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春,1940年7月26日出生于
上海,流体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40年7月26日,李家春出生于
上海市。11岁考进
格致中学。
1957年—1962年,就读于
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58年后,复旦大学在学生中开始选拔预备教师。李家春被安排去建实验室。大学还没有毕业便带着几个低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
喷管,并建成一个小型的超声速教学
风洞。)
1962年春天,全国统一招收研究生的通知发布了,李家春等三位同学在学校的鼓励下,准备报考研究生。基于在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李家春选择了中科院力学所,报考
郭永怀门下,研修
高速空气动力学。
1962年—1966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1966年—1988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实员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88年—1998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基础室、环流室主任,环境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8年—2006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
2006年—2015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家春在流动的非线性问题和力学中数学方法领域做出理论成果。提出摄动级数复平面上奇点分布定理;发现风剪切条件下Stokes波B-F不稳定的新现象;用自然环境中的波、涡、湍流揭示环境灾害发生、发展、演化机理;解决极端海洋环境下深海平台工程问题。
据2022年9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官网显示,李家春在AAM等中国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多部,其代表论著有《环境力学和可持续发展》《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中国力学学科史》《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之路》等。
人才培养
2021年12月12日,李家春在思源科学社举办的“科学家系列采访”活动中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同学交流。他认为大学是青年成长的关键阶段,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不断充实科学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为实现未来的理想奠定基础。还提醒同学们要坚持锻炼身体,处理好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李家春认为,基础科学的成果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如果忽视基础科学,永远都不会有原始创新。要确保有足够的人才队伍投入到基础科学的研究中去。学生本人而言,应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李家春讲授的课程有《工程科学概论》《高等应用数学》《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环境流体力学》《综合基础课》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李家春有着扎实的数理基础、丰富的力学工作经验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复旦大学评)
“李家春在流动的非线性问题和力学中数学方法领域颇有造诣。”(《
光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