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
唇形科藿香属植物
藿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 & C. A. Mey.) Kuntze)是唇形科藿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上部分枝,被微柔毛,下部无毛;叶对生,有柄,心状卵形或四棱形,边缘具粗齿,表面深绿色;轮伞花序,具多花,在主茎或分枝上排列成顶生的穗状花序,苞片披针形,花萼管状钟形,花冠呈蓝紫色或白色;果成熟后呈现坚果卵状长圆形。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1891年Revisio Generum Plantarum中将前人命名的唇形科Lophanthus部分植物,重新划分为Agastache。其依据是Lophanthus多数植物花萼管状或管状钟形,直立或近弯曲,即今扭藿香属,而将一类花萼管状倒圆锥形的植物从中分至Agastache, 即今藿香属。因此,唇形科学名为L.rugosus Fisch.et Mey.的该种植物被修订为A.rugosa(Fisch.et Mey.)O.Ktze.并沿用至今,而L.rugosus Fisch.et Mey.则作为藿香的异名处理。1933年《新本草纲目》记载藿香“系唇形科排草香Lophanthus rugosus Fisch.之叶,排草香为山野自生之多年生草,茎方,高三四尺香气强烈,叶对生,作长心脏形,前端尖,边缘有锯齿,夏月于茎顶丛生青紫色唇形花冠,花作穗状。”根据植物特点描述,其“排草香”所指为今藿香(土藿香)A.rugosa(Fisch.et Mey.)O.Ktze.,而今排草香所指为唇形科排草香属植物Anisochilus carnosus(L.f.)Benth.et Wall。
栽培历史
东汉时期,“藿香”始载于《异物志》:“藿香交趾有之”。首次明确了藿香1个产地交趾,汉代交趾郡为今越南中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地区。三国时期, 《吴时外国传》记载:“都昆在扶南南三千余里,出藿香。”指出藿香的另一产地都昆。而《南州异物志》记载:“藿香出典逊国也,属扶南。”指出藿香的另外产地典逊国,根据《南方草木状》“典逊在扶南三千余里”的记载,说明都昆与典逊国为同一区域。西晋时期,《南方草木状》记载:“藿香,出交趾、武平、兴古、九 真”,更加详尽地记载了藿香的多个产地。宋代《本草图经》记载:“藿香今岭南郡多有之”,表明藿香除产于中国周边国家外,中国岭南亦有栽培,岭南为中国南岭之南地区,唐宋时指今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区。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在“地”部分,总结收纳了藿香的多个产地,包括岭南郡、交趾九真诸国、蒙州、广东诸州。目前,藿香多以人工栽培为主,广东省的广州、肇庆和湛江地区,海南和广西等省区均有栽培。
本草考证
“藿香”之名始载于东汉《异物志》 “藿香交趾有之”,此后历代本草均以其为正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香气。茎直立,高0.5~1.5m,四棱形,粗达7~8mm,上部被极短的细毛,下部无毛,在上部具能育的分枝,关节面膨大。叶心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5~11cm,宽3~6.5cm,向上渐小,先端尾状长渐尖,基部心形,稀截形,边缘具粗齿,纸质,上面橄榄绿色,近无毛,下面略淡,被微柔毛及点状腺体;叶柄长1.5~3.5cm。
轮伞花序多花,在主茎或侧枝上组成顶生密集的圆筒形穗状花序,穗状花序长2.5~12cm,直径1.8~2.5cm;花序基部的苞叶长不超过5mm,宽约1~2mm,披针状线形,长渐尖,苞片形状与之相似,较小,长约2~3mm;轮伞花序具短梗,总梗长约3mm,被腺微柔毛。花萼管状倒圆锥形,长约6mm,宽约2mm,被腺微柔毛及黄色小腺体,多少染成浅紫色或紫红色,喉部微斜,萼齿三角状披针形,后3齿长约2.2mm,前2齿稍短。花冠淡紫蓝色,长约8mm,外被微柔毛,冠筒基部宽约1.2mm,微超出于萼,向上渐宽,至喉部宽约3mm,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宽大,长约2mm,宽约3.5mm,平展,边缘波状,基部宽,侧裂片半圆形。雄蕊伸出花冠,花丝细,扁平,无毛。花柱与雄蕊近等长,丝状,先端相等的2裂。花盘厚环状。
子房裂片顶部具绒毛。成熟小坚果卵状长圆形,长约1.8mm,宽约1.1mm,腹面具棱,先端具短硬毛,黑褐色。花期6~9月,果期9~11月。
生长环境
喜高温、阳光充足环境,在荫蔽处生长欠佳,年平均气温19~26℃的地区较宜生长,温度高于35℃或低于16℃时生长缓慢或停止。喜欢生长在湿润、多雨的环境,怕干旱,要求年降雨量达1600mm以上。幼苗期喜雨,生长期喜湿度大的环境(但是土壤湿度过大,也会烂根死亡)。雨量较少地区要注意灌溉。苗期喜荫,需搭棚或盖草,成株可在全光照下生长。根比较耐寒,在北方能越冬,次年返青长出藿香;地上部不耐寒,霜降后大量落叶,逐渐枯死。
