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花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鲁桥镇东里村,最初由唐卫国公
李靖修建于唐贞观年间,后被损毁,明清时期经过重修,是一座具有明清时代风格的北方园林建筑。
历史沿革
唐贞观年间,唐卫国公李靖修建东里花园,当时共分北、西、南三园,也称李靖故居。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修建东里花园的部分园林,花园当时占地32000平方米,故名“半顷园”。
清康熙年间,李靖后人黄州知府李彦瑁出资对此园进行重修。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整修花园。清末,回民起义时,花园被烧毁过半,和尚明经指挥重修,后辗转归于东里堡刘氏。刘氏后人刘季昭对花园进行重新修葺,起名“半耕园”,意在希望子孙后代边耕边读,并由陕西督学吴大徵篆书“半耕园”3个字,刻石镶嵌于园门。
民国六年(1917年),东里花园主人家道中落,将园子卖于靖国军,遂改名为“靖国公园”。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为园林大门题联“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门额为“靖国公园”。民国十九年(1930年),杨虎城主政陕西,为保护园林古建,曾拨款修葺,并在此居住,故又名杨虎城花园。“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曾临此园与杨虎城商谈政事,故又称周恩来会晤杨虎城旧址。
2002年以后,政府投入资金先后对东里花园内建筑进行了维修、彩绘和整修。
建筑特点
东里花园,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7900平方米,南北长163米,东西宽110米。园内以“
关中八景”为主要题材,设有楼阁、假山、鱼池等,主要建筑有妙香亭、读书堂、望穑楼、挂云楼、望云楼、溢清阁、八角亭等。园门位于花园的最前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宽12米,进深5米,中部为过厅,两边为住房。房屋无斗拱,五架梁,硬山顶,灰布板筒瓦,檐施勾头滴水,门额镶嵌有“半耕丽”石刻题字。读书堂位于花园北端,坐北向南,东西宽16.2米,进深32.1米,组合式歇山顶与卷棚式屋顶,两侧为厢房,有三原县名儒贺瑞麟书“读书堂”石刻题字。后楼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宽14.5米,进深7.6米;上层为望穑楼,原为主人观望田野庄稼之用,登楼远眺,满目翠色;楼下有3孔砖券窑洞,冬暖夏凉。
主要建筑
妙香亭位于东里花园内东南侧,平面呈“品”字形。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南宽9.5米,北宽6.8米,长15.5米。三架梁,四角攒尖式屋顶,灰布板筒瓦,檐施勾头滴水。南面有砖砌圆形门洞,北面有一小门,南北相互贯通,两侧有廊房。亭南有一棵距今百年的紫藤盘杨树。
挂云楼位于东里花园内西侧,坐西向东,南北长13.1米,东西宽9.17米,二层建筑,重檐,小歇山式屋顶。下层面阔五间,上层三间,三踩无昂斗拱,改建较为严重。挂云楼南为“待月台”,西为“宝文轩”,东为“溢清阁”。
溢清阁位于挂云楼北侧,举西向东,面阔五间,南北长20.56米,东西宽4.6米,歇山式屋顶,前后两坡,重檐三滴水,灰布板筒瓦,檐施勾头滴水,门窗已改变为现代式样。溢清阁原为藏书楼,墙内镶嵌有宋、明时期书法家石刻。
微缩的“长安八景”位于东里花园内中部西侧。“咸阳古渡”是其中之一,建筑呈“厂”字形,用歇山和硬山两种屋顶结构构制而成,建于一石舫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长5.6米,宽4.2米。在“咸阳古渡”南北还参差分布着“华岳仙掌” “骊山晚照” “曲江流引” “草堂烟雾” “灞柳风霜” “太白积雪” “雁塔晨钟”等关中景观缩影。
东里花园内东南处有史可轩烈士的坟墓,墓前建有纪念亭,立有胡耀邦同志题写的“史可轩烈士之墓”石碑1通。。
文物价值
东里花园,对于研究明清时代的园林建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文化
每年的清明节,三原县中小学生会来到东里花园对史可轩烈士进行悼念活动。
保护措施
1985年,政府成立文管所保护东里花园。
1992年4月20日,东里花园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其保护区(含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为院围墙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区外延5米。
旅游信息
东里花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东里村。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内乘坐公交204、105路、109路,在东里村站下车,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