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田
著名农民诗人
李志田,1943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卢龙是一名农民诗人。现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秦皇岛市诗词学会理事、卢龙县诗词学会副会长。
个人简介
李志田凭着对诗歌的痴迷,一首首渗透乡土气息的田园诗作在《中华诗词》以及全国14家诗词刊物发表。15年来,李志田带出了近百名学诗的学生,包括卢龙籍著名相声演员王钢。学生们的多篇诗作刊发在《中华诗词》上。李志田担任与同样爱好做诗的农民朋友成立了蕨薇诗社,办《蕨薇》诗报,在乡间地头传承着中华文化
个人其他信息
自言诗歌:此生最爱
这是蕨薇诗社的阵地,这面素墙恰如丰沃的田野,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烂漫山花。许多个日子里,忙完了农活儿,或者雨天偷闲,李志田和他的诗友们就聚在这间屋子中,谈诗论诗,写诗评诗。他们不是尘世的隐逸者,但却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着荒僻乡间独有的田园之乐。在他们的笔下,农耕稼穑中有着人生最真的趣味,春风秋虫稻麦稷黍都有着自然的美好,值得描摹值得赞美。
李志田新居中,迎门辟有一面墙的“诗词园地”,一副长联更添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孤竹回眸,古降贤才廉塑镜;蕨薇翘首,今寻胜迹馥招蜂。园地中,农民诗人朴素的诗句,带着一股清新扑面而来。“清浅溪流野径斜,鸟鸣枝折追庭花。开窗夜引松云过,山月今宵宿我家。”云过枝上,月留草屋,何其美好的一幅农家清景图。
因为执着,因为热忱,也因为一生的痴迷,李志田成为他们的核心人物。这个几十年与诗为伴的古稀老人,不仅爱诗写诗,而且本身就创造了一个让人注目的诗意人生。
李志田爱诗源自幼时。小学五六年级时,第一次读到旧体诗,就被深深吸引了。简短的诗句,明快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他更喜欢其中的无限意蕴和难以言说的情境。两只粉蝶,几丝细雨,一树柳烟,就能渲染明媚的春光。那时书很少,他四处寻找,疯狂地抄写、背诵。久之,也尝试着写写。进入初中,他的诗作已经发表在校刊上了。他自嘲地说,那时也不懂格律,内容都是“大炼钢铁”的。
初中毕业,他没能继续读书。一个农民的生涯开始了,一条漫长的诗歌之旅也就此启程
1962年,李志田偶然发现《河北日报》开始连载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总共十讲,他用心地读,细心地抄,并从此开始研磨诗歌格律。在他的书橱中,保存着许多纸页泛黄的本子,上面群蚁排衙般布满了密密的小字,可谓诗词格律的手抄大全。那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都相当贫瘠的时代,但是,诗歌使李志田充实而快乐。他自觉把握不好大的题材,就从小事入手,一片青葱的麦苗,一个丰收的场景,都让他倾注了无限心血,也得到无限满足。为了学诗,他四处拜师。复旦大学教授张进义、河北省著名诗人刘章、湖北教育学院古典文学研究室教授侯孝琼,都给予了许多指导。
让人惊讶且感动的是,他的书橱中藏有大量的古史典籍。一套不完整的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文选颜鲍诗评》《乐府诗集》《全唐诗》《辞通》《清八大家词集》……简直无法想象,一个生计艰难的农民购买诸多的书籍,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在《全唐诗》上册的书页中,夹着一张泛黄发脆了的发票,上面清晰地写着购买日期和金额:1989年2月25日,38.28元,邮购于上海古籍出版社。那个年头的38元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对于没有收入的李志田更不用说了。正是因为对诗歌的挚爱,当《光明日报》刊登《全唐诗》出版的消息,李志田把自己准备做别的事的几十块钱全部“挪用”买书。
