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果实和枝梢。叶片受害,病斑初期为水渍状小点,以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呈紫褐色,周围似水渍状,并带有黄绿色晕环。空气湿润时,病斑背面有粘膜状菌脓。最后病斑干枯,病健组织交界处发生一圈裂纹,病死组织脱落形成穿孔。
黄单胞杆菌穿孔病引起的病斑晕圈较为明显,穿孔较圆而小;假单胞杆菌穿孔病引起的病斑晕圈不明显,穿孔呈不规则形。枝条受害后,病斑褐色至紫褐色,稍凹陷,边缘水渍状,多呈梭形,常伴有流胶。假单胞杆菌引起的病斑皮层常开裂。病菌也可使枝梢皮层坏死,造成死梢现象。
致病细菌在枝梢病斑和病芽内越冬。第二年春季染病组织溢出病原细菌,借雨水、气流和昆虫传播侵染。病菌发育温度为5℃至35℃,最适宜温度在25℃左右,连续阴雨天或受蚜虫等昆虫危害严重时,易造成大面积流行。华北地区一般在5月发病,夏季高温高湿期为发病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