较小,播种成苗难度大,甚至有少部分品种没有种子,造成种子繁育时间长,幼苗生长缓慢,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较少使用播种繁殖技术。
嫁接繁殖
主要用于商品性较高的杜鹃花,以提高花卉产业水平,增加种植户收入,加速杜鹃花的生长与繁殖,具有较高成活率。但嫁接繁殖技术费工,寿命较短。
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具有明显优势,在生根期间,不会与母体发生分离,能够及时将养分、水分提供给枝条,对植株产生的破坏性小。生根时间短,成活率高,是较好的繁殖方法,但这种方法操作过程复杂,生产上难以大面积推广。杜鹃花组织培养适用于无毒、优质的苗木品种,其繁殖速度快,季节性影响小,能够在工厂开展大规模生产,但操作繁琐,投入成本高。
扦插繁殖
繁殖成本低,能够较好地维持杜鹃花的母本优良特点,成活率高,在我国南方地区被大力推广,已经成为当前最常见的繁殖方式。插条的木质化程度与成活率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大多数杜鹃花采用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长度不超过 10cm,为了尽可能减少水分流失,插条上部应保留较少的叶子。
栽培技术
移栽
杜鹃花属植物移栽多采用“二步法”(假植和上盆移栽)的组培苗假植育苗技术。泥炭、腐殖土、蛭石、珍珠岩是杜鹃花属植物组培苗移栽最为常用的基质。杜鹃花属植物炼苗驯化与移栽往往采用混合基质。腐殖土和蛭石的混合物有利于移栽苗的存活,珍珠岩代替蛭石使用或二者混合效果也较好。在引种栽培中引入菌根技术可以解决杜鹃花属植物移栽苗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等难题,顾地周等应用菌根真菌配置的菌液对基质先进行处理,使菌根真菌在基质中进行大量繁殖后再行植入种苗的方式,提高了移栽后的成活率。
选择适宜的组培苗移栽时期能提高移栽成活率。例如兴安杜鹃(R. dauricum)组培瓶苗出瓶移栽(实验地区:吉林)最好选择在秋、冬季进行,选择阴天的下午 18:00 左右出瓶,移栽存活率最高可达91.56%。环境条件可控的温室有利于组培苗移栽成活,移栽后应该适当遮光,温室加棚膜可以提高幼苗成活率。杜鹃花属植物大多喜温暖、半阴、凉爽、通风、湿润的环境。保持平均温度在 26℃左右,幼苗上盆恢复生长后要及时施肥,薄肥勤施,能淡莫浓。苗期应注意病害的防治。
病虫防治
病害
杜鹃花疫病
症状:疫病多为害根部,使根变黑、腐烂,地上部失水发黄。在发病条件适宜时,叶部会急性染病,从叶缘开始失绿,呈水渍状,病健交界处呈波浪形,叶背现白色霉层。这时枝条也可染病,变褐,呈水渍状,也长出白色霉层,严重时落叶或全株死亡。病原菌随病残体存在于土壤中。长期浇水次数多、水量大、植株生长弱发病重。该病是当地最常发生和发生最严重而且是最难防治的杜鹃花病害。
杜鹃花褐斑病
症状:这类病害又可以称为叶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面有淡黄色的小斑点,慢慢扩展为不规则的形状,病斑逐渐变为淡红褐色,中部呈现为暗褐色。如若病叶脱落过早,会阻碍植株的生长。在检查病叶时,会在病斑上发现一些黑色的小粒点,属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在进行温室栽植时,杜鹃发病比较严重,在湿度高的情况下,病情会更加严重。在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大量脱叶的现象,植株逐渐死亡。经过查证,病原菌是杜鹃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落叶或寄生植物组织内越冬,第 2 年病叶上回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
杜鹃花灰霉病
症状:在杜鹃的花和叶部,会出现灰霉病。叶部发病的诱因主要是冻害。在春季,杜鹃花的花部经常感染灰霉病。一般在发病的初期,花瓣上会有坏死的斑点,扩展速度非常快,并且相互连接起来构成大型的病斑。在湿度角度较高的情形下,病变部位会出现很多灰色的分生孢子层,灰霉病由此而得名。病原菌属于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病原菌的子实体从菌核或菌丝生出。分生孢子梗处于丛生状态,灰色,逐渐变成褐色,分生孢子呈现卵形。
杜鹃花根腐病
症状:在根上会出现水渍状软腐、褐斑,之后会腐烂脱皮,木质部会呈现黑褐色,树皮会呈现灰白色,并且逐步蔓延,逐步扩大至树干,导致整个皮层坏死,切断水分及养分的输导,促使顶端的嫩叶逐渐干枯,并且从上到下,直至枝叶枯萎,失水干枯,导致植株死亡。根腐病是病原菌,由种由镰孢霉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一般发生在杜鹃花的根茎部位,由于这些部位比较潮湿,缺少阳光,半知菌类镰孢属真菌活动频繁,一旦侵入皮层,不久即会引起腐烂。
虫害
杜鹃花冠网蝽
症状:为害状若虫、成虫一般集中在叶子背面,刺吸汁液,受害叶子的背面会出现类似黑色的粘稠物,这类虫害的特征与其它刺吸害虫比较容易区别。受害叶子的背面呈现为锈黄色,叶子正面有很多苍白斑点,在受害严重时,斑点成片状分布,直至整个叶片失去绿色,远看一片苍白色,叶子提前掉落。
