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一年(1766)三月,对于李文藻来说是一个忧伤苦闷的多事之春,就在这个月,文藻的三弟李文渊病了,开始只是偶感哮喘,一月不愈,文渊自诊“六脉濡急”,病情愈来愈重。儿子的病患对善良贤淑的母亲刑孺人来说,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父亲李远在文渊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家务全靠体弱多病的母亲一人操持。孝顺的文渊自学医术,“调护适宜”,使母亲的病情多有起色。在四个兄弟中母亲对文渊的感情最好,倚之如臂膀。当看到心爱的儿子病了,母亲拉着文渊的手说:“尔死,我何以生?愿先尔死,尤不尔悲也。”病重的文渊马上振作精神说:“儿无患也!儿无患也!”而后只有痛哭流泣。因为过度担心和焦虑,没过多久,母亲也病了,文渊勉强支撑着病躯,亲自为母亲诊病煎药,在床前侍奉了多日,目不交睫。可是文渊的孝心并没有感动天地,六月戊申,邢孺人去世了。母亲的去世,使文渊非常伤心,不食日余,痛哭无时,加上在丧期六日接连拜谢宾客,操劳过度,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以致呕血不止,病情进一步加剧了。
才华横溢的李文渊还有太多的抱负未得施展。他不愿意就这样死去,病后一月,就已经感觉回天无力了。他写下一篇《病祷文》,祷告上天多给他一些岁月,希望能够完成未竟的著述!他感叹道:“若竟从此休,则欲与古人争尺寸,而未来之岁月不为我有,岂不恨哉!”——壮志未酬,岂不恨哉!这时,光阴在文渊眼里既是奢侈品,又是财富,更是生命。
李文渊撰有《得心录》一册,其中十之七八都是自己创制的新方。前言自题:“古方不能尽中后人之病,后人不得尽泥古人之法,故名曰《得心录》。”见解精辟,可谓名言。“不泥古人”也可以看作是文源的作学宣言。此书被纪晓岚收录于《
四库全书》。
李文渊还著有《左传评》三卷,李文藻亲自校勘。《四库全书提要》对该书的评价是:“《
春秋左传》本以释《经》,自真德秀选入《文章正宗》,亦遂相沿而论文。近时宁都魏禧、桐城方苞於文法推阐尤祥。文渊以二家所论尚有未尽,乃自以己意评点之。仅及《僖公二十四年》而文渊夭逝,书遂未必。其兄文藻裒次遗稿,编为三卷,刊板於潮阳。末有文藻《跋》,称其潜心《易》、《礼》两经,取古人图像、传注罗而绎之者数年,以至於病。且死故所评阅,多未终卷云。”
百壶斋藏有乾隆版《静叔遗文》一册,书中存文十七篇,是李文藻在恩平任上嘱托好友罗有高校勘,并延请当时著名学者翁方纲、钱大昕、梁鸿翥、周永年、罗有高、李林、汪缙、邓汝贤等人为书作序和跋,足见文藻对文渊学问的肯定和重视。百壶斋尚藏有一册李明吾抄录的《李素伯静书合集》,其中共存文二十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