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而疏松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为佳。怕积水,在易积水的低洼地种植,根部易腐烂而死亡。种子寿命2~4年,故隔年籽可以播种,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条件,发芽适温18~22℃,发芽天数7~10天。
分布范围
中国各地广泛分布,主产于四川、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地,俄罗斯,朝鲜,日本及北美洲有分布。
生长习性
藿香喜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于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地块种植,忌高燥地。种子发芽要求土壤湿润及温和气候,春季干旱及低温会使出苗推迟。苗期喜荫,需搭棚或盖草,成株可在全光照下生长。根比较耐寒,在北方能越冬,次年返青长出藿香;地上部不耐寒,霜降后大量落叶,逐渐枯死。宿根越冬后,4月底重新发苗。当年春播的藿香,在苗高l3厘米左右 、主茎上有5对叶子时基部的叶腋开始发生分枝。立夏以后,气温增高,藿香进入旺盛生长期。到小满,由宿根长出的藿香已高达50厘米,当年春播的也可达到10-20厘米高;由宿根长出的,6月底至7月初开始开花。当年春播的,7月中旬开始开花,果期 8月上甸至9月下旬。种子寿命 24 年,隔年籽可以播种。
繁殖方法
藿香多用种子繁殖,当年播种,当年收获为新藿香,叶子多,叶片质量好。也可宿根繁殖(老藿香),是指留种的新藿香收过种子后,让其老根在原地越冬,翌春新苗出土后移至大田而获全草。
种子繁殖
北方春季播种在4月中下旬育苗,撒播或条播,播种前,将苗床每平方米施腐熟人畜粪水2.5~3kg,湿润畦面作基肥,整平耙细后播种。
撒播:将种子拌细沙或草木灰,均匀地撒在畦面上,用薄板轻轻拍打畦面,使种子与畦面紧密接触,覆土厚度1cm。
条播:顺畦按行距25~30cm开浅沟,沟深1~1.5cm,浇透水,将种子拌细沙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1cm,稍加镇压。
育苗播种量:2~4g/m2,每667m2本田用种量500~800g。最后畦面覆盖薄膜保温保湿。
定植:当苗高12~15cm,4~6片真叶时按株距25cm,行距40m选择阴天浇稀薄粪水定植,每667m2定植6~7千株,定植后浇透定根水。
宿根繁殖
宿根移栽(老藿香)极易成活,宿根在第二年(5月)出苗,用剪刀紧贴地面剪掉冬季枯死的地上残茎,然后浇一次稀薄粪水,促进新苗生长,到苗高9~15cm时,即可将苗挖起,带土移栽大田,应于雨天或阴天随挖随栽,成活率高。移栽株行距30cm×35cm,每667m2栽6千株。栽好后立即浇1次稀薄的粪水,促进成活。宿根发出的藿香高达70~90cm时,当年春播的藿香15~36cm高。宿根移栽6月底至7月初开始开花,当年春播的7月中旬开花。
栽培技术
播种育苗
藿香可用种子繁殖或分苗繁殖,一般作佐料用零星小面积种植,因种苗需求量少,可将上年的种蔸留于自然野外稍加培土,待次年春暖抽生后进行分苗种植;而种植面积较大时,因种苗需求量大,应采取种子直播或育苗移栽方法种植,以便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
整地播种
苗床以选择排灌、管理方便、肥力中上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为好;结合翻耕施腐熟栏粪22.5t/hm2作基肥;然后开沟敲细土垡,整成边沟1.5m宽的龟背形苗床,用腐熟人粪尿7.5t/hm2浇湿畦面,将种子拌细沙或草木灰均匀撒于畦面后,用细泥:草木灰=1:0.5的肥土覆盖约1cm厚;最后用竹片或小树枝在畦面上间隔约80cm架成小拱形盖上薄膜保温育苗。一般每公顷本田需要苗床120~150m2、种子2.25~2.7kg。
苗期管理
育苗期间如遇干旱应灌沟水湿润畦面,遇阴雨天气注意清沟排水;在育苗期间一般无需进行施肥,只是到了起苗移栽前的4~5d,每公顷苗床用腐熟人粪尿6t左右对水750~ 900kg浇施起身肥;播后出苗前膜内温度保持 25~28℃,出苗后超过 25℃时应及时揭膜通风,遇有大风雨时应注意加固薄膜,防止被风掀起,起苗移栽前7~10d揭膜炼苗,以提高抗御能力,利于成活。当苗高达 4~5cm 时需进行 1 次间苗,保留苗株距3~5cm之间,到幼苗长4对真叶时即可起苗移栽。
直接播种
当地一般于3月下旬初开始播种,翻耕施肥,整地作畦后,开沟条播,一般畦宽连沟1.5m,沟距32cm,将3.3kg/hm2左右的种子用细泥或草木灰拌匀后,均匀地播于沟内,播后覆盖约 1cm 厚的细肥土,保持土壤湿润,10~15d后即可出苗。
地块选择
藿香虽然适于野生,适应性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但要实现高产栽培,还需为其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地块应选择在阳光较为充足、排灌方便、土层较为深厚、肥力中等的稻田和缓坡地壤质土为好。
