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广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李定广,男,汉族,1966年生,安徽合肥人。著名文史学者,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创办并主编国际学术刊物《中华诗学》中文版和英文版。
人物经历
李定广,1966年生,安徽合肥市肥东县人,文学博士。曾任中小学教师多年(教语文、音乐、历史).1998年湖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襄樊师范工作,2003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汕头大学工作,2007年晋升教授,2009年调上海师范大学工作,2011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教过小学、初中、高中、中师(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这一经历在全国教师中极为罕见。发表学术论文50馀篇,其中在CSSCI以上期刊发表40馀篇。部分著作和论文在学界产生较大反响。
教学风格
博闻强识,授课激情澎湃,喜欢与同学讨论交流。
所授本科生课程
《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宋元文学》、《庄子研究》、《六朝文论》、《唐诗研究》。
所授硕博生课程
文心雕龙研究》、《唐宋文学批评》、《李杜研究》、《唐诗研究》、《唐五代词研究》。
主要著作
1.《唐诗总集纂要》(上下,与陈伯海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8月版。
2.《罗隐集系年校笺》(上下),85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3.《罗隐年谱》,20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4.《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2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5.《古典文学新视角》,21万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6.《分类唐诗三百首》,30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7.《中国诗词名篇赏析》(上下),54万字,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1月版。
8.《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上下),56万字,华文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出版图书
主要论文
1.《<唐诗三百首>的“软硬伤”及其成因》,1.5万字,《文艺研究》2021年第1期。
2.《捐赠“寄语”为何钟爱传统诗词》,《光明日报》2020年4曰1日第2版。
3.《让戏曲在新时代绽放瑰宝之光》,《光明日报》2020年10曰26日第3版。
4.《千古名篇<登鹳雀楼>的作者真相》,《中国文学研究》(湖南师大)2020年第4期(与裘江合作)。
5.《由诗词关系审视唐五代词的演变轨迹》,1.8万字,《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以《唐五代词演变轨迹新探》为题摘要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摘要转载。
6.《论“晚唐体”》,1.8万字,《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2007年中国文学年鉴》全文收录;《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论文摘要”收录。
7.《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1.5万字,《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以《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为题摘要转载。
8.《“声诗”概念与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之解读》,1.1万字,《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
9.《“花间别调”与晚唐五代蜀粤商贸活动》,1.2万字,《文学遗产》2018年第3期。
10. 《唐诗的体裁系统及其艺术优越性》,《学术月刊》2013年第5期。
11.《“徐魏之争”:南北文学理念的碰撞与传衍》,《学术月刊》2016年第9期(与严维哲合作)。
12.《“文体三变说”: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论述模式》,《学术界》2008年第5期封面标题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以同题转载4000余字;《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以同题摘要转载。
13. 《论中国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结”》,《复旦学报》2002年第5期。《中国文化》第19-20期合刊。
14.《论中国古代咏物诗的演进逻辑》,《中山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5期转摘。
15 .《新发现秦观佚诗《梅花百咏》辑考》,《文献》2016年第2期(与张敬雅合作)。
16.《论北宋词与晚唐诗的近亲关系——兼论宋词化用唐诗现象的文化涵义》,《求索》2006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以《宋词化用唐诗现象的文化涵义》为题摘要转载。
17.《遭遇历史误会的文学巨人——罗隐文学史地位之重估》,《学术界》2006年第6期封面标题论文。《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以《应重估罗隐的文学史地位》为题摘要转载。
18.《<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与莫砺锋先生商榷》,《学术界》2007年第5期封面标题论文。
19.《从点化唐诗看李煜词对于北宋词的范本意义》,《学术界》2010年第1期。
20.《“守正出新”兑现了吗——对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之学理批评》,《学术界》2010年第11期封面标题论文(与翁其斌合作)。
21.《新罗入唐诗人的特征及其成就》《学术界》2011年第6期封面标题论文。
22.《关于崔致远研究的三个误区及其突破》,《学术界》2012年第9期封面标题论文。
23.《也论〈花间集序〉的主旨——兼与贺中复、彭国忠先生商榷》,《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
24.《唐代省试诗的衡量标准与“齐梁体格”》,《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
25.《王安石的“剽窃”习气及其成因》,《学术研究》200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论点摘编”。
26.《唐代苏杭二州与“第一金曲”<望江南>》,《学术界》2014年第3期。
27.《再论<唐诗三百首>中张旭诗争议——兼答朱光立先生》,《学术界》2014年第7期。
