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大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境内的跨海通道
杏林大桥(Xinglin Bridge),是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境内连接集美区与湖里区的跨海通道,位于厦门北海域之上;是厦门对外公路干线通道“一主四射一环三联”构架中的四射之一,也是厦门市北部的重要出口。
建设历程
2005年1月15日,公铁大桥(即杏林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三家联合体,开始本项目的设计工作;11月16日,以“鹭岛龙腾”为设计理念的杏林大桥初步设计方案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组织的审查组评审,获得原则通过;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数次组织中国国内权威专家,对海洋三所提交的《福厦铁路厦门公铁大桥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评审。
2006年3月15日,杏林大桥动工兴建,并举行开工仪式。
2007年6月28日,杏林大桥完成北环高架桥建设工程。10月16日,杏林大桥完成“M”形桥身的陆域最高点箱梁浇筑工作;11月30日,杏林大桥完成下部结构(桩基、桥墩等)建设工程;
2008年8月5日,杏林大桥完成公路桥合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9月1日,杏林大桥公路桥部分通车运营。
2009年8月23日,杏林大桥完成完成最后一片T梁铺架,完成铁路桥主体建设工程。
2010年1月29日,杏林大桥铁路桥部分投用,通行列车;3月30日,南京西至厦门2521次列车通过杏林大桥下行铁路线,大桥全面通车运营。
桥梁位置
杏林大桥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连接集美区与湖里区,北距集美大桥约3.8千米,南距海沧大桥约6千米,西距新阳大桥约4千米;该桥西起杏林互通立交,上跨厦门北海域,东至高崎互通立交,接成功大道、长岸路;途经该桥线路为319国道。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杏林大桥分别有公路桥主梁、铁路桥主梁、两岸引桥、铁轨、桥墩及其各立交匝道组成,主桥路段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布置。
杏林大桥采用等高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设计。上部结构桥面为分幅布置,沿桥梁中心线对称,主梁采用单箱单室截面,全桥主梁风格统一;下部结构的跨箱梁采用C50混凝土,顶底板采用纵横双向预应力体系;承台采用C45高性能混凝土。桥墩采用板式墩,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墩身采用C40混凝土。
设计参数
杏林大桥全长8.53千米,采用(5×32.7米)+8×(8×32.7米)+3×(8×50.3米)+2×(5×32.7米)+10.608米的跨径布置。部结构桥面,净距1米,单幅桥面宽度15.5米,单向横坡2%,主梁挑臂长4.9米;50.3米的跨箱梁梁高3.0米,顶板厚26厘米,底板厚26厘米,支点底板厚40厘米,跨中腹板厚55厘米,距支点9.5米范围内腹板厚80厘米。32.7米跨箱梁梁高2.0米。顶底板及挑臂尺寸与50.3米跨箱梁相同。跨中腹板厚度50cm,距支点截面4.5m范围内腹板厚75厘米。
设备设施
2008年8月30日,杏林大桥全线亮灯,该桥路面装设多个长杆路灯,方便来往车辆在夜间行驶。
杏林大桥在“M”型桥面的顶峰,设有两个观景平台,观景平台将与车道分离,形成独立的区域,不仅能够给市民提供休息、观看厦门美丽风景的场所,也能在大桥面上发生事故时,起到疏导平台的作用。
截至2010年8月,厦门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在“两桥一隧”新增超速自动抓拍装置6套、变道自动抓拍装置6套,共计12套监控系统,其中“两桥”包括杏林大桥。
运营情况
票价票制
自2019年5月1日起,厦门市人民政府停止收取厦门市“四桥一隧”车辆通行费,杏林大桥包括“四桥”之中。
通行事项
2008年9月1日,杏林大桥通车运营,其限速为80千米/小时,桥上禁止摩托车、行人、非机动车通行(货运车辆可以通行)。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杏林大桥采用MSS50/1800型移动模架,并采用高空后移解体拆除工艺移动木架。采用高空后移阶梯拆除工艺,移动木架先从外模板、后导梁拆除,然后移动木架后移,从后面逐节段拆除主梁,最后只锚固1节段主梁和3节段前导梁,减轻锚固重量,减少锚固点数量,避免多次转移拆除设备,提高拆除工效,节约拆除成本。
科研成果
荣誉表彰
价值意义
杏林大桥向东连接成功大道,向南连接东渡路,对加快岛内外交通速度,落实“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桥通车后,一方面降低北通道交通压力,同时也使岛外前往岛内机场、轮渡及东渡港区等地的距离及行车时间大大减少,港口物流、商贸批发、金融保险、旅游会展将更好地辐射和服务整个海西经济区,更好地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区域带动作用。(厦门市人民政府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8 14:11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