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1652~1718)字
瀛仙,号云溪,河阳(今
云南省澄江市凤麓镇)人。滇中名贤,官至湖南偏远巡抚,清康熙王朝杰出的官宦诗人代表、典型循吏。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举人。
书法飘逸秀健,雅近
董其昌。著《世恩堂诗文集》、《李中丞遗集》。
人物生平
李发甲自幼天资聪慧,童年于河阳县凤翔寺私塾读书。他年纪尚未满18岁,即入赘东门施本惠家为婿。施家贤惠忠厚,器重发甲才华,上门后劝勉他努力攻读,以求上进。
康熙二十七年(1688),甲子正科考中举人,榜上的名字为施发甲。喜报临门,施李二家大喜,亲友登门祝贺,十分热闹。不久户部发出通知,各地举人准以公费进京会试。发甲即拜辞两家父母,择定吉日启程进京。到京城后满怀信心准备登科,不料会考后竟名落孙山,心情不快地回到家乡。
在施李两姓长辈和亲友的勉励下,发甲下定决心,发愤图强,专攻经史,习作八股,以魏征谏唐太宗《十思疏》为座右铭以自警。次年又进京会试后,吏部授发甲云南大理教授。任内修复文庙,兴建学宫,广收童生,为大理士人称颂。旋任元江教谕,建树卓著,再升迁河北西部灵寿县令。到任后,蝗灾灭绝,虎患尽除,盗匪销声,庶民生活安定改善,政声远播。安溪李相国,听到李发甲治理灵寿的政绩,极力向皇上推荐。康熙器重发甲的学识和才能,因而赐进士出身,恢复李姓,升任监察御史。他职司弹劾,光明正大,刚直办事,曾检劾违法乱纪的案件数十件,声震天下,得到康熙的嘉奖。尤以《赈济齐鲁饥疏》,大胆直言,针砭时务,轰动一时。事因牵涉时政和皇亲国戚,康熙不悦,部议革职,但爱其忠直,留文不发。事后调任口北道道台,未几又迁京东臬台,再升福建布政使司。
康熙五十二年(1713),调任
湖南巡抚。到达湖南后,见逃荒行乞者众多,问其原因,因连年荒旱民不聊生,立即命令府县官员开仓赈济。不久大旱变大涝,江水暴涨,常德、岳州、长沙等沿江州县部分田地房屋被洪水冲毁。李发甲急向藩库借出银两,派员到各灾地救济,自己带头捐钱购粮救济流离百姓,使灾民不至流离失所,而重建家园。
湖南的读书人,清初都要到武昌乡试,洞庭湖水面空阔,波浪汹涌,时有翻船之事发生。李发甲三次上疏,要求在湖南省内设考场,方便士子应试。后为部议所阻。他在湖南许多事都不顺当,积劳成疾,病逝任内。遗疏飞报京都,皇帝以李发甲清廉正直,忠心尽职,应以恤典,特赐祭葬。其灵柩由湖南发回澄江府河阳县(今云南省澄江市),安葬于草甸老庄子。凤山李府祖坟的石标、石兽、石桌凳、诰封碑等,均系奉旨兴建。县城内北正街与李府街的交叉口,建造了宏伟的三孔石牌坊一座,以资纪念。坊顶北面书有“三世联科”,南面书有“中丞”二字,故称“中丞坊”。
奇闻轶事
这一天,康熙帝打开一份奏折,是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718年1月11日)巡抚李发甲所写,奏报湖南秋收丰裕、十二月初四至初八瑞雪盈尺等。对于此类奏折,康熙帝一般都写“知道了”三个字。可不知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竟然写成了“知道子”。他也没有多看一眼,就将朱笔批过的奏折装回了套封。
李发甲乃至当代读者看到“知道子”三个字,第一反应,肯定是——呵,笔误。的确,康熙帝在奏折上所写的“知道了”,至少一千三百次以上,只有这一次写错了。这是笔误无疑。
个人作品
其作品现存《李中丞遗集》三卷收入《云南丛书初编 ·集部之二十》,卷一收古风16首 ,五律86首 ,卷二收 录五言排律8首,七律88首,五绝2首 ,七绝10首 , 卷一卷二命名为《居易草堂诗集》, 共收诗歌 210首。
李发甲诗歌五
七言律诗居多,咏史写景随官职而变,应和酬答常用原韵,显示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得体的抒情言事,体现了典范的循吏行径,个别诗篇标题长达 50余字, 相当于诗前小序 ,清晰交代诗作缘由。
滇中名士李发甲现存官宦文牍奏疏数量虽少 ,但纪实性强,是李发甲敬业为官的具体体现,是典型循吏执政的真实记录。现《云南丛书》所 收《李中丞遗集》前收二序, 其一是乾隆文渊阁 大学士陈世倌所作 , 序文如下 :自三代以后 ,文章政事判为两途, 循吏儒林彼此各分畛域,易地即有所不能,其政与文远不逮古,此非人之才为之 ,亦世运相沿天为限之也 。
唐杜氏子美韩氏退之,二人均抱经国之才,虽有毁佛骨“表献三大礼”赋,迄不见用,足使握奇负 异琢句於洞庭湖南岳之闲,闲吟于同谷秦川之地,蔚然以诗赋名家,然读南山北征诸作,其胸中经济如泉源随地涌出, 所惜其施为不竟于廊庙,惠泽未周于民社 。彼二子者,时实为之 ,谓之何哉?
李发甲是康熙时代典型的循吏,其文牍及旁人记录可印证李发甲宦途事迹。
陈世倌作序时间是乾隆辛未年 (1751), 此时李发甲早已去世多年,陈家是海宁望族 ,大学士陈世倌肯为《李中丞遗集》作序,可知李发甲为官及人品得到世家大族认可。序中陈世倌把李发甲与唐代杜甫和韩愈并举称颂 ,杜韩二人均才学出众 ,均宦途坎坷 ,均徜徉于洞庭湖畔 ,李发甲比杜韩幸运,其宦名因洞庭而卓绝。
总之 ,李发甲之诗虑抒怀抱,敦笃平和, 湖南湘阴郭嵩焘曾为李发甲作品集作《跋》,称李发甲诗“今体类香山《长庆集》,覆按编中其于家庭君国之际,缠绵往复,盖发乎性情者也 ”再次体现了李发甲宗唐的特色,郭嵩焘之语表明李发甲诗歌崇尚唐诗,喜好白居易长庆集风格,喜好唐唐诗的雅俗共赏,类似白居易诗通俗明白。
李发甲书法也出众 ,在云南任职时,在多地 留有墨宝楹联 ,澄江阳宗明珠庵联 : “万壑松风和 水润 ,千年古洞跃鱼群。”李发甲题大理剑川海云居寺对联三联分别是 : 生计青山里,心交明月前;老僧常伴鹤,古刹更眠云;地僻缘僧静,山清为水长。
对联应是当地文人雅士缅怀李发甲的表现,表明李发甲虽出名在偏沅,影响却遍及滇内外。
亲属成员
父亲:李冕,字君华,为人忠厚,知书明礼,乐善好施。
后裔:李增(1875~1933),字灿高,晚号散匏,别号味雪,曾任云南省咨议局议长。嗜酒,善书法,被誉为“南天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