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曲街道,隶属于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南,
樊川中部。东邻太乙街道,南连
王莽街道,西邻
韦曲街道,北接
大兆街道,总面积41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汉元康元年(前65年),丞相杜春奉旨迁居
上林苑潏河边,当时杜氏家族时兴三月上巳日行祓禊盛会,潏水环曲,常在此举行曲水流饮等娱乐活动,故得地名杜曲。
建置沿革
明为杜阳里,曾设杜曲镇。
清设杜曲仓。
民国分别为杜曲仓、乡、镇和区。
1949年,设杜曲乡。
1958年改为杜曲公社。
1961年,调整为杜曲、王莽、太乙官、樊村4公社。
1966年改为永红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复改为杜曲乡。
1985年,改设杜曲镇。
2002年,区划调整,樊村乡并入杜曲镇。
2007年撤销杜曲镇设立杜曲街道。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截至2011年末,杜曲街道辖杜樊1个社区,东韦、中韦、西韦、东江、西江、牛家湾、桃溪堡、寺坡、杜东、杜西、杜北、夏侯、大村、小村、东杨万、西杨万、新村、三府衙、彰仪、南一、南二、师家、冯家、薛家堡、张家堡、西樊、岳村、小江28个行政村;下设124个村民小组。
区划现状
截至2020年6月,杜曲街道下辖15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4个行政村。办事处驻杜曲新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杜曲街道地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南7千米的
樊川中部。东邻太乙街道,南连
王莽街道,西邻
韦曲街道,北接
大兆街道。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5千米,总面积41平方千米。距区人民政府10千米。
地形地貌
杜曲街道地处
关中平原中部,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地形以川、塬为主。
气候特征
杜曲街道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季候。其特点是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以8月、9月最多。
水系水文
杜曲街道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为潏河,自河源大峪河至沣河口穿境而过,流长9.8千米,流域面积6.9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杜曲街道总人口4105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973人,城镇化率17%。另有流动人口807人。总人口中,男性20499人,占49.9%;女性20555人,占50.1%;14岁以下7283人,占17.7%;15—64岁29269人,占71.3%;65岁以上4502人,占11%。2011年,杜曲街道人口出生率7.77‰,人口死亡率3.37‰,人口自然增长率4.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01.1人。
经济
综述
财税收支
2011年,杜曲街道财政总收入930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地方税收218.5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945万元,增值税72.8万元,企业所得税53万元,个人所得税20.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1%、31.8%、32.4%、24.3%。人均财政收入227元,比上年增长13.6%。
人民生活
2011年,杜曲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9341元。
第一产业
2011年,杜曲街道耕地面积3.2万亩,人均0.8亩。2011年,杜曲街道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1%。
种植业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杜曲街道粮食生产15519吨,人均455千克。其中小麦14469吨,玉米1301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杜曲街道蔬菜种植面积5200亩,产量12673吨。
林业
截至2011年末,杜曲街道累计造林6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5.5万株。2011年,杜曲街道水果种植面积3100亩,产量460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杏、柿子、桃、猕猴桃、葡萄、枣,其中苹果1410吨,柿子1470吨,桃520吨。
畜牧业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杜曲街道生猪饲养量2万头,年末存栏1.3万头;羊饲养量1000只,年末存栏1500只;牛饲养量300头,年末存栏470头;家禽饲养量7万羽。2011年,杜曲街道生产肉类2215吨,其中猪肉1963吨,牛肉68吨,羊肉34吨;禽蛋1852吨,鲜奶848吨;畜牧业总产值537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8%。
生产条件
截至2011年末,杜曲街道拥有大型农业机械750台。
第二产业
2011年,杜曲街道工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比上年增长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2011年,杜曲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职工162人,实现工业增加值5738万元,比上年增长16%。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截至2011年末,杜曲街道商业网点328个,职工954人;2011年,杜曲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21万元,比上年增长13%。
邮电通信
截至2011年末,杜曲街道邮政网点3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10千米,投递点680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7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0.1万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0.3万件,征订报纸1.4万份,期刊0.2万册,业务收入198万元。移动通信基站28个,固定电话用户0.3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38%,移动电话用户2.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70%,光缆线路总长90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0.4万个,其中已占用端口总数0.3万个,宽带接入用户0.3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30万元。
交通运输
杜曲街道已形成由西汤公路、西柞高速公路、南横线等公路运输方式为主的交通运输网络。其中西康高速公路内长7千米,双向4车道。南横线、瓜彰公路等省道过境,其中南横线省道境内长10千米,双向2车道,其中瓜彰公路境内长11千米,双向2车道。县乡(镇)级公路1条,总长9.8千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杜曲街道幼儿园2所,在幼儿园250人,专任教师26人;小学9所,在校生1680人,专任教师16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374人,专任教师13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
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高职(专科)院校1所,在校生6230人。2011年,杜曲街道教育经费达180万元。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杜曲街道有文化艺术团体1个,个人会员36个,公共图书馆室12个,藏书12000余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寺坡村的“添碟子”,是长安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源于清末。该传统工艺是用各种豆子、小米、萝卜、瓜子、杏仁等为原料。涂染各种颜色,蘸上用面粉和鸡蛋清做的黏剂,嵌衔在竹棍和碟子叠加起来的塔形物体上,构成亭台楼阁或鸟兽虫鱼、人物造型,形成一种奇特的工艺品。寺坡添碟子能手有董玉山、赵克义等。1979年“添碟子”应邀在陕西农民馆展出。1982年后,寺坡村建“添碟子”展览馆,并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杜曲街道辖区内的12个村民委员会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建筑面积7975平方米,43%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0%。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杜曲街道各级各类
医疗卫生机构1个,卫生院1个;病床42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4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97张,固定资产总值8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54人,其中执业医师27人,执业助理医师19人,注册护士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0.2人。2011年,杜曲街道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4万人次,住院手术5台次。2011年,杜曲街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5万人,参合率95.1%。
社会保障
2011年,杜曲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16户,人数778人,支出224.1万元,月人均240元,城市医疗救助2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78人次,共支出5.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57户,人数1197人,支出186.8万元,月人均13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人,支出0.4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3人,支出7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5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174人次,共支出5.9万元;农村临时救济30人次,支出0.2万元。社会福利费10万元;社会服务单位1个,床位7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