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坑村
广东省揭西县五云镇李坑村
李坑村位于广东揭西县五云镇,是千年旧寨,相传是李氏的旧居所,现居彭氏,旧寨村落完好。是典型的客家发祥地样貌!
所处位置
李坑村位于广东省揭西县五云镇,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是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民风淳朴,是典型的客家村落。
发展历史
李坑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旧寨,相传原先居住李氏,600多年前彭仲可协两子川叟、存耕迁入,明中期六世埜逸公子孙于李坑建成彭氏宗祠。整个李坑旧寨是典形的客家半围屋状,新居环绕四周,旧居依然完好。明代嘉靖到万历年时期海陆丰地区连续24年因民间起义,义军抢掠富人,李坑深受其害,仅在公元1567年,李坑发生大战,就死了300多人。而后立成寨,四周建成围房,围墙和荆棘墙。形成了李坑寨,东西有二门,东门曰万昌楼,西六曰重光楼。是进入李坑的必要通道。
李坑在以前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附近 上砂镇的主要通道,所以古时李坑很繁华,饭馆、客栈林立。在1860年前后,李坑人外出淘金为主,其中到泰国和马来西亚淘金最为多,李坑人淘金发家致富者众,故有“李坑金砂”的美称。
而李坑附近人才济济,在清乾隆年间,李坑附近同一时期的举人就有九位之多,若在李坑敲铜锣,则九位举人的家中都可以听到,故有“一声九举”之美誉!与李坑接连的下岗村,出了一位进士以修黄河出名,受得封赏,故有”下岗黄银“之称!
清中后期马来西亚南方共和国(兰芳大统治共和国)建 立,今梅州市梅县区人为领导人,以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客家话为官方语言,作为梅州客家人的李坑人亦开始外迁到婆罗洲,至共和国覆灭,李坑人依然不断外迁至砂捞越淘金,并建立了帽山共和国。至道光年间,李坑以金砂闻名于世,而原居于李坑的彭人不断外迁,成为了海丰、陆丰、广州各地的发源地,用淘回来的金钱外出做生意,迁往省城、县城。李坑则是从周边村落迁来补充人口。
地理环境
李坑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是亚热带气候,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有山塘一座,水力电站一座。动植物资源丰富,古时虎患严重,现今野生动植物品类繁多!
行政区划
李坑村现属于广东省揭西县五云镇,明代时属于海丰县,清属陆丰县,一九六五年属于揭西县。旧时是潮惠嘉三府交汇之地,现是五华 揭西 陆河三县交汇之地。李坑包括:下坝(榕树下)、龙颈、岗头埔、厅下门、下塘头、石溜脑、背头岭等处。
社会
境内客家人居住了600年的历史,民风淳朴,因为全部彭氏,所以家家等同亲戚,互往慎密。主要灾难发生在明代中期,清代1857年因马 来西亚古晋石隆门抗英事件,死伤慎重,倒置不少居民外迁海丰、惠州等地!民国时饥年较多,人多地少的李坑,亦是一片哗然。
经济
境内居民以生意及务工为主,因山多地少,农业并不发达,尝从诗书而外出成名者众。
文化
境内居住的彭人源于江西,客家人自古好学,在祠堂做教所是传统,从李坑彭氏宗祠旧有匾额上看,”文魁“、“进士”均有。地方上延习传统的五餐,即是除了正常三餐外,还在中间加上两餐客家擂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李坑的真实写照。村中彭人均以辈分论居。
交通
李坑旧是通往邻镇的要道,只是附近村落的过道,两条村落要道可以方便快捷通往附近村落。
旅游
李坑及周边有古建筑做为百姓游玩之地:石山桥、会仙桥、文昌宫、大圣爷宫、土地伯宫、石观音、九厅十八井、彭氏宗祠、李坑旧寨、重光门、万昌楼、山塘、尚陂桥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石隆门几许辉煌几许悲恸.中国侨网.20020411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8 08:25
目录
概述
所处位置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