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锡钰
教授(1918年3月8日—2005年12月6日)是我国著名通信专家和教育家,毕生从事通信科学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他编著的通信网络领域的 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培育了新中国第一代通信技术人才。他在滤波理论和方法方面始终跟踪世界上这一科学的发展,并在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几十年来, 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因材施教,倡导实行学分制和终生教育制。为我国铁路通信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生平
1918年3月8日出生于天津市。
1936年考入北洋大学电信系(1938年该校并入西北工学院)。
194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后相继在西北工学院和重庆大学任教。
1944年,杜锡钰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前往美国普渡 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4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普渡大学硕士学位,
抗战胜利后回国,他先后担任过北洋大学、山东大学副教授,共开设了8门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锡钰任北洋大学教授。
1952年初调入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任教。杜锡钰倾注大量心血,编著了一系列中文教材,这些教材流行全国十多年,为通信学科领域的教材奠定了基础。
1952年秋,北方交大电信系合并到哈尔滨铁道学院。
1953年又奉命迁回北京。电信系迁回北京后,杜锡钰任有线教研室主任,于1956年6月荣获“光荣的铁路工作者”奖章并出席了第一届全国群英会。
1962年,杜锡钰任电信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根据自己多年学习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他提出了更符合各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培养计划。1976年,杜锡钰任电信系主任。
1978年,杜锡钰就任北方交通大学副校长。他在教育改革中,推行学分制,实行因材施教;重建数理系,把工科院校基础理论的教学提到了相应的高度;重视学 生实践教学,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他的这些措施,后来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为新时期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更加勤奋地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他提出变一次教育为终生教育的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北方交通大学和北京 市的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此同时,他继续致力于教学科研的实践,1991、1992年他连续两年获北京市政协优秀提案奖。
2005年12月6日下午19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著名教授杜锡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解放军306医院去世,享年88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民盟第五届中央委员。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专于电路理论,从事开关电容滤波及网络理论的研究。编著《通信交叉理论》、《有线传输原理》、《电路理论》。
主要成就
他一直从事电信学科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工作中刻苦钻研,取得了优异成绩。解放前,通信线路交叉技术多操作在外国人手里。杜锡钰的专著《同心交叉理论》一书在解放初期出版后,对我国自立改进通信线路的质量,起了促进作用。其专著《有线传输原理》是我国早期出版的讲授网络理论与传输理论的教科书。解放后,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铺设的电力线路与通信线路日益增多,由于电力线路功率大,不仅影响电信线路的通信质量,还危及维修人员的安全。所以通信线路对强电影响的防护成为普遍关心的问题。当时,国内尚无次方面的资料,此书的出版,便利了从事此项工作人员的学习。《电路理论》于1962年铁道部统编教材出版,此书总结了他长期的教学经验,而且吸收了柯干法、综合网络等当时正在兴起的新理论。70年代他在“数学源波”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将其成果编入教材。现任博士生研究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缔结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通信协会常任理事,中国电子协会理事、北京通信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成就
编写中文教材填补国内通信领域空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杜锡钰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祖国崭新的事业。1952年调入北方交大电信系任教后,他先后开出了五门新课。
为了编写新课讲义,杜锡钰教授查阅了国内所有的图书,最后发现竟没有一本可供参考。日本人战败后,带走了他们掌握的科技资料。这是他找不到一本中文教材的根本原因。学术上的落后与不自主,使杜锡钰深感不安,内心涌动着一股苦涩而又巨大的创作冲动。他决心自己编写中文教材。
他千方百计搜集资料,最后仅发现了1920年出版的关于强电干扰的零星俄文资料和一本1940年出版的俄文书籍《交叉理论》。尽管他从没学过一天俄文,但困难吓不倒他。凭借自己深厚的数理基础和专业知识,他开始一边研究一边编写。先后写成了十几本观点新颖,内容先进的讲义。《有线传输原理》、《通信线路交叉理论》、《通信线路对强电影响的防护》、《电路理论》、《滤波器》等五本书先后在全国公开出版。这些书不仅介绍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而且汇集了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杜锡钰是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的。在《电路理论》一书中,他第一次引入了柯干法,其目的就是要把这种新方法介绍给国内,书中的每个公式,每个图表和数据都全部由他亲自计算。为了引入滤波器设计中的椭圆函数法,他查阅了有关椭圆函数的大量书籍,然后深入浅出地把它表达出来。读者花几个小时就能看明白的有关论述,而他却花了几十天的时间才能论述清楚。