发生规律: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 5 代左右,在华北地区,一般发生 4 代左右,每个地方的成虫都在石、土裂缝以及树皮裂缝、枯枝、落叶、杂草中越冬。在 4 月上旬,越冬成虫逐渐活动,集中至叶子背面产卵和取食。卵产生在叶片组织内,上面附着有黄褐色的胶状物,卵期一般为 15d 左右。第一次孵若虫时,大部分群集在主脉两侧。如若虫脱破 5 次,15d 后就变成成虫。在 6 月初,第一代成虫发生,之后各代分别在 7、8、9 月,因为成虫期长,产卵期长,时代之间重叠,各个虫态经常一起存在。
杜鹃花红蜘蛛
症状:主要吸取植株的汁液并使叶片出现灰白色斑点。严重时造成叶片转黄脱落。新梢生长差,树势减弱。
发生规律:在当地一年四季都会危害,6~8 月高温,干旱时危害尤为严重,但多雨天气则危害较轻。
防治方法
(1)培育壮苗:培育健壮无病的杜鹃花苗是防治杜鹃花病虫害的基础。杜鹃苗的繁殖地应采取高畦栽培,畦高在 20~25cm 为宜,杜鹃喜酸怕碱,育苗时应加入一层红土,稍微打实起到保湿的作用,用 70%托布津 1000 倍液喷浇,减少与病菌的接触。待苗床干后开始扦插。扦插枝应选无病虫为害生长粗壮的枝条。
(2)盆土选择:杜鹃花土质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及 pH值在 5.5~5.6 之间的酸性土壤,当地选择富含腐殖质的泥炭土做为基质加椰糠 1:1 的比例混合,加适量的有机肥和 0.2 的磷酸二氢钾。用 70%托布津 1000 倍液喷浇,凉干后方可上盆。
(3)大棚管理:杜鹃花性喜凉爽湿润气候,根据气候来调节适应杜鹃花生长的小气候,冬季晚上应把大棚封密,白天气温较高而棚内湿度大时,应把大棚的两头打开通风,降低棚内湿度。春季由于大气的湿度高应经常通风透气,调节好棚内湿度。
(4)水肥管理:杜鹃适宜阴冷潮湿的环境,在冬季,杜鹃花会进入休眠期,需要的水不多,通常 5d 浇一次水就够了,浇水一般在晴暖天的中午前后进行。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盆土干燥情况,进行适量的浇水。在 3 月份,杜鹃花会生根发芽,此时杜鹃花的需水量会逐渐增加。通常情况下,在上午每隔 2d 就要浇 1 次水。在 4~6 月份这段时间,杜鹃花的需求量非常大,通常情况下,在傍晚或早晨要浇水 1 次。在 7 月份到 9 月份上旬,这段时间的气候高温干燥,确保早上和晚上都要浇水 1 次,浇水的量必须适中,中午在地面和叶面进行喷水操作,确保环境处于湿润状态。在 9 月中旬到 11 月份,这段时间天气转凉,属于杜鹃花的生长适应期,为了预防抽出秋梢,提升杜鹃花越冬抗寒能力,此时的浇水量应该逐渐减少。通常第二天的早上浇水 1 次,确保其处于湿润状态。杜鹃花适宜肥沃的土壤,通常采取腐熟的紫云英、饼肥、鱼粉、蚕豆等经腐烂后掺水浇灌,切记使用人类的粪便。杜鹃花在出房到花蕾吐花前这段时间,隔 10d 就要施 1 次薄肥,浓度为 15%,一共施肥 3 次左右,确保老叶变绿,萌发出新根。
(5)药剂防治:一旦发生病虫害应当在病虫害发生的初期及时进行喷药防治。疫病:70%克露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60%灭克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每 10d1 次,一共防治 3 次。红蜘蛛、冠网蝽:10~20%拟除虫菊酯类 1000~2000 倍液或 10%天皇星乳油1000 倍液,每隔 10~15d 喷施 1 次,连续喷施 2~3 次。褐斑病:在发病的初期,喷洒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1~2次。灰霉病:药剂同上。根腐病:在确诊后,必须及时对死株及盆土进行处理。对邻近的植株可用 0.1%高锰酸钾浸泡或淋洗全株,并用净水冲洗后再上盆,盆土可事先用 70%托布津 1000 倍液喷浇。
(6)杜鹃花长途运输时,装车前适当浇水,但不宜过多。途中适当通风,防止湿气滞留。必要时也可装车前喷上述杀虫、杀菌剂预防。卸车后如病情较重,须脱盆散湿,使盆土尽快干燥。
下级分类
在1981年出版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杜鹃花目被列入五桠果亚纲,只包括杜鹃花科、翅萼树科、山柳科、假石南科、岩高兰科、尖苞树科、鹿蹄草科和水晶兰科等8科。在2003年出版的《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分类法修订版》中,杜鹃花目被扩大。杜鹃花目和报春花目山茶目柿目等,共25科,由于多数叶缘具山茶型齿(即单叶脉延伸入锯齿,齿端有不透明的帽状或腺状体),且根据分子系统学证据,现均归于杜鹃花目。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杜鹃花为著名观赏花卉,用途主要以观赏为主。通过实地调查可知,除深圳园博园,九江庐山植物园主要以研究为主,其他地区杜鹃花品种均用做盆景或地栽,且来自于上述几个地区的杜鹃花品种大多由日本,欧美等过引进。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有杜鹃花新品种主要采自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截至 2017 年,该公司自主培育的杜鹃花新品种已有 30 个,并被国家林业局新品种保护办公司授权新品种权保护,200 多个新品种处于推广阶段,使得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杜鹃花新品种主产地。
许多该目植物用于观赏花品种,例如杜鹃花,由于杜鹃属植物在自然界杂交现象普遍,栽培条件下亦易于杂交变异,大量的杂交种不断被育出,且观赏价值胜于野生种。吊钟花属多数种类花美丽,可供观赏。吊钟花 E. quinqueflorus Lour.是花卉中的珍品。
药用价值