李志田说,喜欢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律诗,辛弃疾的词。但不大喜欢苏轼——《水调歌头》还是另当别论的,他说。他坦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最爱陆游。当他把厚厚一摞《剑南诗稿》的手抄本摊在桌子上时,我们不由瞠目结舌了。陆游是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有“六十年间诗万首”之说。李志田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当时买不到,可是又很想拥有,他就从县里的文化部门借来,一卷一卷地抄。从夏历丁巳年五月十一日始,到戊午年十一月三日止,他每日不辍,用钢笔整整抄写了一年半的时间。34本,这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白纸裁成的书页,线绳装订的书册,灰黄黯淡中弥漫着几十年的世间烟尘,却丝毫不能湮没字里行间投射出的精神
他这样做,家人不解,认为没有经济效益;村人不解,说他太迂腐,但他不在意,兀自过着自己的生活。
他访友:恐惊屋内高吟兴,久立门前不忍敲;他颂春:欣听禽婉转,扑面不寒风;他咏书:开篇孤影昏灯夜,觅句凉风细雨秋……他甚至不忘自嘲,写下这样铿锵的句子:花甲偏生少年狂,开灯阅读习诗忙。今朝精力虽非昔,偏要桑榆闪亮光。
这是多么坦然的人生告白。坚持半世,而且还要坚持下去。
众说其人:成痴成魔
几十年里,李志田在全国各地各级诗词刊物上发表诗歌三百余首,同时主持着全部是农民会员的蕨薇诗社,还要负责《孤竹诗词》和《中国诗词选刊》的编辑工作,成为颇有名气的诗人。
“李志田是个大智若愚的人。”卢龙县诗词学会会长董荫乔这样说,“从前在他的老房子中,贴了满墙的入声字和诗韵词韵,别人作诗需要查韵书,而他,能把几百个入声字全部背下来。《燕赵诗词》上曾经有一首诗友评价他的诗,最末一句就用‘诗魔’来比喻他。”
李志田就是有种魔气。为了参加诗词学会的活动,经济本不宽裕的他自费去本县内的各乡镇、甚至抚宁县的诗社去讲课。董荫乔说,在一次活动中,李志田讷讷地跟一个朋友借10元钱,后来见面还钱的时候,才知道是回去的车费不够了。曾经有个诗友填了一首《沁园春》投给《孤竹诗词》,因为不合格律,李志田没有采用。第二次又投,李志田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合格的不能发。诗友不理解,甚至有想法,但还是按照要求做了修改。李志田就是这样认真的人,认真到成痴成魔。
他的痴魔更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忧虑。他担心,诗词这种中华文化的精粹会受到各种冲击,慢慢销声匿迹。于是,他开始着意培养传承者。从1998年开始,每到中小学放假,李志田的小屋便成了学生的天下。“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他教孩子们作诗,带出了一拨又一拨学生,还自掏腰包把他们的作品投递到吉林、内蒙古等地的诗词刊物。2009年《中华诗词》第六期上,就刊发了7名学生的9首旧体诗。为此,他自得其乐:“农家小院朝阳处,婉似莺鸣,胜似莺鸣,三五娇娃弄仄平。”他的弟子们也都很争气,学诗功课两不误,有的都已经上了大学。
一个诗友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值得称道的不仅仅是他对仗的工整和格律的精严,最值得赞赏的是他用词的准确精当。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诗句汇总来感受他体物的准确、精当,用词的妥帖、传神。比如‘岸柳风前静,池蛙雨后狂’中,‘风前静’和‘雨后狂’即是传神之笔,及其准确地写出垂柳在阴沉无风的天气中沉闷低垂和青蛙在雨后鼓噪狂歌的情景。”如果翻开李志田的的草稿本,便会发现满是修改的诗句,炼字之较真可见一斑。
此生未娶诗当伴,向学不休月鉴心。这都是痴魔的结果。
众人拾柴:得迁新居