28.《杜甫大历五年夏卒葬耒阳考实》,《学术界》2016年第5期。
29.《白居易与中国古代“自咏诗”》,《学术界》2015年第6期(与张敬雅合作)。
30.《论唐末五代文人的悲剧意识及其文艺转化》,《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9》全文收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31.《唐诗的最后一次新变——论唐末近体诗的艺术开拓》,《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 期。
32.《“情兼雅怨”的内涵与曹植诗的“集大成”地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33.《“温李”齐名与唐末诗歌的演变趋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4.《唐宋词雅化问题之重新检讨》,《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35.《罗隐历史定位发覆》,《扬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36.《论唐宋科举士风之三变及其对诗风的影响》,《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
37.《试析刘勰对〈楚辞〉的矛盾评价》,《江淮论坛》2002年第3期。
38.《试论“稼轩式用典”之美学意蕴》,《江淮论坛》2003年第2期。
39.《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罗隐》,《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3期封面标题论文。
40.《唐代历史和文学中的“渤海”》,《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3期(与李星霖合作)。
41.《韩翃<寒食>诗正解》,《名作欣赏》2006年第2期。
42.《卢纶名篇<晚次鄂州>长期被误解》,《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1期。
43.《近年通行本<唐诗三百首>若干注释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4.《千年张泌疑案断是非——各家张泌考证平议与辨正》,《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5.《求新须先求真——就<辨骚>“博徒”“四异”新解问题与李金坤先生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6.《元好问对陆龟蒙的崇拜——兼就<论诗三十首>(其十九)的解读与各家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7.《罗隐生平事迹辨正——兼与吴在庆先生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8.《<全宋诗>误收的唐代经典名篇》,《汕头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9.《增加古诗文篇目,练好优秀传统文化“童子功》,《文汇报》2018年2月2日。
50.《乐见传统诗词成文化新潮》,《光明日报》2018年5月3日。
科研项目
1.独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罗隐集校笺”(2011)。
2..独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唐诗总集纂要”(2015)。
主要研究领域专长
李定广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唐宋文学和古代文论,尤以唐诗学用力较多。其研究特色是理论阐释与文献考证二者兼顾,力避研究走向学术偏激。展现其学术专长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其一是唐诗学研究。有学术专著《唐诗总集纂要》(70万字,与陈伯海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8月版),论文《“唐诗选学”论纲》(载《学术界》2016年第8期)、《唐诗的体裁系统及其艺术优越性》(载《学术月刊》2013年第5期)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对我国最著名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中有无宋诗的考证,发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与莫砺锋先生商榷》一文,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莫砺锋先生在各地演讲中屡屡提及此文,著名学者李浩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论》一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中将本文列为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学术论战的两个代表案例之一。
其二是唐末五代乱世文学史的研究,代表作家罗隐研究,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以专著《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2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罗隐集系年校笺》(85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罗隐年谱》(20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版)等为代表。
其三是唐五代诗词关系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其中一万八千字的文章《由诗词关系审视唐五代词的演变轨迹》发表于《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其四是从中国的文学史中发现并提炼出有价值的文学理论。这一点具有重要的学术原创意义。如《“文体三变说”: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论述模式》、《论中国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结”》、《论中国古代咏物诗的演进逻辑》等,都是这方面具有学术原创性的论文,受到学界的重视。
其五是对古代文论名著名篇进行阐发研究。如其对《文心雕龙》《诗品》的研究,对《花间集序》的研究,对李清照《词论》的研究,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研究,等等,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其六是古代诗词的普及推广研究。作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评价和社会影响
