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华,1896年生,梁平县太平乡人。1925年投笔从戎。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
共产党正处于困难时期,他带了一些武器回乡闹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组建四川红军第三路游击队,他任总指挥。同年8月,率部与敌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9月21日被害于丰都,时年34 岁。
人物生平
李光华,1896年出生于四川省梁山县(今梁平县)太平乡。父亲以种田兼做小生意来维持全家生活。李光华10岁开始念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梁山职业学校。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他无法继续升学,以做小生意,种田和教书谋生。他从小就目睹了反动统治阶级欺压剥削人民的残暴罪行,同情受苦人民,憎恨旧社会。29岁那年,他怀着追求光明的革命激情,辞去报酬优厚的蚕桑学校校长职务,到川军当兵,先后担任过排长、连长和团长。
1927年4月,风云突变。国民党反动派向革命者挥舞屠刀。重庆、武汉、上海、广州等地的共产党人、革命群众惨遭杀戮,革命处于低潮,共产党处于最困难时期。
革命者的鲜血,擦亮了李光华的眼睛。他受弟弟李次华和好友李维两名共产党员的影响,决定脱离川军。李光华激愤地对他俩说:“四川的军阀,无论是刘湘、杨森,还是刘存厚,都和蒋介石穿连裆裤,我算是看透了。当初我投笔从戎,原想为革命出力,谁知事与愿违。我必须挣脱枷锁,重走一条路,这条路哪怕再苦再难,我也要探求。”他冒着危险,带了一些武器回到家乡。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梁山县委直接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
1928年,土地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荡涤着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冲击着地主、军阀的封建统治。四川军阀杨森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目,于是,下令辖区各县以乡为单位组织民团,县成立团务委员会。借此机会,李光华按党组织的指示,以当过兵、打过仗为由,担任了太平乡民团团总的职务。他巧妙地利用这个合法身份,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武装。
为解决武器缺乏的问题,他按田地多少向全乡的富绅派款买装备,同时收缴社会上散存的武器。有一次,当地土匪头子熊干青,带着几十名土匪路经土坂垭,李光华带民团伏击,缴获他们全部枪支。但这些枪坏的较多,李光华招聘30多名修理工匠,办起一个兵工厂,修造枪支。不到半年,太平乡民团就发展到400多人,300多支枪。
李光华对这支队伍进行了严格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梁山县委还派来谢龙甲任军事教官,组织军事训练和战斗演习,提高了队员的军事技术。
在组织农民武装的同时,李光华杀富济贫,解救穷人。当地一直流传着他杀猪(朱)送粮救贫民的故事。
当地大豪绅朱泽山,人称“地头蛇”,剥削农民手段残忍,生活极端奢淫。姓常的一户贫苦农民,有一女相貌艳丽。朱泽山强逼该女做了他的小老婆,百般蹂躏虐待。后来朱泽山竟唆使大老婆和儿子,用铁钎将常女活活捅死。常家向李光华哭诉。李光华随即带人到朱家,严惩了朱泽山。以后,这个乡的大小豪绅再也不敢任意欺侮贫民了。
他还以筹集民团用粮的名义,向富绅征收“用升捐”(每担租谷收三升)。富绅们不敢违抗,忍痛照办。一两年间太平乡就筹集了1000多担谷子。他把这些谷子发给揭不开锅的贫苦农民,解除了他们在青黄不接时遭受高利盘剥的痛苦。
1930年7月29日拂晓,太平乡处处寂静无声,东方天际朦胧地透出亮光。
突然,太平乡的各个山头上,20多支军号发出紧急集合的号声,打破了山乡的宁静。
山乡沸腾了。不到一小时,方圆10多里的400多名民团壮丁,全部集合起来,李光华在队前做了简短有力的动员,便率领队伍向东南方向进发。
在梁山与忠县交界的大梁子,李光华率领的太平乡民团,与共产党员王一贯、李维率领的龙沙乡民团300多人,共产党员石怀宝、蔡奎率领的虎南地区游击队600多人,胜利会师了。
三支农民武装的1300多人,为什么会这么巧地会合在一起呢?原来在头天晚上,三支队伍的负责人在李光华家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四川省委秘书长牛大鸣、川东党组织领导人王维舟也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了省委关于“立即组织农民武装力量,配合全国总暴动”的指示,讨论了县委关于“虎南、太平、龙沙三支农民武装立即会合在一起,举行武装起义,组建游击队”的部署。李光华提出:龙沙、太平的农民武装是在办民团的名义下组织起来的,没有经过战斗的锻炼,也从未远离过家乡。如果立即公开宣布武装起义,要去行军打仗,他们缺乏思想准备。他建议采用紧急集合的方式,以打土匪的名义,把队伍拉到路上,再进行动员,宣布武装起义。大家一致同意他的意见。
三支农民武装,行军一天,到达忠县黄钦坝。李光华集合队伍,庄严宣布:“从7月29日起,我们这支队伍,正式组成游击队,叫做‘四川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我们将举起革命大旗,与军阀、土豪真刀真枪地干一场,打出我们自己的天下!”
