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中,满族,1966年5月出生于辽宁省兴城市,材料制备工艺和计算机模拟专家,
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主任。
人物经历
1966年5月,李殿中出生于辽宁兴城。
1989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学位。
1992年—1997年,任职于沈阳铸造研究所。
1998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历任计算机模拟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8年—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特殊环境材料研究部副主任。
2001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王宽诚奖学金”资助,在伯明翰大学做铸件模拟和先进工艺设计访问教授。
2008年,任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主任、党委委员。
2009年,入选辽宁省“第五批省级优秀专家”。
2013年,当选为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
2022年,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
参选院士
李殿中是2023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成会明提名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殿中主要从事核电材料与大型铸锻件研发、军工钢研发、轴承与刀具等特殊钢材料研发材料成形模拟和缺陷控制研究,金属凝固过程形核生长动力学模拟,钢在变形条件下组织演变的计算机模拟,以及金属液流动过程的实时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
李殿中围绕中国能源电力、冶金机械、船舶制造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系统研究了厚断面超大尺寸构件的成形、缺陷与组织演化规律,形成工艺规范、软件等成套技术,解决了大型铸锻件的制造难题,形成了多项创新成果,主要包括:①开发了大钢锭低偏析控制技术;②三峡水轮机转轮材料研究和成形技术开发;③船舶、核电等大型锻件制造技术;④高品质特殊钢板坯制造技术;⑤钢铁构筑成形技术;⑥新型亚微米稀土钢制造技术等。
据2023年3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钢铁材料研究部网站显示,李殿中已在《材料学报(Acta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主要专著有《铸造原理》《金属材料制备工艺的计算机模拟》等。
据2023年3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钢铁材料研究部网站显示,李殿中已获得软件授权2项。
据2023年3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钢铁材料研究部网站显示,李殿中已承担国家高档数控机床重大专项、核电重大专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STS项目、中国科学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数十项课题。
据2023年3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钢铁材料研究部网站显示,李殿中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
人才培养
2016年,李殿中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的“大型铸锻件模拟仿真与工程应用”团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22年,作为团队负责人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高端轴承制造”先导专项团队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先锋团队”称号;他所负责的“先进钢铁材料研究部”被科技部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李殿中指导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进钢铁材料研究部高级工程师封少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宏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郑成武等;其中指导的博士生兰勇军于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和师昌绪奖学金一等奖,博士生康秀红于2005年获得师昌绪奖学金三等奖,博士生肖纳敏和
孙明月于2008年分别获得师昌绪奖学金一等奖和二等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他(李殿中)用近30年的兢兢业业与勤奋拼搏,诠释了一名新时代科学家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果敢与担当。”(《科苑党建》评)
“凭着对初心的坚守、对事业的执着、对创新的追求,李殿中用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的实际行动,为伟大祖国早日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日报网评)
“李殿中为核电、水电、船舶制造、稀土轴承钢与高端轴承等重点产业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他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勇挑突破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重担,时刻秉承科学家精神,诠释当代科研人风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