翻耕整地
于移栽前4~6d深翻20~25cm,结合翻耕施用腐熟栏肥22.5t/hm2、灰肥7.5t/hm2作基肥;敲碎土块,开沟作畦,整成微弓形连沟1.5m的垄畦,开沟距32cm、深6~8cm的横沟移栽。
适时移栽
一般于3月下旬气温达13℃以上,幼苗长至4对真叶时便可进行移栽,移栽时每穴栽2苗,保持株距 18~20cm,保苗 30~33万株/hm2,栽后用5%的稀薄人粪尿点穴浇施定根水,以利发根,提高成活率。
田间管理
间苗补缺
当直播出苗后,苗高长至5~7cm时,掌握去弱留壮、删密留稀的原则进行间苗;于移栽后 5~6d进行查苗补缺,补苗应在傍晚或阴天进行,选用健壮预备苗补植,补植后随即用5%的稀薄人粪尿浇施定根水,并用鲜树枝、杂草适当遮荫2~3d,以保成活,促进发棵,达到全苗、匀苗之目的。
中耕施肥
播种、移栽初期,由于植株矮小,地面覆盖度低,有利于草害的发生,故应及时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施肥可结合中耕时进行,一般应在播种出苗后结合间苗或移栽成活后7d左右,中耕施肥1次,用人粪尿12~15t/hm2对水穴施;第二次在苗高15~20cm时进行,施人粪尿15~22.5t/hm2或市售精制有机肥7.5t/hm2;第三次在苗高30cm左右时进行,施人粪尿22.5t/hm2或市售精制有机肥7.5~9.0t/hm2;封垄后一般不再进行施肥,可在花蕾形成期用500~600倍液的叶面肥或0.3%的磷酸二氢钾液喷施1~2次。
病虫防治
病害
此病多发生于夏季多雨季节,病株从根部和根状茎处发生腐烂,逐渐延至地上部,使皮层变褐色,最后枯萎而死。
防治方法:拔除病株并集中烧毁,再在病穴上撒入石灰消毒,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浇灌病穴。
此病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最初病株叶片及叶梢部下垂,青枯状,最后根部腐烂,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
主要危害叶片,多雨季节发生,开始时呈水浸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为多角形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1:1.5:120倍波尔多液,或72%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5~6月份在叶面形成近圆形的病斑,中间淡褐色,边缘暗褐色,并生淡黑色霉状物,潮湿雨季严重。
防治方法:摘除病叶烧毁,用1:1:120倍波尔多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雾防治。
斑枯病
叶片两面病斑呈多角形,初时直径1~3mm,暗褐色,叶色变黄,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50%瑞毒霉10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虫害
蚜虫
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嫩梢嫩叶上危害,使植株生长不良,不能正常长出新芽新叶。
防治方法: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洒。收前半个月停药,免留残毒。
6~8月高温低湿季节发生严重,该虫主要吮吸植株营养,橘红色或黄色,在叶背面吸食汁液,受害部位初现黄白色小斑,逐渐成大黄褐色焦斑,最后全叶变黄脱落。
防治方法:用虫螨立克1500倍液、或40%速克朗或1.8%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洒。
银纹叶蛾
银纹叶蛾以其幼虫咬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幼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晚上和阴天多在叶面取食。
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杀虫脒水剂300~350倍液喷雾。
卷叶螟
卷叶螟以其幼虫在幼芽、幼叶上吐丝卷叶,藏于其中咀食叶片。
防治方法:用敌百虫300~400倍液叶面喷洒。
地老虎、蝼蛄
害虫咬断幼苗根茎,造成缺苗,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做成毒饵诱杀,或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拌毒土条施于沟内。
近种区分
历代典籍中所记载藿香多为今广藿香,有形如都梁、叶微似茄叶、叶似桑而小薄等特点。三国时期开始认知,宋代时期进入药用,明代时期由于广藿香所产产量不足以药用,土藿香开始补充,逐步进入药用,此后一直延续广藿香为主、土藿香为辅进行补充的情况。经过多年植物学名演变,如今认为广藿香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学名为 P.cablin(Blanco)Benth.。藿香为唇形科藿香属植物,学名为A.rugosa(Fisch.et Mey.)O.Ktze.。
