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曙
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李志曙( 1916—1994 ), 男,壮族,广西贵港人,男低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人物经历
1916年10月,李志曙出生在广西贵县(今贵港市)龙山区中里乡炉村的一个壮族家庭。李志曙的父母亲都是农民,他自己也从小就放过牛、务过农,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学。14岁时,李志曙考入了贵县初中。
1934年夏,李士强改名李志曙,进入桂林的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学习社会科学,同时兼任仪器管理员,半工半读。。不久,师专并入广西大学文法学院,他所在班归入社会学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提前毕业,编入“广西学生军”,边学习边参加抗战宣传。1938年夏,在鄂豫皖边区抗日前线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后调回广西,途经武汉时,李志曙参加了国共合作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举办的歌咏干部训练班的学习。
回到广西后,李志曙开始正式学习歌唱艺术,并参加抗日组织南宁民团干校的工作。在干校开学庆典晚会上,他登台演唱了抗战歌曲《大丹河》。他先后在新成立的广西学生军、桂林中学生集训总队等处担任歌咏指导员。
20世纪40年代初,李志曙转入教育界,担任过桂林中学教员,广西教育厅编审室资料员,桂林职业学校音乐教师,以及唱片播放员等。1944年湘桂大撤退时,他离开了广西,来到重庆重新求学,并于1945年初考入国立音乐学院松林岗分院师范科,主攻声乐艺术。
1946年,国立音乐学院松林岗分院迁回上海,改名为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李志曙随分院来到上海,继续完成学业,直至1948年夏毕业。
1948年秋,李志曙从上海音专毕业后到上海震旦附中任教,从此开始了舞台声乐艺术和学校声乐教育的人生之路。
1949年上海解放后,李志曙调到军管的大中华唱片厂(今中国唱片公司前身),担任文艺组副组长。在唱片公司工作不久,李志曙又调回了上海音专(1956年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
1950年,李志曙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华东区全军文艺会演;1951年,随同中国青年文工团参加在柏林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并在访问东德、苏联、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奥地利等国时演出;1953年,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布加勒斯特),同年冬天随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慰问演出,并在上海举办了独唱音乐会(与蔡绍序、高芝兰联合演出);1956年,随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访问芬兰、瑞典,并举行独唱音乐会;1957年,参加上海音乐学院教师巡回音乐会,在西安、成都等地联合演出。
20世纪50年代,李志曙演唱的曲目,既有中国歌曲,也有外国歌曲,主要曲目如《我老汉》《天下黄河十八湾》《嘎达梅林》《大青松》(歌剧《刘胡兰》选曲)、《秋收》(电影《白毛女》插曲)、《我住长江头》《国际歌》《祖国进行曲》(苏联歌曲)、《娶怎样的新娘》(匈牙利民歌)、《保卫和平》(肖斯塔科维奇曲)等。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李志曙回到故乡,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先后担任声乐教研组组长、讲师、副教授。在这期间,他不仅为广西乐坛培养出许多优秀歌手,还做了大量的民歌收集、整理、加工、演出、宣传、研究工作,为家乡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8~1962年的4年间,李志曙编辑出版了带钢琴伴奏的《广西壮族民歌十一首》(音乐出版社),汇集了壮、瑶、仡佬、毛南等族多声部民歌精华的《广西二重唱民歌二十九首》(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1970年再版时改名为《广西二重唱民歌30首》)。李志曙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先后推出的两批曲谱、唱片和音乐会曲目,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此外,他还翻译出版了柯达依的两本《匈牙利民间歌曲选》(上海文艺出社,1953),用以学习借鉴。
1978年春,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冬晋升为教授。1979年,他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连任)和广西分会副主席。他还是中国文联四、五届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艺基金会理事、中国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顾问等。
1981年,李志曙调任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直至1988年离休。离休后,他仍然坚持教学和演唱,还坚持进行科研工作,为中国唱片公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制片。
1994年,李志曙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
个人成就
享受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1951年在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二等奖,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位在国际美声唱法比赛获奖的声乐家。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个人作品
深入民间采风,收集整理广西各族民歌,出版带钢琴伴奏的《广西壮族民歌11首》《广西二重唱民歌29首》等,翻译出版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两本《匈牙利民间歌曲选》等。
参考资料
李志曙.贵州数字出版云村寨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13:0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