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新华社记者
李峰,男,新华社资深记者。李峰同志出生于1925年12月11日,河北藁城人。194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7月转业至新华社工作,先后在西南总分社、鞍山分社任记者、编委,总社国内部任记者、组长、副主任。1982年4月任国内部主任兼《半月谈》总编辑,1986年3月任半月谈杂志社编委会主任委员,1993年2月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4月离休。
人物经历
1925年生于直隶省藁城县西关镇。幼时读小学。
1940年2月参加革命,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在冀中军区第4期摄影训练队学习,历任摄影干事、摄影股长、第十六军文工团副团长、第五兵团报道科副科长等职。
1950年7月转业至新华社,历任西南总分社记者,鞍山分社组长和编委,总社财贸组长,国内部副主任、主任,新华社编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
1980年代初主持创办《半月谈》杂志和《经济参考报》,分别任总编辑、副总编辑。
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1986年3月任《半月谈》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中国新闻学院教授、大连市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1998年离休。
2021年1月31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作品
《‘一厘钱’精神》
60年代他写的通讯《‘一厘钱’精神》,报道的是一厘钱、一根火柴、一分钟的小事,献给读者的却是颠扑不破的一个真理:伟大的事业要从最小的事情作起。这篇通讯播发后轰动全国。中央和地方的报纸都全文刊登。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领导机关专发决定或通知,号召大家学习。“一厘钱精神”成了全国开展增产节约的行动口号,一直持续不断。就在它发表38年后的21世纪之初,新华社还喜报“一厘钱精神”催人创出了一个大型工业集团。
《桌子上唱起了大戏》
写的《桌子上唱起了大戏》等关于常州工业大发展的调查报告,又掀起了“全国学常州”的热潮,也一连持续多年。《‘一厘钱’精神》和常州篇,竟赫然先后上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红头文件”。文件中倡导他报道的经验和高尚的精神。一个记者的报道上中央文件,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当属罕见之事。
《放盐不多就能咸》
50年代写的有关第二个五年计划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政策的述评,70年代写的应重视让职工尝到改革甜头,从而化作搞“四化”动力的通讯《放盐不多就能咸》,都曾荣幸地受到邓小平这位伟人的重视和称赞。李峰写的《乡土奇葩——记农民企业家鲁冠球》的通讯,受到当时全国整党指导委员会领导同志的表扬,并指示此通讯可作为当时农村整党的学习材料。他先后为人民日报写的杂文式的评论《改革要唱进行曲》、《让党委书记更有魅力》等,也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赞扬。
《半月谈》
发表于《半月谈》的《假若真有位置学》,制作成了“电视政论杂文”,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一播再播,有十多个省市的观众来信要求重播或索要文稿。
其他作品
还拍摄了长年高挂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让敌人的“铁轨大翻身”摄影名作。而有趣的这曾是他忘记了的作品。战友告诉他以后,他才恍然想起,在战争烽火连天中自己拍下了这张如今已“走向世界”的战地摄影。
他这个没有大学文凭、没有受过新闻专业教育的人担任了中国新闻学院教授,被中国社科院聘为新闻专业硕士生导师。他领导创办了被中宣部领导誉为“中华第一刊”的《半月谈》杂志,发行量最高达700多万份。他还主持创办了《经济参考》报。他当了10年全国政协委员,其间还当了5年全国政协学委会委员。他出版了以新闻通讯及战地摄影、杂文随笔、新闻论述共三卷的《李峰文集》。作者戏称这是他的“安魂集”。他又惭言“出书方知写得少”,那文集也是“憾少集”。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18 21:1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