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娥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娥瑛(1926年11月—2018年9月5日),女,汉族,苏州木渎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刺绣艺术家,擅长传统刺绣针法研究。从小喜爱刺绣,十岁随母学绣。她按照苏绣针法特点,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分成八大类四十二种。主持了苏绣针法汇编工作,著有《苏绣技法》
人物简介
李娥瑛(1926年10月—2018年9月), 女,汉族,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7岁随母学艺,1954年参加苏州市文联刺绣小组后,受教于刺绣大师金静芬。1955年开始从事双面绣研究。技艺全面,熟练掌握各种传统针法,且富于开拓创新精神,是研究型技艺人才。1965年打破了以往用丝绸作底料的惯例,首创用透明尼龙绡作底料绣制双面绣。首创用泥金底,绣《梅花幽禽》。主编了《苏绣技法》《苏绣针法汇编》等书。在培养苏绣人才方面卓有成效,多次在苏绣培训班上教授学员,直至晚年仍坚持带徒弟授艺。代表作品有双面绣《普贤菩萨》《和平鸽》《翠鸟》《松龄鹤寿》,双面三异绣《松鼠葡萄》等。其中《和平鸽》图案最早被绣为双面绣手帕,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
人物生平
1954年3月参加苏州市文联刺绣小组。
1955年合作绣制第一幅双面《五彩牡丹》屏,该艺术品使用创新的散套针技法绣制的双面绣的首创。
1956年,首创双面绣套针法,绣成第一幅单面《双鲤鱼图》(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1958年,被评为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参加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列为主席团成员。
1959年,指导绣成大型第一幅双面绣《十鹤图》、《春江水暖》、《玉兰鲤鱼》作品,均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
196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开始主编苏绣针法汇编,把苏绣针法系统地归结为9大类42种,结合绣品绣法运用,汇集成《苏绣针法过程图》、《草虫汇编》、《果瓜汇编》、《花卉汇编》、《平金绣法范本》、《蝴蝶汇编》实用品绣法等。
1965年,首创尼龙绡作绣地、绣成双面绣《蘑菇云》,并研究成功绡地的装裱方法,此后绡底推广到全国、提高了双面绣艺术效果。主编的《苏绣技法》一书,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采用分绷合绣方法绣制《开国大典》,解决了刺绣大型作品不能合绷的难题。
1972年,在尼龙绡底上绣成双面绣《小苍兰》,首次采用丝线与电化铝线合在一起绣制《大孔雀牡丹、玉兰》绣屏,获得羽毛闪光效果。
1978年,在江苏省工艺系统“工业学大庆”会议上被任命为苏州刺绣研究工作所副总工程师。
1979年,当选为1979年全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艺人代表大会代表。被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随中央工艺美术展览团赴日本考察。
1982年,随江苏省工艺美术展览团赴澳大利亚考察。
1983年,当选为中国妇女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并为主席团成员。
1988年,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代表大会,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光荣称号。
1997年,李娥瑛将汇聚了自己和学生10多年心血的124幅苏绣精品捐献给苏州市人民政府,这些作品全部珍藏于苏州博物馆
2007年6月,苏州刺绣研究所的李娥英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李娥瑛将反映自己一生创作历程和艺术成就的109件档案资料,包括刺绣作品46件、各类证书和奖牌17件、书籍9件、照片32件等,无偿捐献给苏州市档案馆,成为苏州第一位向国家综合档案馆捐赠档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18年9月5日,苏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娥瑛在苏州去世,享年92岁。
擅长双面绣等技艺和戳纱绣等针法。
个人成就
1977年,研究成功用一只色线,以三种角度的丝理能产生不同的明暗反光得戳纱绣法,出席江苏省科技大会并获革新优秀奖状。
1980年,设计指导绣制《双湘图》,获1981年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并获1982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将金杯奖。
1984年,《戳纱针法研究》获江苏省轻工业科技成果三等奖,被编入《中国艺术新辞典》现代第四分册。
参考资料
李娥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13:25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