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宙 1945年12月生于重庆。画家。1982-198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外聘画家,南京市书画院院外画师,中国煤炭文联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艺术教研室主任,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美术研究会委员。
李乃宙,1945年12月生于重庆歌乐山,祖籍天津。擅长中国画、连环画。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喜爱绘画。1982-198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外聘画家,南京市书画院院外画师,中国煤炭文联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艺术教研室主任,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美术研究会委员。
李乃宙出版有《李乃宙画集》,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李乃宙画展》。大量作品在海内外展出、出版及收藏。获第十届全国美展特别奖项——
齐白石奖。
李乃宙祖籍天津,生于重庆。少年时代生活在辽宁抚顺郊区的一个叫章党的地方,成人后先后在四川、河北等地谋生。父亲是水利系统一名普通会计,天南海北修水库,以微薄的工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赡养年迈的奶奶。父亲节衣缩食专门为他和哥哥从天津买来笔墨纸张,一块钱一期
《中国画》杂志,订了多年。两尊石膏像是其旦夕揣摩,苦练素描基本功的重要道具。在章党小学随老师临摹画谱,练习书法。
李乃宙糊过一个画夹子,矿区实习画矿工,农村支农画农民,在校读书画同学。初中毕业无缘于鲁美附中,被抚顺煤矿学校录取。四年外出求学,他精打细算生活费,节省出学画的开支。经常带个馒头去看画展,一看一整天。抚顺市有座百货大楼,曾长时间展出
徐悲鸿的仕女图,为此李乃宙从郊区到市区,无数次往返,总也看不够,画上的题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至今不忘。期间,《中国画》停刊,他继续订阅
《美术》杂志。高中毕业,李乃宙一心报考
鲁迅美术学院,却因“文革”爆发未能如愿。
1968年,李乃宙到矿山就业,从四川到河北,李乃宙一直在基层从事美术工作,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美术学习班,搞创作,搞展览,国、油、版、雕、年、粉、连,什么都画,这是基层美术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作为人物画家,其出色的造型能力,得益于长期积累,基层实践与基层美术全面练就了他的绘画才能,铺下了他的成才之路。
1972年,李乃宙入选四川省美术创作组,随名家习画,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国画的知识和技法。1982年,李乃宙终于圆了求学美院之梦,被中央美院的首届进修班录取。两年的美院生活,规范了李乃宙长期以来在绘画过程中的随意性,在审美意识、艺术素养、文学修养以及艺术表的把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为重要的是,系统的院校学习,梳理筛选了多年来的习画实践,形成其特有的绘画面貌。
李乃宙作品以人物画为主,兼工山水、花鸟。人物创作从开始较多表现政治生活到彰显古诗词意境再回归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凸显其艺术创作随历史嬗变而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乃宙的山水、花鸟或清新明快或浑然天成,透出作者全面而坚实的艺术功底。
李乃宙作画自然流畅,没有定法,随心所欲,妙趣天成。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洋溢着一种热情,流露着一种向往和追求。他的作品总体感觉是热情向上的。无论是看他作画或者欣赏他的画,总有一种赏心悦目和温馨的感动。早期以《矿党委书记》为代表的作品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但从艺术角度奠定了其对写实人物画的探索的方位。后来在创作中倾注了更多的人文关注,《苗岭三月》可视为此类作品的代表作,用非常细腻的笔法制作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将群像的写实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这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可以看出在李乃宙的艺术世界里,不拘传统,又不是不要传统,是用走进去再走出来的方式,是心灵的感悟,是感觉上的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