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双小传》是李凖创作的短篇小说,196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3月号。
内容简介
李双双是某人民公社孙庄大队农民孙喜旺的爱人。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以前,村里很少有人知道她叫“李双双”,因为她年纪轻轻就拉巴了两三个孩子,很少能上地里做几回活,就算农忙时做上几十个劳动日,也都是记在喜旺的工折上。村里老一辈的人提起她,都管她叫“喜旺家的”或者“喜旺媳妇”,年轻人管她叫“喜旺嫂子”。而喜旺本人前些年在人前提起她,就只说“俺那个屋里人”,近几年双双有了小孩,他改口叫她“俺小菊她妈”。另外,他还有个不大好听的叫法,那就是“俺做饭的”。
“双双”这个名字有那么多名称替代,自然就很难有露面的机会,可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却把“双双”给“跃”了出来。这一年春节后,全乡群众发起了向水利化进军的高潮,但是年轻劳动力去黑山头修水库,村子剩下的劳动力太少,农田管理顾不过来。党委号召大家讨论鸣放这个事,一起想办法。李双双就在孙庄群众的鸣放会上贴了一张大字报:“家务事,真心焦,有干劲,鼓不了!整天围着锅台转,跃进计划咋实现?只要能把食堂办,敢和他们男人来挑战。”
这张大字报引起了众人的兴趣,但大家都不知落款上写的“李双双”是谁。有的人推测是喜旺媳妇,却不敢肯定。正巧喜旺走过来,大伙问他写大字报的是不是他爱人。他见大字报上写的不是他两口子打架的事,才慢吞吞地承认“李双双”正是他那个“做饭的”。
李双双十七岁时嫁给了大她好几岁的喜旺,才过门那几年她没少挨喜旺打。土改时,政府贯彻婚姻法,喜旺不敢打双双了,一是怕双双闹离婚,二是双双变得敢于反抗,再加上村里干部也说他打媳妇没理。合作化以后,男女实行同工同酬,双双也能挣工分,喜旺这时候有什么事都得和她商量一下了。自从在扫盲校学了文化后,李双双变得爱听新闻、听报告、看报纸,追求进步。眼看着青年劳动力都去水库工地了,她也闹着要去修渠。喜旺拿她没办法,只得依了她。但是,双双在工地劳动完,还要赶回家给喜旺和孩子们做饭,很耽误工夫,喜旺却不肯搭把手。夫妇二人争吵起来。这天晚上,邻居桂英来找双双闲聊,她谈起工地建公共食堂的事,双双一下子想到村里也应该建个食堂,而且连夜写了张大字报贴了出去。
大字报引起乡上的重视,村里真的办起了公共食堂,而且喜旺被推举为炊事员。双双很高兴从此能吃上丈夫做的饭,特意在吃饭时把面条挑得高高地往嘴里送,喜旺心里说:“好,你现在算是熬成人了。”爱表功的喜旺回家后故意报怨工作累,双双为他打洗脸水,慰劳他。喜旺谈起解放前在大饭馆子学徒的事,感叹现在的食堂材料不全,他的本事不得施展。双双劝他想想旧社会被地主恶霸压迫的苦处,好好劳动,建设美好生活。
麦收后,水利工程完工,孙庄改成了水稻田,队里还盖了猪场,双双在猪场喂猪。双双下工回家跟喜旺讲起她们办猪场的先进事迹,喜旺则哀叹自己在食堂总得罪人。双双认为只要公公道道,一碗水端平,就不怕别人说。她担心喜旺是个“软面荕”、禁不住旁人几句好话而违反原则。果然不出她所料,村里的富裕中农孙有欺负喜旺老实,先用几句话给喜旺戴高帽,又提出让喜旺为他家做供菜。喜旺被夸得晕晕乎乎的,再加上孙有的儿子金樵是食堂管理员,他不敢得罪人就答应了。谁料,孙有只拿来一只小鸡,却要喜旺给他做五碗大菜。喜旺只得动用公共食堂的食材,忙了大半夜,到最后反没吃上一点东西。这件事传了出去,有人贴出大字报揭发他们。喜旺怕事,便编了个犯旧病怕闻蒸馍味儿的借口,哄双双替他去跟老支书说辞职的事。双双上了当,到大队部一说,别人才告诉她大字报的事。双双了解了事情原委后气得嘴唇都白了。老支书给她讲凡事要政治挂帅的道理,她很受启发,主动请缨到食堂做炊事员。
双双到了食堂后当了炊事员组长,喜旺也归她领导。她一上任就不顾管理员金樵阻挠,整顿食堂的卫生工作。结果,在打扫卫生时,大家从食堂的院子里挖出了一架水车。那水车其实是孙有家私藏的。他找到喜旺,希望喜旺做双双的工作,手下留情,不要声张。这时的喜旺思想水平有所提高,坚决拒绝了孙有。双双听说此事后,马上找老支书汇报。孙有受到批评,金樵也被撤职,由双双接任管理员。
由于工作积极,办事公道,群众满意,双双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双双的带动下,喜旺也对集体工作热心起来。他琢磨出“多孔台阶式煎饼灶”,加快了摊煎饼的速度。老支书很高兴,承诺去公社开会时为他们食堂报功。喜旺叮嘱老支书到时候捎上一条:“李双双那个爱人,如今也有点变化了。”
创作背景