主要价值
藿香在园林,运用到一些盲人服务绿地,可以提高盲人对植物的认识。藿香始载于东汉杨孚的《异物志》,曰:“藿香交趾有之”,其后诸家本草多有记载,具有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散热的功效,但是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热势加重且还可能有伐胃、耗气、伤阴。藿香茎叶和花都具有香气,园林中可供草地、林缘、坡地、路旁栽植。同时藿香作为一种食用香草植物受中国人喜爱,尤其是藿香炖鱼引得清朝查嗣琛言“一瓶东阁莲花酒,半尾西斋藿香鱼”。
园林
由于藿香本身是一种具有芳香味的植物,全株都具有香味,所以常常将藿香与其他具有芳香味的植物进行搭配,运用到一些盲人服务绿地,可以提高盲人对植物界的认识。
藿香绿化带多用于花径、池畔和庭院成片栽植。
营养
藿香是高钙、高胡萝卜素食品,每100g嫩叶含水分72g、蛋白质8.6g、脂肪1.7g、碳水化合物10g、胡萝卜素6.38mg、维生素B1 0.1mg、维生素B20.38mg、尼克酸1.2mg、维生素C23mg、钙580mg、磷104mg、铁28.5mg、全草含芳香挥发油0.5%、油中主要为甲基胡椒酚(约占80%)、柠檬烯、α-蒎烯和β-蒎烯、对伞花烃、芳樟醇、I-丁香烯等,对多种致病性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芳香挥发油是制造多种中成药的原料。
食用
藿香的食用部位一般为嫩茎叶,其嫩茎叶为野味之佳品。可凉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藿香亦可作为烹饪佐料或材料。因其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是一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烹饪原料,故某些比较生僻的菜肴和民间小吃中利用其丰富口味,增加营养价值。
药用
藿香有杀菌功能,口含一叶可除口臭,预防传染病,并能用作防腐剂。夏季用藿香煮粥或泡茶饮服,对暑湿重症,脾胃湿阻,脘腹胀满,肢体重困,恶心呕吐有效。
香料
藿香全草含挥发油0.28%~0.35%,油分中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80%),其它为少量茴香醛和茴香醚。东北产藿香香味持久独特,新鲜全草中,含挥发油0.51%。藿香中典型的香气成分是芳樟醇,可作为食用油的添加剂,还可生产特殊风味的冷拌油。因其具有薄荷般浓郁清凉的香气 ,可作为口洁剂 、空气清新剂、日用品及衣物的香精香料。
植物文化
很久以前,深山里住着一户人家,哥哥与妹妹霍香相依为命。后来,哥哥娶亲后就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平日里,姑嫂相互体贴,每天一起下地,一块儿操持家务,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一年夏天,天气连日闷热潮湿,嫂子因劳累中暑,突然病倒。只见她发热恶寒、头痛恶心、倦怠乏力,十分难受。霍香急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说:“您恐怕是中了暑,治这种病不难,咱家的后山上就有能治这种病的香味药草。让我赶快上山去把它采来,早日治愈你的病。”嫂子念小姑年轻,出门不便,劝她别去。霍香却全然不顾,执意进了深山。
霍香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天大黑时才跌跌撞撞回到家里。只见她手里提着一小筐药草,两眼发直,精神萎靡,一进门便扑倒在地,瘫软一团。嫂子连忙下床将她扶坐床上,询问缘由,才知她在采药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了右脚,中了蛇毒。嫂子听后顿时神情紧张,赶紧脱下霍香右脚的鞋袜。只见在霍香的脚面上有两排蛇咬的牙印,右脚又红又肿,连小腿也肿胀变粗了。嫂子一面惊叫,一面抱起霍香的右脚,准备用嘴从伤口处吮吸毒汁。但霍香因怕嫂子中毒,死活不肯。等乡亲们听见嫂子的呼救将郎中找来,却为时已晚。
嫂子用小姑采来的药草治好了病,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霍香。为牢记小姑之情,嫂子便把这种有香味的药草亲切地称为“霍香”,并让大家把它种植在房前屋后、地边路旁,以便随时采用。从此“霍香”草的名声越传越广,治好了不少中暑的病人。因为是药草的缘故,久之,人们便在霍字头上加了一个“草”头,将霍香写成了“藿香”。
参考资料
藿香.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09:39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