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沟,位于湖北省
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与当阳育溪镇交界处。溪边有一棵形态古朴的千年松,人尊“杜甫松”。杜甫松旁,是
杜甫的胞弟杜观故居遗址。杜观是因逃避战乱而从
陕西蓝田南迁此地的。
历史记载
杜甫五言诗《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记述了当时看望胞弟的情景,诗曰:自汝到荆府,书来数唤吾,
颂椒添讽泳,禁火卜欢娱。
舟楫因人动,形骸用杖扶,
天旋夔子国,春近岳阳湖。
发日排南喜,伤神散北吁,
飞鸣还接翅,行序密衔芦。
俗薄江山好,时危草木苏,
冯唐虽晚达,终觊在皇都。
据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记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57岁,正月初旬仍在夔州,中旬出峡,将滚西果园四十亩赠吴南卿。三月抵江陵。”杜甫在此逗留数日后,“秋移居公安,暮冬离公安,舟近岳阳已迫岁暮。”
郭沫若的这段记述,把杜甫是年行踪表述为:杜甫是从江陵乘舟溯漳河而上,来到杜观居住地的。沿杜甫沟前行,现尚存一墓碑,碑文上记载:“命系
嘉庆年间,生于南漳周家畈,亡于当阳漳河杜甫沟”。杜甫沟山腰上有一奇石,曰“杜甫石”,其上有双脚印。传说,杜甫曾在此立石观书、吟诗,专注久时,留下深深的足印。?杜甫沟有名之始,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峰峦叠翠,鱼米丰腴,令历朝墨客骚人凭吊古迹,流连忘返。现录诗一首:
沟因杜甫传古名,水缘诗圣涌思情;
且看深山藏文明,碑碣一尊作史证。
名称由来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引杜甫《
客至》诗句),是杜甫对当地景致的描绘。
今陈院同明村早先住着杜甫的胞弟杜观。杜观是因为逃避战乱而从陕西蓝田南迁当阳的。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56岁,住在夔州。春末,胞弟杜观曾到夔州省亲,看望其兄杜甫。不久,回到陕西蓝田娶了妻子,返还江陵,寓居当阳。
杜甫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夏,来此探望胞弟杜观,并小住数日,故名:“杜甫沟”。
《当阳县志》载:“杜观,甫弟,甫在蜀,有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之作。”杜甫五言诗《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均可作证。
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载:“大历三年,杜甫57岁。正月初仍在夔州,中旬出峡,将西果园四十亩赠吴南卿。三月抵江陵。”在此逗留数月,“秋移居公安,暮冬离公安,舟近岳阳已迫岁暮”。
郭沫若的这段记述,把杜甫是年行踪表述得十分清楚。可以推测,杜甫是从江陵乘船溯漳河而上,来到杜观居地的。
杜甫沟有一墓碑上记载:“命系嘉庆年间,生于南障周家畈,亡于当阳杜甫沟。”可见“杜甫沟”这个以诗圣命名的地名由来已久。
杜甫沟山腰有一奇石,曰“杜甫石”,其上有双脚印。传说,杜甫在此立足观书、吟诗,专注久时,立地成佛,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杜甫沟有名之始,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峰峦叠翠,鱼米丰腴。令历朝黑客骚人凭吊古迹,流连忘返。
考古发现
2010年,当阳市陈院杜甫沟考古新发现一批明代文物古迹。为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受育溪镇党委、政府的委托,宜昌市著名农民考古家、著名地方文史学者张五一等人专程到杜甫沟进行专题考查。从月亮湖风景区,沿着鹰子沟上行3—4里,便到“杜甫沟”,最先迎客的一棵造型古朴的千年松,人尊“杜甫松”。杜甫沟有名之始,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峰峦叠翠,鱼米丰腴。令历朝黑客骚人凭吊古迹,流连忘返。杜甫沟山腰有一奇石,曰“
杜甫石”,其上有双脚印。传说,杜甫在此立足观书、吟诗,专注久时,立地成佛,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经过详细考证,新发现明代“朝天吼”石雕一尊,莲花座石雕一尊。考古者对明代天井、明代杜甫祠遗址进行了拍照,有关文字资料正在整理之中。
而今漳河水库西岸陈院同明村早先住着杜甫的胞弟杜观。杜观是因为逃避战乱而从陕西蓝田南迁当阳的。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56岁,住在夔州。春末,胞弟杜观曾到夔州省亲,看望其兄杜甫。不久,回到陕西蓝田娶妻,返还江陵,寓居当阳。杜甫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夏,来此探望胞弟杜观,并小住数日,故名:“杜甫沟”。《当阳县志》载:“杜观,甫弟,甫在蜀,有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之作。”杜甫五言诗《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均可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