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峘志向远大,品行端正。
天宝年间,任南宫郎,在各官署任职十余年。为父亲守丧,哀痛伤身符合礼仪。守丧期满,以郡王之子的身份按例封赵国公。
杨国忠乱政,把不依附于自己的人都排除出朝廷以外任官。李峘于是从考功郎中官拜睢阳太守,以清简为
二千石最。不久,弟弟李岘出任魏郡太守,兄弟二人隔黄河主持郡政,都以治理有成而文明。
天宝十四年,入京听候考核。时逢
安禄山叛变,追随唐玄宗前往蜀地,奔走在皇帝行辕以外的地方,授任兵部侍郎,兼
御史大夫。不久,官拜蜀郡太守、剑南节度采访使。上皇在成都,健儿郭千仞夜里图谋造反,上皇登上玄英楼晓谕招降,他不听从。于是,李峘与六军兵马使陈玄礼等平定了叛乱,并因功劳加授
金紫光禄大夫。同时,李岘任凤翔太守,辅佐唐肃宗;兄弟二人都为国效力。随同上皇还京,任户部尚书,改封越国公;李岘任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封梁国公,兄弟二人一同受封国公。
乾元元年,兼御史大夫,持节都统江淮节度宣慰观察使。都统的称号,从李峘开始。乾元二年,宋州刺史
刘展拥兵河南,图谋造反,朝廷假意下诏拜他为淮南节度使,密诏李峘与扬州长史
邓景山将之消灭。那时刘展兵强跋扈,接受了诏书,就率兵度过了淮河,李峘、
邓景山抵抗,在寿春战败,李峘渡过长江退守丹阳,因此获罪被贬为
袁州司马。宝应二年,病逝于贬所,追赠扬州大都督。由朝廷提供车辆,护送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