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倩(1902年—1984年11月8日),原名李椿寿,原籍安徽桐城,出生于
浙江杭州,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中国电影导演、编剧、演员。
李萍倩(1902~1984),中国电影导演。原名李椿寿。原籍安徽桐城,生于浙江杭州。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20世纪20年代初在明星影片公司附属电影学校学习。1925年起在神州影片公司任导演和演员,导演了《花好月圆》(兼编剧、演员)、《难为了妹妹》《好儿子》等。从影60年 ,导演影片近200部,编写剧本10多个,主演影片10多部。他在创作上涉及现实生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寓言等各种题材;正剧、悲剧、喜剧、闹剧亦多所尝试,其中尤以喜剧见长。1931年,他与
邵醉翁合作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光学录音的有声片《歌场春色》。1947年赴香港,成为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的主要导演。
1925年,主演了
神州影片公司的第一部影片《不堪回首》,后任导演。1926年,执导影片《难为了妹妹》,状写人情冷暖,指摘世态炎凉,在创作上承袭和发挥了“神州派”注重“潜移默化”的艺术主张。
1927年后,为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导演了《红宝石》、《情欲宝鉴》、《劫后孤鸿》等影片三十多部。1931年,与
邵醉翁联合导演了中国最早的片上发音有声片之一的《歌场春色》。
1932年起,任
明星影片公司导演。1933年2月,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被选为执行委员。1936年1月,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参与发起成立
上海电影界救国会。
1932~1936年,先后导演了《
旧恨新愁》《琵琶春怨》《丰年》《
现代一女性》《
时代的儿女》《人伦》《三姐妹》《热血忠魂》《桃李争艳》《
夜会》等影片。其中《
时代的儿女》,描写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中知识青年的不同命运和道路,并直接反映了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的光辉事迹;《丰年》则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镜头画面,揭示了“丰年成灾”的悲剧。以上两片,均获好评。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为艺华、新华、华成、“中联”、“华影”等影片公司导演了《茶花女》《
生离死别》《葡萄美酒》等影片。抗战胜利后,为国泰、文华等影片公司拍摄了《母与子》《裙带风》《凶手》等影片,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947年底,去香港,先后为永华、长城影片公司导演了《
春雷》《
说谎世界》《禁婚记》《方帽子》《寸草心》《
都会交响曲》《
绝代佳人》《三笑》等影片。1957年,《
绝代佳人》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
他一生从影60年,导演了各类影片百余部。善于洞察、描摹错综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尤以拍摄讽刺喜剧片著称。1965年拍摄《烽火姐妹》后,停止拍片,担任长城影片公司顾问。曾任香港
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
中国文联委员。
女律师 (1927) .... 安东义
难为了妹妹 (1926) .... 高升
花好月圆 (1925) .... 叶元俊
烽火姻缘 (1965) .... 导演 三笑 (1964) .... 导演 大学皇后 (1930) .... 导演 大学皇后 (1930) .... 编剧 铁扇公主 (1927) .... 导演 西游记-女儿国 (1927) .... 导演 施公案-第2集 (1930) .... 导演 红宝石 (1928) .... 导演 杨云友与董其昌 (1930) .... 导演 莲花洞 (1928) .... 导演 莲花洞 (1928) .... 编剧 火烧百花台 (1929) .... 导演 劫后孤鸿 (1929) .... 导演 劫后孤鸿 (1929) .... 编剧 乾隆游江南-第3集 (1929) .... 导演 乾隆游江南-第3集 (1929) .... 编剧 情欲宝鉴 (1929) .... 导演 笑笑笑 (1958) .... 导演 茶花女 (1938) .... 导演 金银世界 (1939) .... 导演
绝代佳人(1953) .... 导演 道义之交 (1926) .... 顾问 孙行者大战金钱豹 (1926) .... 置景 新茶花 (1927) .... 置景 一代妖姬 (1950) .... 导演
春雷(1949) .... 编剧 百花齐放 (1952) .... 导演
说谎世界(1950) .... 导演 蜜月 (1952) .... 导演 禁婚记 (1951) .... 导演
都会交响曲(1954) .... 导演 门 (1953) .... 导演 白日梦 (1953) .... 导演 寸草心 (1953) .... 导演 望夫山下 (1957) .... 导演 我是一个女人 (1955) .... 导演 绿天鹅夜总会 (1958) .... 导演 香喷喷小姐 (1958) .... 导演 逆旅风云 (1957) .... 导演
