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锋,1973年2月生于山东莱芜,
中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席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73年2月,李传锋生于山东莱芜。
1990年—1994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1994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
199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讲师。
2005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2009年—2012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副教授。
2012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教授。
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4年,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0年,当选为中国光学学会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传锋长期致力于量子信息领域的实验研究,基于光学系统构建量子纠缠网络并利用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量子物理基本问题,主要成果包括:研制高效固态量子存储器;实验验证量子信道量子容量的不可加性;实现耗散式线性光学量子模拟器,实验演示了麦克斯韦妖式算法冷却,验证了马约拉纳零模非阿贝尔量子统计特性;利用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量子物理基本问题,观察到光的波粒叠加状态,验证了纠缠辅助下新型式海森堡不确定关系等。
2024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网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基于固态量子存储实现跨越7公里的分布式光量子计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了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
截至2018年5月,李传锋已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其中在《自然(Nature)》子刊发表14篇,在《
物理评论快报(PRL)》发表20余篇。
2024年,李传锋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网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基于固态量子存储实现跨越7公里的分布式光量子计算。2024年10月,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人才培养
李传锋讲授的课程有“光学”等
截至2013年12月,李传锋已指导培养博士生7名,其中博士生
许金时博士论文入选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于2013年获得国家“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博士生
周宗权于2013年获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究专项支持。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传锋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对宇宙世界充满好奇,脑袋里整天琢磨“星星为什么不掉下来”“星星为什么一闪一闪的,能不能把它们摘下来?”之类的问题,只上过初中的父亲和没有文化的母亲从来没有给予半句指责,只是告诉他:好好学习,长大就会明白。父母给他自由的环境,让他无拘无束地“玩”,不过他也有“玩过头”的时候,因为三四年级成绩太好,不需要用功,小学考初中时,居然没考上。后来,家人托关系让他以“插班生”的身份继续上学。
人物评价
“李传锋在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领域研究中做出了贡献。”(
中国物理学会评)
“李传锋为人宽厚谦和,淡泊名利,替别人想的多,不太在乎自己的得失。”(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光灿评)
参考资料
李传锋.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低维光学体系研究组.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