杜锡钰的这些教材大多属于国内同类学科的第一本书,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教材发行全国十多年,一度成为高校这一学科领域的主要教材,为培养新中国的第一代通信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杜锡钰不仅编著教材,也写过小册子,因为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中的问题。50年代通信线路的交叉设计是使用国外的交叉规则,当时许多设计人员对这些规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杜锡钰运用有线传输原理从理论上对这些交叉规则进行了分析,并编著了《交叉理论》一书,受到了现场设计人员的欢迎。70年代初,他在铁道部上海通信工厂参加研制300路载波机的会战中,大胆创新,引入新的设计方法,改进原有电路的设计,提高了整机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有关滤波器、均衡器设计的8本小册,丰富了滤波器、均衡器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致力于教学改革、倡导终生教育
杜锡钰十分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的实践,早在60年代,他极力推崇毛泽东关于改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毅然在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举办了因材施教试点班,把讲稿发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推行开卷考试。在教学内容上贯彻少而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学和动手。在他的倡导下,电信系成立了学生科技小组,让学生较早接触科研工作,出现了一批发展全面的优秀学生。
到了80年代初,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他又把学生科技小组看作是选拔研究生的重要园地;把学生的科研活动看成是未来研究生的前期训练。在他的促成下,北方交大学生科协成立,使学生科研活动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他又开始了推行学分制的研究。他认为,学分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把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作为形成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符合教育心理学和优学理论,是教育的发展方向。杜锡钰常给别人讲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普渡大学,他有一位同学,选修了一半的通信专业课和一半的文学课程,因为他想找到一份技术编辑的工作。如果不是学分制,除非另开一个技术编辑专业,绝对达不到这种教育效果。随着人才市场的出现,杜锡钰更认为:学分制将越来越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
杜锡钰的教育思想是开放的。他主张:应该用发展的、全方位的观点看待教育。对一个技术人员来说,在学校接受教育,出了学校,在社会同样受教育,年轻时受教育,年老时还要不断受教育,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1978年在一次北京市政协会议上他强调“变一次教育为终生教育”的发言,曾引起广泛反响。为实现这一思想主张,他主张加强成人教育,提倡厂校联合办学,通过研修班等多种形式使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能有机会相对集中地得到培训,实现知识更新。
1989年他曾和在京的民盟成员著名学者马大猷、叶培大、常侗等在中山公园音乐堂面向社会举行了新技术讲座共十讲。他主讲“现代通信传输技术”,听众上千人。后来这些讲稿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成册出版,一度为青年喜读之物。
为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以适应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他努力开辟各种渠道,为北方交通大学与欧美高校间的联系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80年代中期,他从校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有了较多的时间用于社会教育实践。他作为北京市教育学会的常任理事,经常利用寒暑假,深入山区、乡村、基层学校,调查研究,向北京市教育局反映问题。同时就学位制、奖学金制、城市教育、基础教育等问题,都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提出过不少合理化建议。曾不止一次地提出:北京市应充分利用首都高校云集的优势,把北京市的教育水准办成全国最高水平,成为全国的典范。1992年他关于教育的两项提案连续获得了北京市政协优秀提案奖。
耕耘在学科的前沿领域
杜锡钰是我国较早进行滤波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专家。进入20世纪,通信进入实用阶段,如何在较少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大容量的通信,一直是人们试图解决的问题。滤波理论便成了早期通信技术的核心。
从美国回来之后,杜锡钰抓住了这个通信领域的前沿课题,对滤波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当时,我国的通信事业刚刚起步,在理论研究方面更是空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杜锡钰一方面开始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一方面开展了以滤波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研究。
杜锡钰开展科研的最大特点是紧跟时代的发展,始终瞄准通信领域的前沿。为中国通信技术赶上世界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0年代,他引进了LC滤波器的最少电感法和样板法设计;60年代初,他积极研究推广了基于传递函数和最佳逼近理论的滤波器的综合设计方法;70年代,他参加了300路载波机会战,丰富了传递函数和最佳逼近理论和方法;与此同时,开始了RC滤波器的研究,并又一次率先在全国编著了有源滤波器的教材。