李志田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经济状况的困顿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李志田的全部家当可以用“三间破屋一亩地,满屋诗书两只猫”来概括。姐妹嫁人,父母故去,李志田孑然一身,终身未娶。说起婚姻,李志田笑了,自己在感情方面很迟钝,对成家的欲望不高,但对写诗却痴心不改,他说,终生不娶可以,一天不写诗心里憋得慌。三间破屋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由他亲手操持盖起来的,历经30多年的风吹雨淋,早已破旧得不成样子:一伸手摸着椽子,手一摸墙壁就能掉一层灰,窗户是老式的木头格子,糊着一层塑料布,室内光线昏暗,一变天满屋是风。李志田最好的伙伴,是两只猫。两只猫的最大职责,除了与主人交流以外,就是为主人看住老鼠,保护橱子里的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李志田还能自得其乐,并写了一首《题自家宅》,诗曰:编篱陋室一农家,落絮飞花又晚霞,绝子无妻罕客至,无钱破寂倩昏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李志田看书、写诗、教诗、会友。卢龙县诗词学会会长董荫乔经常拜访李志田,每每去每每心酸一场。他看到李志田破屋里斑驳的墙上贴着160个古代入声字,跟李志田学写诗的孩子们趴在没有炕席的炕上写诗,造访的诗友们品诗、改诗往往是伏在板柜上,而主人李志田的伙食往往是半个馒头和胡萝卜拌芹菜。爱诗成癖、生活却窘迫不堪的李志田常遭到乡邻们善意的奚落:有那写诗的工夫,不如到地里去耙柴火!
李志田对诗歌的痴迷感动了很多人。
李志田困顿窘迫的生活状态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董荫乔萌生了帮助李志田盖房子的念头。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李志田的时候,老人将信将疑。董荫乔开始了奔走,他的想法得到了卢龙各界的鼎立支持,从县领导到一些企业的负责人纷纷到李志田家中造访,商量如何翻盖新房,新房的设计图纸和预算很快出炉。
去年8月,卢龙县一次议题特殊的“三个一”会议——会议由卢龙县委副书记薛顺平组织召开,建设局等部门以及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只有“一个议题”,“一个人”就是贫困农民诗人李志田,“一件事”就是要为他盖一栋新房子。这一个议题得到了与会人员的积极响应,大家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对诗歌执着一生、义务教授学生诗词十余载的李志田不能继续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帮助他盖房子不仅仅是帮助一个人的事情,这也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文化的态度。
“盖房的沙子石料我包了,要多少有多少,随叫随到!”“钢筋我来管,全部直接运到工地上!”与会人员有钱的出钱、有料的出料,能出工的出工,印庄乡大道王庄村党支部书记闫铁负责全程监理,设计图纸和预算很快出炉,会议后不久,新房破土动工。3间已经不堪风雨的旧屋拆除了,老实巴交的李志田守着工地喃喃地说:“没有大伙帮忙,除非地震房塌了,我才可能翻盖新房!”
县里出资为农民诗人李志田盖房,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全村轰动了,全县传开了。很多人好奇“田何许人也?县里出钱为他盖房?他们得到的答案是:“不过说话结结巴巴一个鳏居的老头儿,爱诗成魔、常年教孩子们写诗。”
两个多月,新房落成。新盖的三间房屋高大宽阔,窗明几净,院落整饬有序,一棵陪伴李志田多年的木槿树依旧伫立在院落中。李志田乔迁新居了,诗友和各级领导纷纷道贺。3月23日,卢龙县档案局送来了放诗稿的档案柜,县人劳局送来了会议桌,诗词学会送来了电脑……
李志田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为此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来表达心情:“搬迁何处,公社先批人共助。窄小门窗,碎石泥坯简陋房。当今领导,各处筹钱重盖好。今日雷锋,新桌新橱送屋中。
参考资料
农民诗人李志田.秦皇岛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0 10:03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个人其他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