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权德舆《使持节郴州诸军事权知郴州刺史赐绯鱼袋李公墓志铭并序》:君讳伯康,字士丰,陇西成纪人。入官为知已所荐,从幕州县。历监察御史,转殿中丞,赐以章绂,寻迁侍御史、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贞元十九年(803)七月,拜郴州刺史。永贞元年(805)十月卒,终年六十三。韩醇《全解》:“公贬阳山,过郴州,谒李使君。明年以黄柑遗李,李寄以纸笔,公作此诗以谢。其后《祭郴州李使君文》云:苞黄柑而至贻,获纸笔之双贸。谓此也。
②此句用东汉末
张芝临池而书事。《后汉书·张奂传》:“长之芝字伯英,最知名。芝及弟昶,字文舒,并善草书。”注引王愔《文志》曰:“芝少持高操,以名臣子勤学,文为儒宗,武为将表。太尉辟,公车有道征,皆不至,号张有道。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有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下笔则为则,号匆匆不暇草书,为世所宝,寸纸不遗,韦仲将谓之'草圣’也。”又见《晋书·卫恒传》。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于章句,窥逸迹于篆籀。”则伯康亦善书。
④谓兔毫的尖比金针的锋还锐利。免尖指以免毫制成的笔。据《
西京杂记》卷一记载:“天子笔以错宝为跗,毛皆以秋免为毫。”
⑤与上句说笔对。谓蚕茧制成的纸洁白柔净,难与伯康所寄纸相比。相传王羲之作《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文者,字体悉异,世称《兰亭帖》。
⑥《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者,游说之士也。为赵上卿,故号虞卿。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卒去赵,困于梁,不得意,及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太史公曰: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也。
按律诗之制,以四句一绝八句一律为常式,此诗句句合平仄句句援用典事。第一二联典事、语词,含意照应,属对工稳,只是无破题首联,突兀而奇峭,律中创格。查慎行所说“五言半律,唐人集中仅见”。查唐人诗,《杜牧之集》有七言半律,《许丁卯集》有五言小律,皆止六句。均后韩公而出。诗虽为一时应酬之作:却是困难中遇知已雪中送炭,是满怀感激之情写成的。如朱彝尊所说:“语不多,道来却好,自觉亲切有味。”(引自
钱仲联《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更足珍贵的是此诗还提供了研究韩愈一生思想历程转折的第一手材料,即他以虞卿困而著书,成一代《春秋》,与他以确立“道统”思想的《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的经典著述自比。可谓诗艺、文献价值双佳了。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