1953年,周扬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的报告,提出文艺创作最重要、最中心的任务是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此后,很多作家响应号召,投入到了塑造“新人”的工作中,包括李凖。
1958年,李凖按照上级指示到河南农村体验生活,被安排住在当地的妇女队长家,他看到屋子里贴满了很多纸条,那是妇女队长学文化练字时写的,上面写满了曾是文盲、童养媳的她对学习文化以及新生活的渴望。这给了李凖以很大启发。妇女队长在外县开会,李凖没有见到他本人,但他听到了很多关于她的故事。除此之外,李凖在采风中还接触到了一位农村集体食堂的女炊事员,听她说了村里办食堂的经过,她的爱人原本是炊事员却因不敢得罪人,群众把他选下去而选她当炊事员,她上任后与食堂管理员展开斗争,维护了集体的利益。妇女队长和女炊事员以及李凖接触过的其他农村妇女,包括他那先结婚后恋爱的妻子董冰,都成为“李双双”的原型(李双双的名字即来源于董冰,董冰原名“董双”),她们的经历构成了《李双双小传》的故事线索。在创作中,李凖瞄准这些女性在新旧社会的思想变化,着力把故事焦点放在时代给家庭和夫妻关系带来的变化上,并试图通过这种变化歌颂当时正在进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小说首发于《人民文学》1960年3月号。此后,根据中国社会政治形势的转变,1960年8月,李凖对小说进行了改写,淡化原初刊本中大跃进的故事背景和情节中的阶级斗争色彩,同时提升了喜旺形象的高度,如把初刊本中李双双发明煎饼灶改成喜旺发明(该版本收录于196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小说集中)。
人物介绍
李双双
农民孙喜旺的妻子。体魄强健,勤劳善良,心直口快,有着“火辣辣”的性子。十七岁就嫁给了喜旺,进门后没少挨丈夫的打,因为家里孩子多活儿多,很少下地劳动。后来在时代的熏陶下,目不识丁、大门不出的李双双上了民校,学会了读书、学习、看报、听广播等,视野有了很大的扩展,思想进步很快,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此后,她不再甘于永远围着锅台转,不愿一直为孩子拖累,非常希望能像男人们那样参加集体劳动。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劳动,她萌生了办公共食堂的想法,并得到了公社和大队的支持。在创办、管理公共食堂的过程中,她不但大公无私、事事争先,而且坚决与落后分子做斗争,还帮助丈夫孙喜旺提高了思想觉悟。
孙喜旺
孙庄大队的农民,比妻子李双双年长七八岁。年轻时在饭馆的后厨当过学徒。质朴又不乏幽默感,但也思想保守、胆小怕事,处处不敢得罪人。喜欢个性泼辣、心灵手巧的妻子,却担心她太爱管闲事惹祸上身。办公共食堂时,他身为炊事员,因为孙有的几句恭维话,碍于情面,拿公家的东西给孙有家做供菜,被人写了大字报。此事被揭发后,他向双双谎称犯了旧病,想辞职不干。后来,在李双双帮助下,他提高了思想认识,变得积极要求进步,还钻研出多孔吧阶式煎饼灶,为集体做了贡献。
孙有
富裕中农。孙庄大队公共食堂租的就是他家东院的房子。私心很重,从心里不愿意加入农业社,更不愿意办公共食堂。看孙喜旺随和老实可欺,就哄他为自家做五大碗供菜,却只带了一只小鸡,害得喜旺挪用了集体的食材。在入社时,私藏了一解放式水车,埋在坑里,结果被李双双等人发现。
桂英
李双双邻居长有的妻子。像李双双一样热心集体事业,和双双一起想出了开办公共食堂的主意,从而减轻了村里妇女的家务负担,使大家能全身心投入到集体劳动中。在公共食堂做炊事员,工作非常积极。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李双双小传》中,作者以重彩的笔墨,集中塑造了一位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性格鲜明的农村妇女形象。李双双所在的孙庄大队,已经进入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社员们在引水挖渠的水利工作上干得热火朝天,孙喜旺的妻子——李双双也走出家门,参与了社会的公共事务,先到猪场,后办食堂,成为远近闻名(上了县、省报)的先进人物。小说写出了李双双的成名史,写出了在那个红色革命的时代里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社会身份的变化过程。在“大跃进”以前,她的本名很少有人知道,大都是以附属性的“喜旺家的”等称谓取而代之。而在大跃进这场激进的社会运动中,李双双终于摆脱了作为丈夫附庸的地位,因此李双双的成名,还含有“复名”“正名”的意义。她以自己能干、泼辣,不仅获得了主流政治秩序的认可,而且赢得了男权社会秩序的认可,这是她的主体性的苏醒和价值的认定。
