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平(1904年-1991年),云南省大姚县人。在随后的求学、追求真理的漫长革命岁月中,李一平曾在江西庐山创办了“交庐精舍”学堂,实践“教育救国”的志愿。1938年,他回到家乡大姚县,创办了大姚中学。该校是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滇西第一所高质量的完全中学,在当时的楚雄地区乃至全省教育界都有较大影响。抗战八年,李一平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而奔走。1949年夏,李一平受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委托,带着龙云的亲笔信到北京,与董必武、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共商了云南起义具体部署,为云南滇军起义和云南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一平,国务院参事、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1904年1月出生于大姚县仓街镇李旗屯村(现邓屯村)。自幼起,其爷爷和父亲便经常给他讲述勤耕苦读的故事,交给他明理宽容、乐善好施的道理。
1919年9月,15岁的李一平考取了云南省省立第一中学。就读期间,他即与云南早期中共领导人之一的
赵祚传一道,联合同乡爱国青年学子成立了以“培养民德、改良社会、挽救国家”为宗旨的大姚旅省学生励志会,开展爱国民主活动。
1922年,李一平辗转上海、南京、江苏等地求学,后考入南京东南大学。这期间,苏联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他以追求光明、追求民主的深刻影响,他就此写下了一篇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被
《新青年》杂志转载。
1925年,在东南大学上学的李一平,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爱国运动洪流,参与并领导了南京“五卅运动”。那时的他,一心想着革命,不晓得什么叫“怕死”。工人起来罢工,他就和同学一道与设法进行破坏与恫吓的工厂买办斗争;爱国学子们受到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镇压,他就上街叫喊揭发真相。
1926年,李一平参与了广东革命政府关于出师北伐的策划工作。1927年初,李一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社会科科长、十一军政治宣传队队长。他借助
陈铭枢的关系,奔走于国民党上层人士之间,积极呼吁结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然而,随着国民党军阀混战日益深入,政局动荡日益加剧,李一平痛感自己无回天之力,便毅然脱下军装,“告病”退役,远离了国民党军政界。
潜心办学
1930年,“因病”退役的李一平脱离了国民党党政关系,怀着“教育救国”的远大抱负,他克服无校舍、无资金、无教师等诸多困难,毅然到庐山办学。学校实行自治自立管理,坚持值日负责制,注重修身教育与学用结合,一时办得红红火火,后因求学人数陡增,又接连开办了两所分校。李一平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体制受到
陶行知、
黄炎培等著名教育家的肯定与高度评价。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对李一平的思想触动很大,他逐步认识到仅靠“知识”和“教育”救国是不够的,只有唤起民众团结抗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才是挽救中国的唯一出路。他因此在“交庐精舍”一边组织学生读书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边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引导学生走抗日救国的道路。大批学子从“交庐精舍”启航,奔赴延安抗日前线,用鲜血与生命抗击日寇。后来,学校被
蒋介石以“聚众讲学,图谋不轨”的罪名强令解散,李一平无比愤慨地回到了家乡大姚。
投身抗战
1938年,在时任大姚县县长的再三邀请下,李一平出任了大姚县政治部长。上任后,他整肃弊政、改编保甲、训练壮丁、廉洁从政、宣传抗日,并四处奔走,宣传、动员、组织民工参加修筑滇缅铁路和西祥公路,为支援抗战和尽快改变西南边陲的闭塞落后状况,促进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付出了巨大心血。
1942年,日寇由缅甸入滇,滇西沦陷。李一平应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龙云先生之邀,赴昆明共商局势及抗日谋略。此后即以云南省第二届省参议会副议长的身份,多次赴重庆与中共南方局书记董必武同志联系,由此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民主爱国运动。
八年抗战,他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壮举中,深切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真理。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工作。他曾帮助著名滇军将领
张冲先生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围,辗转北平,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在省参议会任职期间,面对云南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李一平不顾个人安危,利用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私交,以超人的智慧应对了来自重庆国民政府的种种压力,竭力为民主党派等筹措经费,资助爱国民主活动,为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而四处奔走。
抗战结束后,李一平又先后参与了“驱龙事件”、协助
龙云策反滇军、发动云南起义、解救被捕地下党员和民主人士等爱国活动,并最终促使卢汉起义反蒋,和平解放云南。
为国为民
1950年,李一平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云南省政府委员,并以教育界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会后,受周总理之托,再次赴港从事统战工作。后因朝鲜战争爆发,局势发生变化,即返回北京。同年冬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1954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53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并当选为历届常务理事。
几十年来,李一平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和诤友。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他曾担任参事学习组的召集人,积极组织参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一平拥护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古稀之年,他不顾年高体弱,坚持外出搞调查研究,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他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殷切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并为此作了不少工作。他曾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关于修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陵园的意见,并亲自奔走落实,为保护国家文物作出了贡献。
1991年12月1日,李一平在北京去世,终年87岁。
人物评价
李一平同志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始终不渝。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道路,因而几十年来,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不动摇。他一生研究儒学、佛学,讲求做人之道,并把儒学与佛学中的精华与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融为一体,并为之奋斗终生。他一生淡泊名利,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一贯严格要求子女,爱党爱国,不谋私利,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力量;他宽厚待人,热心从事公益事业,助人为乐数十年如一日,是一位深受同志们爱戴和敬重的长者。他在生前曾多次谈到,身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却树立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崇高道德风范。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