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绥万
常德澧县丝弦学馆第三代传人
李绥万自幼读私塾12年,又在家设的私塾教书2年。随后进入澧县地方自治研究所、澧县教员养成所和设在常德的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就学。1913年5月转入设在长沙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又半工半读于长沙私立群治政法专门学校,毕业后一直在长沙、澧县两地教书为生。
简介
(1888-1965)原名李景寿,湖南常德澧县人。一生以教书为业,人称老书先生。常德澧县丝弦学馆第三代传人。
个人经历
经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李绥万积极配合澧县、津市的工会、民众教育馆(后改名文化馆)业务干部,组织民间艺人创作、排练、演出,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并常到各水利工地慰问演出。20世纪50年代,经津市文化馆推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了他,并为他演唱的丝弦、渔鼓、民歌等若干唱段录了音。
主要贡献
李绥万酷爱古典诗词和民族音乐,中年丧妻后未再续弦,公务之余即潜心于丝弦的钻研,常年聚集澧县一班文人墨客演习丝弦自娱。他长于编写,讲究格律音韵,又搜集了很多民间音乐精心研究,于澧县丝弦中融入“南曲”的音调。他搜集、整理、修改和创作了不少丝弦、渔鼓唱词和澧县硪歌等,曾将部分资料、唱本捐赠给澧县文化馆。他善司鼓,能操琴,吹拉弹唱样样皆能。嗓音宽厚苍劲,吐字清晰,讲究以声传神,演唱《醉打山门》等曲目尤其惟妙惟肖。20世纪60年代处,他还保存有四弦琴、扬琴、京胡、二胡、琵琶三弦、边鼓、课子等几十件乐器,以及湖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等地的民间音乐字谱、谐音谱、工尺谱手抄本和简谱唱本数十册。其手稿、藏书和乐器大都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仅有几本简谱和几首散曲留存,乐器也只剩扬琴、芦笙、二胡、课子等几件存其后人处。
个人评价
澧县丝弦历来被文人士绅视为雅乐,只在圈子内聚会时弹唱自娱,而未在民间传播;加之李绥万当年收徒也多择其门第,因此,至1965年年底他病逝后,澧县丝弦渐渐趋于消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4-02 17:29
目录
概述
简介
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