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quán chén,通常指掌握国家军政大权、权力超过了皇帝的大臣,有时也指因掌权而专横、威胁统治者的大臣,也可以指
权倾朝野、威胁帝王统治的
宦官。权臣通常是一个政权实质上的领导人与决策人。
《
宋史·列传第九十九》:“所向者义,所背者利;所向者君父,所背者权臣。”
明
陈与郊《义犬》第一出:“我受本朝顾托,亲见权臣,将谋不轨,安能剪此仇讐。”
京剧《
乌龙院》第一场:“权臣当道,吸尽民膏,恨贪暴,聚集英豪。”
权臣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势力,权臣身份有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乃至宦官。几乎所有的改朝换代(十六国也有类似例子)都是由大臣、武将来完成的。比如
王莽篡汉、
曹丕篡汉、司马晋篡魏、刘裕登基、宋齐相迭、杨坚代周、五代相替、“黄袍加身”等等。
“权臣”一词为中性词,通常指掌握国家军政大权、权力超过了皇帝的大臣,是一个政权实质上的领导人与决策人。但由于权臣对君权构成了威胁,并在历史上经常成为篡位、谋逆事件的主角,因此在某些语境下具有贬义。
权臣,既有安于高官厚爵、不索
九锡,心安理得地做“无冕之王”的,如西汉大将军
霍光、魏太傅司马懿、明首辅张居正等等;亦有觊觎神器、染指大宝的进取型枭雄,如桓玄被晋帝授九锡,灭东晋称楚帝 ,后被复辟,魂断问鼎路;杨玄感谋叛隋自立,也以失败告终;大明重将
石亨挟“
北京保卫战”之功,构陷民族英雄
于谦在先,密谋颠覆英宗于后,亦不免身死人手,如此等等。所谓“成王败寇”,权臣夺位成功,即是新朝廷“太祖、高皇帝”,失败则身败名裂。历史也在君权、相权之争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