三恋(1956) .... 导演 雪地情仇 (1963) .... 导演 华灯初上 (1961) .... 导演 迷魂阱 (1961) .... 导演 佳人有约 (1960) .... 导演 旧恨新仇 (1932) .... 导演 旧恨新仇 (1932) .... 编剧 桃李争艳 (1936) .... 导演 桃李争艳 (1936) .... 编剧 生死恨 (1939) .... 导演 生死恨 (1939) .... 编剧 费贞娥刺虎 (1939) .... 导演 费贞娥刺虎 (1939) .... 编剧 少奶奶的扇子 (1939) .... 导演 贵妇风流 (1942) .... 导演 贵妇风流 (1942) .... 编剧 蝴蝶夫人 (1942) .... 导演 四姐妹 (1942) .... 导演 四姐妹 (1942) .... 编剧 桃李争春 (1943) .... 导演 浮云掩月 (1943) .... 导演 浮云掩月 (1943) .... 编剧 艺海恩仇记 (1943) .... 导演 艺海恩仇记 (1943) .... 编剧 惜花飞 (1944) .... 导演 天外笙歌 (1944) .... 导演 天外笙歌 (1944) .... 编剧 方帽子 (1952) .... 导演 新闻人物 (1960) .... 导演 春归何处 (1948) .... 导演 春雷 (1949) .... 导演 湖上春痕 (1947) .... 导演 湖上春痕 (1947) .... 编剧 母与子 (1947) .... 导演 母与子 (1947) .... 编剧 裙带风 (1947) .... 导演 凶手 (1948) .... 导演 杜十娘 (1940) .... 导演 杜十娘 (1940) .... 编剧 红线盗盒 (1940) .... 导演 欢喜冤家 (1942) .... 导演 欢喜冤家 (1942) .... 编剧 地藏王 (1941) .... 导演 风流寡妇 (1941) .... 导演 家 (1941) .... 导演
生离死别(1941) .... 导演 生离死别 (1941) .... 编剧 生路 (1941) .... 导演 生路 (1941) .... 编剧 英烈传 (1941) .... 导演 英烈传 (1941) .... 编剧 凤求凰 (1938) .... 导演 花开花落 (1937) .... 导演
夜会(1936) .... 导演 人伦 (1935) .... 导演 人伦 (1935) .... 编剧
女儿经(1934) .... 导演 三姊妹 (1934) .... 导演 三姊妹 (1934) .... 编剧 难为了妹妹 (1926) .... 导演 丰年 (1933) .... 导演 唐伯虎点秋香 (1926) .... 编剧 琵琶春怨 (1933) .... 导演 琵琶春怨 (1933) .... 编剧
时代的儿女(1933) .... 导演
现代一女性(1933) .... 导演 芭蕉叶上诗 (1932) .... 导演 东北二女子 (1932) .... 导演
旧恨新愁(1932) .... 导演 旧恨新愁 (1932) .... 编剧 有夫之妇 (1932) .... 导演 夫妻之间 (1931) .... 导演 好儿子 (1927) .... 导演 花木兰从军 (1927) .... 导演 福尔摩斯侦探案 (1931) .... 导演 歌场春色 (1931) .... 导演
三看御妹刘金定 (1962) .... 导演 女律师 (1927) .... 导演 乾隆游江南-第8集 (1931) .... 导演 乾隆游江南-第9集 (1931) .... 导演
上海小姐韩绣雯 (1931) .... 导演 亚森罗宾 (1931) .... 导演 仕林祭塔-第3集 (1927) .... 导演
由李萍倩导演、陈大悲台词和
黎锦晖作曲,同时有数位好莱坞技术专家参与的《歌场春色》,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舞片。该片由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出品,1931年10 月10日在上海光陆大戏院上映,由于藉由外国技术协助,使用片上发音的技术,品质更为提升,所以获得了很大轰动,尤其是在南洋一带,卖座率很高。
作为一位优秀的商业片导演,李萍倩拍摄了众多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除了《母与子》《少奶奶的扇子》以外,还有《女律师》《
福尔摩斯侦探案》《亚森罗宾》《三姊妹》《茶花女》《四姊妹》等,分别改编自法国、英国、俄国和日本等国作家的作品。其改编的作品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在
中国电影史上也无人能及。李萍倩当时考虑的就是一个如何民族化的问题。他在改编时,就曾经确定了三个原则,第一“不失原作的精神”,第二“适合东方的情调”,第三“要加强反封建气氛”。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电影已经有好多版本了。早在1926年,李萍倩就写过一个剧本,当时是其他导演导的。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有从戏曲改编过来的,像邵氏公司的
张彻编剧、
岳枫导演的版本,也有
周星驰的大话版本。但是最为耐看的,或者说在内地最有影响的,应该还就是李萍倩的版本。
李萍倩的本事是把江南的流行小调再重新填上词,且这些词都是他自己捉笔的,可见他这方面的功力深厚。我数了一下曲子,整部电影共有三十一首曲子,曲子基本用的是江苏的民间戏曲等音乐元素,其中我们熟悉的有茉莉花调等。邵氏公司的《三笑》,包括《金瓶梅》等一批片子,中间也有大量的唱词,但是邵氏的《三笑》中,基本的音乐元素好像是广西民歌《刘三姐》里的音乐元素,这跟江南民间音乐就相距甚远了。而李萍倩是杭州人,又在上海上的大学,所以对江浙沪一带的熟悉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