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恰,出生于河南洛阳,毕业于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与大多数经历考学、就业、再考学的半路出家的导演不同,李恰从业前是一名与影视圈毫不沾边的医生。大量影视理论书籍的钻研外加二十多部戏的执导经历,使他从影视圈的门外汉做到如今经验丰富的独立导演,成了名符其实的实战派。这对于想从事影视行业却毫无经验的年轻人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榜样力量和现实意义。
影视行业对一个普通家庭或许充满吸引力,但对于一个高知家庭来说就有点不务正业了。李恰就是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家中长辈多为大学教授、医生或留外学者,家中最普遍的爱好也是读书。当兄弟姐妹们在发奋苦读的时候,李恰最喜欢的却是看电影。从
希区柯克到
斯皮尔伯格,从
张艺谋到
王家卫,电影世界的光怪陆离深深吸引着他,也因此萌发了做导演的想法。正因为这种想法,李恰遭受了家中长辈的轮番教育,最终,被迫顺从了家人的意见报考了医学院。在医院工作一年后,感觉完成“使命”的李恰不顾家人的劝阻,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开始开拓自己的导演之路。
俗话说“
隔行如隔山”,转行初期必将充满挫折和艰辛。刚进京的第一年,为了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李恰溜到电影学院教室门口旁听,找机会跟北影的学生和老师交流,了解学习科目和教材。白天打零工,傍晚下班就到西单图书大厦看电影理论书,等书店下班再挤两小时的公交回到城中村的简陋寓所,通宵复习。为了能看更多的电影,李恰用仅有的积蓄买了一台二手电视和DVD机。但自顾自的埋头苦学并不能给他带来跟组的机会,于是,他开始频繁参加各种电影见面会,争取与导演交流的机会。在一次影片交流会中,李恰对影片的独到见解给导演
孟奇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因为这次交谈,李恰第一次得到了作为副导演跟组的机会。
第一次跟组结束后,并没有给李恰带来持续性的工作,断断续续的剧组收入不足以维持温饱。没剧组工作的时候,李恰就应聘到广告公司做策划,有合适的剧组再辞职。起初两年间,他换过八家广告公司,搬过十次家,就是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跟组的机会。
2006年,李恰得到了在央视红色大戏《彭雪枫将军》剧组做统筹的机会。一次前期筹备会上,李恰将统筹工作汇报给导演贾刚之后,又谈了一些自己对剧本的建议和镜头语言的想法,让贾刚导演记住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第二天,制片主任告诉李恰“有一个坏消息,你不用做统筹了。”李恰以为自己被开除了。制片主任又说“还有一个好消息,你来做执行导演。”执行导演是掌握剧组工作流程,了解导演所有工作细节的最佳职位。李恰离导演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自此片起,李恰接连担任了十几部戏的执行导演工作,得到了很多导演和制片人的器重。不仅邀他一起参与剧本研讨,有时还会把一些重场戏交给他独立完成。这些份外的工作都大大提高了他的导演水平。虽然不用再为温饱发愁,但李恰心里明白,执行导演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愈发成熟的执导经验使他走到了事业的转折点,他认为,自己的工作重点是时候向独立导演转型了。
2012年,在大型古装剧《
英雄》剧组中,分组拍摄使李恰成了B组文戏导演的不二人选,这也是他作为独立带组导演的开始。随后,李恰又在电视剧《
负二代的幸福生活》、 《
九命刑警》等剧中担任导演。2013年,经典豫剧电影《
倒霉大叔的婚事》筹拍续集《
倒霉大叔的新事》,制片人主动邀请李恰担任总导演。李恰接受采访时表示:“河南是豫剧大省,针对豫剧这种艺术形式,通过一个独具个人视点的阐释,我们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看豫剧,喜欢
豫剧,从而对豫剧有一个传承性的发展。”
在《月半咖啡》获得ARFF环球国际电影节(柏林)“最佳剧情片”时,他表示:“青年团队不破不立,敢于尝试,勇于探索;面对未知,面对困难,是逃离还是突破?态度决定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