接着,他宣布了游击队的领导人:李光华任总指挥,王维舟任副总指挥,覃文任政治部主任。
就在李光华宣布武装起义后,他接到家乡族长李应轩阻止他举行武装起义的信。李光华看后,立即口授李次华,给族长回信,义正辞严地说:
“晚辈等倡举义旗,实乃逼上梁山。观我中华,列强虎视眈眈于外,军阀混战汹汹于内,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吾等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敢不奋身苦战为前驱乎?今大事已起,犹如弓开弦响,无有回头之箭,大江东去何来倒流之水......”
为了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他将族长的来信及自己的回信,在游击队员中公布,并进一步宣传了武装起义的重要意义,激励了部队斗志,稳定了军心。
游击队在红旗引导下,高喊“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浩浩荡荡地向西南方进军。
游击队在忠县花桥寺休整了三天,向群众广泛进行革命宣传,镇压了欺压百姓、作恶多端的土豪劣绅。游击队总部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讨论了东征和打不打忠县城的问题。
省委秘书长牛大鸣提出,游击队应攻打忠县城。他说:“县城的军阀兵力只有几百人,游击队有1000多人,拿下县城没得问题。”
王维舟、李光华极力反对这个意见,说:我们的力量看起来虽占优势,但部队初建起来,战斗力还不强。况且离县城不远的高家镇还驻有敌军一个团。如果城内敌军顽抗,我们不能速胜,高家镇敌人乘船东下,只要一两个小时就到达县城,这样一来,我们会十分被动。
牛大鸣又提出要东征,他说:“这是奉中央之命,红军游击队即速东征,执行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计划。”
李光华等领导人听说要让这支队伍离开家乡,劳师远涉,会师武汉,觉得这不切实际,便建议再向省委请示一下。但牛大鸣一再坚持:“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省委的命令,全体出征。”
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这是党的纪律。在这一点上,李光华从未含糊过。自己的意见被否定,必须执行上级的决议。他向游击队下达了“东征”的命令,并在行动上严密组织,使游击队尽可能少受损失。会后,王维舟赴川北开展武装斗争。
8月3日,当游击队抵近忠县黄泥垭时,遭到900名反动民团的阻击。李光华立即命令二大队一中队正面迎敌,同时,挑选20多名精壮队员从侧翼出击,十几个号兵利用地形尽量接近敌人。一声令下,冲锋号四起,枪声、冲杀声响成一片,真好似千军万马。反动民团从未见过这种阵势,一个个心惊胆颤,丢枪弃弹,狼狈逃窜。游击队乘胜昼夜兼程,于8月5日傍晚赶到长江边的石宝寨。
在游击队从花桥寺出发前,李光华就派人同忠县县委取得了联系,组织了五六十条船,等候游击队过江。8月6日这天,1000多名游击队员,只用半天时间,就顺利渡过长江天险,到达石柱县的西界沱。在这里,共产党员秦伯卿率领平民革命军接应并加入了游击队,秦伯卿被增补为副总指挥。
游击队没有在西界沱停留,翻越方斗山,登上月儿山,驻扎在西乐坪。这里是山上的平台,有两三千亩,地势十分险要。李光华和秦伯卿商议决定,部队在此整训四五天,然后到湘鄂西,与贺龙的部队会合,一同东征。