杜鹃花属植物以中药、中成药、复方药等在临床上均有大量使用,大多数的杜鹃花有镇咳、平喘、抗炎抑菌等药理作用。
代表物种
南烛(原变种)Vacciniumbracteatumvar. bracteatum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无毛,老枝紫褐色,无毛。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顶端锐尖、渐尖,稀长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稀钝圆,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两面无毛,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与中脉、网脉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叶柄长2-8毫米,通常无毛或被微毛。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4-10厘米,有多数花,序轴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苞片叶状,披针形,长0.5-2厘米,两面沿脉被微毛或两面近无毛,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2,线形或卵形,长1-3毫米,密被微毛或无毛;花梗短,长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无毛,萼齿短小,三角形,长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无毛;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无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长4-5毫米,花丝细长,长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药室背部无距,药管长为药室的2-2.5倍;花盘密生短柔毛。浆果直径5-8毫米,熟时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无毛。花期6-7月,果期8-10月。
产台湾省、华东、华中、华南至西南。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米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丛中。分布朝鲜、日本(南部),南至中南半岛诸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
本种分布至云、贵高原及台湾,植株上出现了一些变异:花序各部分毛变少甚至近于无毛;苞片变小。
采摘枝、叶渍汁浸米,煮成“乌饭”,江南一带民间在寒食节(农历四月)有煮食乌饭的习惯。
杜鹃RhododendronsimsiiPlanch.
落叶灌木,高2(-5)米;分枝多而纤细,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叶革质,常集生枝端,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1.5-5厘米,宽0.5-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微反卷,具细齿,上面深绿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叶柄长2-6毫米,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花芽卵球形,鳞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边缘具睫毛。花2-3(-6)朵簇生枝顶;花梗长8毫来,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状长卵形,长5毫米,被糙伏毛,边缘具睫毛;花冠阔漏斗形,玫瑰色、鲜红色或暗红色,长3.5-4厘米,宽1.5-2厘米,裂片5,倒卵形,长2.5-3厘米,上部裂片具深红色斑点;雄蕊10,长约与花冠相等,花丝线状,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出花冠外,无毛。蒴果卵球形,长达1厘米,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8月。
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生于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丛或松林下,为我国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本种与皋月杜鹃R. indicum (Linn.) Sweet 相似,但不同在于后者的雄蕊为5;叶较小而狭窄,边缘具细圆齿,易于区别。
本种因花冠鲜红色,为著名的花卉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国内外各公园中均有栽培。
参考资料
杜鹃花目.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3:49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