而李双双以“公心”(集体)帮助喜旺改变了私心(不愿积极为公众服务,怕得罪人),这既是对以“公”为荣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歌颂,也是对李双双这种新中国的新女性的礼赞。
然而,由于小说所书写的时代或历史局限,在李双双的身上还存在着那个政治激进年代的某些激进行为。李双双的道德理想人格在某些时候也有不近人情的地方。
艺术特点
小说语言朴素、自然、亲切,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笔调生动幽默,特别是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在集体会议上,众人推举喜旺做炊事员,喜旺心里高兴嘴上却推辞说做不了,妻子双双见状“揭发”喜旺“在家他自己做嘴吃可会做了”,并说:“我就见不得‘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狗肉上不了桌’这号人!”这些语言令李双双心直口快的形象跃然纸上。
为了充分揭示李双双的性格特征,小说还将她置于比较广阔的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为此,作品突破了作者早期小说的单线结构框架,而采用复线形式。设置了两条线索,一是李双双与充满旧意识的丈夫孙喜旺之间的思想冲突,一是她与以孙有父子为代表的自私的个人主义落后思想之间的矛盾斗争。两条线索纵横交错,形成了故事情节中的一个个波澜,李双双的形象光华,她的性格的丰富特征都在这此波澜里露出来。在这两条线索中,作者又把焦点集中于双双与喜旺的家庭内部冲突,使作品易于被读者理解,又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喜剧性。
作品影响
《李双双小传》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1962年被改编成电影《
李双双》,由鲁韧导演,仲星火、张瑞芳主演,原作者李凖担任编剧。在剧本中,李凖对情节内容再次进行大量改动。该片获得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多个奖项。此后,以电影剧本为基础,“李双双”又出现在豫剧、话剧、评剧、弹词、越剧、粤剧、花鼓戏等戏曲艺术形式中。
作品评价
冯牧(《新的性格在蓬勃成长——读〈李双双小传〉》):在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鼓舞下,随着无尽量的崭新的生活事物的蓬勃发展,随着农村生活面貌的急速变化,新的人也正在蓬勃地生长……《李双双小传》就是对于这种正在蓬勃生长着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一首昂扬响亮、优美动听的赞歌……不过,使人感到遗憾的是,在两条不同斗争线索当中,和孙有父子进行的属于两条道路性质的斗争,是描写得不够精炼和略嫌拖沓的,因此,整篇作品的后一部分比起前面来就显得有些粗疏和草率了。
茅盾(《评〈李双双小传〉——1960年短篇小说漫评》):(故事的前半截)我以为这两个人物描写到此已达高峰,两个活人已赫然站在读者面前,此后关于他们的描写只是补充润色,在本质上已不再增加什么。七、八两节虽然写得灵活,没有平铺直叙的毛病,可是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来看,这两节不起多大作用。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后小半部分略显松弛,不及前大半部那样层层转进……《李双小传》玲珑明媚,正符合于公社化时期活跃愉快的农村风光。如果能在适当场合多渲染气氛,更好地渲染气氛,同时删改或压缩一些平板的叙述和交代,那么,这篇作品的抒情味道将更见浓郁。
作者简介
李凖(1928~2000)蒙古族。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历任河南省文联作家,中国作协河南分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短篇小说集《李双双小传》、《车轮的辙印》、《夜走骆驼岭》、《农忙五月天》,散文集《情节·性格和语言》、《彼岸集》、《森林夜话》,电影文学剧本集《走乡集》,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龙马精神》、《石头梦》、《双雄会》、《清凉寺的钟声》、《吉鸿昌》等。《李双双》(编剧)获电影百花奖及最佳编剧奖,《老兵新传》(编剧)获1952年莫斯科电影节奖,《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