中央电视台2016年以来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李定广是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是该节目学术上的操盘者和把关者。《中国诗词大会》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李定广的名字不断被媒体报道,一度进入微博热搜前几名。其专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确定命题范围的《中国诗词名篇赏析》(上下)一书,出版不到三个月就发行数万册,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权威报纸相继发表书评,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曾被遴选为《学术界》杂志2016年第8期封面人物。2020年1月8日中央电视台《回声嘹亮·送别》出镜点评嘉宾。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首席文学顾问。2017年担任“中国好作业”导师。2019年再次担任“中国好作业”导师。新华社曾专访李定广,且以“李定广”的名字为标题报道采访内容。
《唐诗总集纂要》一书,是李定广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结项成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全书共70万字,亦被列为陈伯海先生构建的“唐诗学书系”八种之三。在2016年6月11日举行的“唐诗学研究的继往与开来——唐诗学书系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上获隆重推介,《中华读书报》2016年06月15日、2016年6月22日均刊文评介,《新民晚报》2016年7月3日刊文评介,《学术界》杂志2016年第7期刊登评介文章。陈尚君先生认为本书代表目前唐诗选本研究的最新水平。
《罗隐集系年校笺》一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获2013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5年2月3日发布《在研重大项目陆续推出代表国家水准的精品力作》共选出66种作为“重点推介”,本书列名第41种。蒋寅先生评本书曰:“大著校笺精核,功力深湛,弟浏览之下,佩服不已。罗江东集从此得一定本,其有功于学林非浅也。”(见《学术界》2013年第12期《中国文学创新研究的基石——评李定广教授<罗隐集系年校笺>》所引)陈尚君先生评本书曰:“大著功力深邃,创获良多,在在体现阁下之努力与追求。”(出处同前)董乃斌先生在2014年10月10日于苏州举行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总结近两年的唐代文学研究成果时,唯一高度评价的就是本书,他说:本书水平远远超过他的师兄弟雍文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整理的《罗隐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其中校勘、辑佚、笺注、系年功力尤深。已有书评三篇发表:严明《中国文学创新研究的基石——评李定广教授<罗隐集系年校笺>》(《学术界》2013年第12期),沈文凡《罗隐集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李定广先生<罗隐集系年校笺>评介》(《西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李德辉《新时期罗隐研究的杰出成果——李定广<罗隐集系年校笺>评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
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一书获学界较高评价。1.学界泰斗王运熙先生称赞本书:“提出了若干独到的看法,辨正了过去一些模糊乃至失误的主张,颇有新见,值得称道。”(王运熙《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读后感言》,载《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著名学者陈允吉先生称赞本书:“此书针对唐末五季乱世文学博宗归纳,挈其端绪,溯其演变,有论有考,辄多新见,从而清晰揭橥了一个历史阶段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文学史意义,可补前贤及今人研究之不足。”(陈允吉《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读后感言》,载《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3.四川大学胡燕的《文化视野中的唐末五代文学研究——评李定广先生<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4.上海大学李翰的《胜意纷纭、新创迭出的文学史著——评李定广先生<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5.《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8月4日发表“重点推荐”评介文章,称“该书观点新颖,应用史料丰富、准确,论述深入确当,对研究中国唐末五代乱世文学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台湾《书目季刊》2006年第2期发表郭院林先生对本书的评介文章,高度评价本书。
《<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与莫砺锋先生商榷》一文(载《学术界》2007年第5期),考证《唐诗三百首》中有无混入宋诗,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许多学者参与讨论。莫砺锋先生本人在近十年的演讲中屡屡提及该文。李浩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论》一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中将本文列为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论争的两个代表案例之一。《也论<花间集序>的主旨——兼与贺中复、彭国忠先生商榷》一文(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在学界引起一定反响,有多篇文章参与讨论。
《论“晚唐体”》一文,共一万八千字,初发于《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2007年中国文学年鉴》全文收录,《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摘要收录。2017年12月《人大复印资料》官方平台“壹学者”评选公布办刊以来最受读者欢迎的100篇学术论文(含所有学科),李定广论文《论“晚唐体”》与习近平的《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并列其中。
2017年4月《文学遗产》编辑部在学术会议上公布高被引用论文前十名名单,李定广论文《“声诗”概念与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之解读》列于第六名。
奖励荣誉
2008年获“汕头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罗隐集系年校笺》一书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参考资料
李定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17-04-24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5 16:3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学风格
所授本科生课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