自70年代以来,他在开关电容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两个新的领域中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并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可编程数字滤波器,技术转让给天津电子仪器厂生产,又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80年代后,他又将研究方向从一维滤波转向二维滤波,先后主持了三个博士基金,三个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特别在二维滤波器的稳定性、设计理论和实现方法上,取得了全国领先和国际水平的成果。
40年来,杜锡钰研究了从无源到有源,从模拟到数字,从一维到多维的一系列的滤波理论,始终跟踪这一学科的国际水平。他的科研成果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赞誉。
杜锡钰是首批博士生导师,他为国家培养了多名高水平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为学科队伍的后继有人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研究
杜锡钰十分重视
教育思想的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的实践,早在60年代,他极力推崇毛泽东关于改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毅然在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举办了因材施教试点班,把讲稿发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推行开卷考试。在教学内容上贯彻少而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学和动手。在他的倡导下,电信系成立了学生科技小组,让学生较早接触科研工作,出现了一批发展全面的优秀学生。
到了80年代初,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他又把学生科技小组看作是选拔研究生的重要园地,把学生的科研活动看成是未来研究生的前期训练。在他的促成下,北方交大学生科协成立,使学生科研活动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他又开始了推行学分制的研究。他认为,学分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把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作为形成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符合教育心理学和优学理论,是教育的发展方向。杜锡钰常给别人讲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普渡大学,他有一位同学,选修了一半的通信专业课和一半的文学课程,因为他想找到一份技术编辑的工作。如果不是学分制,除非另开一个技术编辑专业,绝对达不到这种教育效果。随着人才市场的出现,杜锡钰更认为:学分制将越来越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
杜锡钰的教育思想是开放的。他主张:应该用发展的、全方位的观点看待教育。对一个技术人员来说,在学校接受教育,出了学校,在社会同样受教育,年轻时受教育,年老时还要不断受教育,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1978年在一次北京市政协会议上他强调“变一次教育为终生教育”的发言,曾引起广泛反响。为实现这一思想主张,他主张加强成人教育,提倡厂校联合办学,通过研修班等多种形式使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能有机会相对集中地得到培训,实现知识更新。
1984年他曾和在京的民盟成员著名学者马大猷,叶培大,常侗等在中山公园音乐堂面向社会举行了新技术讲座共十讲。他主讲“现代通信传输技术”,听众上千人。后来这些讲稿由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成册出版,一度为青年喜读之物。
学业之路
1944年,杜锡钰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山河破碎,战乱频繁。怀着执着追求的杜锡钰深深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独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决定攻读电讯工程专业,掌握通讯技术,实现自己科学救国的理想。
普渡大学实验设备先进,图书资料齐全。杜锡钰如饥似渴,埋头苦读。他是个勤奋而又天资聪慧的人。幼年丧母的他曾与祖母相依为命,靠亲朋的接济才能读书,凭着一股不怕苦的精神,他进入了一个越来越高的学术境界。普渡大学的学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了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理论。194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普渡大学硕士学位,怀着抗战胜利的喜悦,毅然踏上归国的旅途。回国后,他先后担任过北洋大学、山东大学副教授,共开设了8门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锡钰任北洋大学教授,1952年初调入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任教。当时,国内通信技术非常落后,通信技术资料缺乏,学校采用的大都是外文教材,学生学习比较困难。为此,杜锡钰倾注大量心血.编著了一系列中文教材,这些教材流行全国十多年,为通信学科领域的教材奠定了基础。
1952年秋,北方交大电信系合并到哈尔滨铁道学院,1953年又奉命迁回北京。其间杜锡钰为完成院系调整,保证教学质量作出重大努力。电信系迁回北京后,杜锡钰任有线教研室主任,他边任教,边写教材,边组织教学,对有线通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于1956年6月荣获“光荣的铁路工作者”奖章并出席了第一届全国群英会。
1962年,杜锡钰任电信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根据自己多年学习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他提出了更符合各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培养计划。他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坚持每周听课一到两次,到教室检查自习一次,定期召开学生课代表会议询问学习情况,听取对教学的意见.使全系的教学质量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教育思想,1976年杜锡钰任电信系主任。