四川第三路红军游击队的建立,使反动军阀惊恐万状。他们纠集力量,向游击队疯狂扑来。在游击队向东挺进时,军阀陈兰亭派张晓平带一团人马尾追。游击队在石宝寨抢渡长江,张部也在上游抢渡长江,绕道抄到游击队前面,到了西乐坪西南的石家坝。张晓平在这里召集两个区六个乡的反动民团头目开会,策划“围剿”游击队。
游击队总部从内线得到敌人“围剿”的情报后,李光华立即开会研究对策。决定在敌人进攻的半路上进行阻击,特别加强了敌人进攻时首当其冲的坪南山坪垭口的防卫。同时决定,战斗不论胜败,都要听从号令,从东南方向退到黎家坝,到八德会去。
8月15日凌晨,张晓平的部队在反动民团的配合下,向山坪垭口发起了猛烈进攻。由于游击队事先作了准备,防守严密,火力集中,又居高临下,敌人几次冲锋都被打退,死伤颇多。敌军因反动民团熟悉地形,改变进攻路线,分兵绕过山村小径,从西面插入西东坪腹心地的回龙寺。阴险狡诈的张晓平先派一部分兵力在回龙寺附近的山梁、庙宇等地设下埋伏,尔后集中兵力向游击队总部发起攻击。扼守西侧的游击队对突如其来的敌人未加防备,被迫撤出阵地。东侧云集寺秦伯卿所带的游击队,又被敌人封锁在一条狭长的地带,无法向总指挥部增援,总指挥部陷入极端艰险的境地。
李光华决定突围。他率队冲出回龙寺后,一面组织抵抗,一面带人到山梁上观察敌情。刚爬上庙后的崖顶,就发现敌人早已埋伏在这里。他急忙招呼身后面的同志:“有敌人,莫上来!”说着,与扑上来的敌人搏斗,但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同弟弟李次华一起被俘。
军阀陈兰亭听说捉到了游击队的总指挥李光华,得意忘形,马上派专人押李光华到他的驻地丰都县城,当面劝降。
“李先生,你若能改辙易帜,愿保你为官。”
李光华正气凛然:“你也不打听打听,我早就当过川军的团长了!想升官发财,我就不闹革命了。”
“你不想当官,难道你想找死!”陈兰亭露出了狰狞的嘴脸。
“共产党员死有何惧!宁可玉碎,不可瓦全!”
李光华在丰都县城被关押了一个多月。敌人对他软硬兼施,用尽了各种酷刑,但得到的只是痛斥和嘲笑。
陈兰亭恼羞成怒,决定在9月21日枪杀李光华。
这一天,李光华被反绑着双臂走向刑场。他边走边向街道两旁的群众点头示意,高呼:“打倒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
刑场设在长江边。李光华面对浩荡奔流的长江,按捺不住起伏的心潮,深情地一鞠躬,高声朗诵着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革命者的凛然正气,感动了刑场外的千百群众。人们噙着泪水,深情地望着这位英勇的共产主义战士。
李光华转过身来,面对乡亲父老,又深深一鞠躬,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
“同胞们,父老乡亲们!我叫李光华,是共产党员,梁山太平场人,我们那里的百姓像你们一样,缺吃少穿,闹起革命,拉起队伍,为穷人打天下……
“我个人,即将告别父老乡亲。大丈夫为劳苦大众而死,死有何怨?我虽然看不到革命红旗插遍全中国那一天,但毫无疑问,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必定会到来!
“后死的穷苦兄弟们!勇敢地站起来,向旧世界冲锋吧!”
这位刚强威武的共产党员英勇就义时,年34岁。
不久,他的弟弟李次华,也被军阀陈兰亭杀害于丰都。
滔滔长江,奔流不息。烈士光华,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