1978年,杜锡钰就任北方交通大学副校长。新时代的到来为他的思想提供了实现的土壤。他在教育改革这个大舞台上,推行学分制,实行因材施教;重建数理系,把工科院校基础理论的教学提到了相应的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他的这些措施,后来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为新时期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使他逐渐认识到,高校不仅应该承担起教学的任务.也应该承担科研的任务,他决心努力把北方交通大学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办成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并于1978年率先倡导创建了北方交通大学第一个研究所——信息科学研究所。在他的推动下,一批颇有前途的科研所相继创办起来。它们承担了一大批难度较大而又为国家建设所急需的科研任务。他还极力建立与欧美高校的校际关系,打开了国际学术交流的渠道。
杜锡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和科研的组织者,更是一位优秀的实践者。他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在电路与理论,信号处理,通信理论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在滤波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80年代后,他又研究了二维滤波的理论,曾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可编程数字滤波器样机,达到了国际水平。
教书育人是杜锡钰终生的职业,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学风严谨,并以此严格要求学生。他非常重视备课,一门由他讲授的课程,他一般要备三次课,假期里,备出全书的教案,讲授每一章前,再写出每章的讲稿,上课之前再把这节课的内容精心安排。他非常重视课堂效果,授课时,很少看讲稿,始终注意学生对讲课内容的反映。根据学生表情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受到同学的热烈欢迎。
他曾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北京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兼无线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通信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北京通信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他的名字已列入《中国名人辞典》和美国传记中心(ABI)出版的《国际名人录》。
80年代中期,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更加勤奋地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他提出变一次教育为终生教育的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北方交通大学和北京市的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此同时,他继续致力于教学科研的实践,1991、1992年他连续两年获北京市政协优秀提案奖。
杜锡钰从事教育科学事业长达半个世纪,他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不仅善为人师,而且甘为人梯。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信息专家袁保宗,光纤专家简水生,他们都曾做过杜锡钰的助教,在他言传身教的帮助下,他们迅速成长起来。为了新人的成长,杜锡钰放弃、牺牲了许多东西,但他是愉快的,他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要许多人才能成就一个大事业”,他的崇高的品格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工作履历
1940-1941年 西北工学院助教。
1944-1947年7月 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并获得硕士学位。
1947-1948年 北洋大学副教授。
1949-1952年 北洋大学教授。
1952年— 北方交通大学教授。
1962-1978年 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副主任、主任。
1978-1985年 北方交通大学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0年3月15日 第二届中国科协代表。
1980-1984年 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无线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通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北京电子学会常务理事。《通信学报》编委会副主任。
1981-1983年 北京高教学会会长、常务理事。
1981年— 国务院第一届学科评论组成员。
1985-1989年 中国通信学会理事。
1985年—
北方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IEEE高级会员。
主要论著
1 杜锡钰.通信线路交叉理论.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4.
2 杜锡钰.有线传输原理.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6.
3 杜锡钰.通信线路对强电影响的防护.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
4 杜锡钰.电路理论(译苏M.Я.Kellep著).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8.
5 杜锡钰.滤波器(译苏Н.Д.Босый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58.
6 杜锡钰.电路理论(上、下册).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1.
7 杜锡钰.信号处理用模拟Mos集成电路.(译美G.C.Temes著).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1989.
荣誉表彰
1999年,获第四届詹天佑奖——詹天佑成就奖。
社会任职
曾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 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北京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兼无线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通信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北京通信学会副 理事长等职。他的名字已列入《中国名人辞典》和美国传记中心(ABl)出版的《国际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