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战争论
军事学术语
机械化战争是主张陆军实行机械化和依靠机械化军队取胜的军事理论。亦称坦克制胜论。
发展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打破敌对双方在阵地战中长期相持不下的僵局,英军于1916年6月起,先后在索姆河战役和康布雷战役中,使用了具有进攻突击能力的坦克,并取得初步成果。大战末期,英国坦克部队参谋长J.F.C.富勒就敏锐地注意到,坦克的大量使用将对军队的作战行动和军事学术产生重大影响。1918年5月,他在一份呈送协约国军队总司令F.福煦元帅的关于1919年作战行动的计划中,总结了前一阶段的战争经验,并提出陆军以坦克为主体并辅之以飞机即可夺取战争胜利的思想。1920年,富勒出版《大战中的坦克》一书,系统阐述了关于小型机械化军队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主张。他在后来发表的多部著作中又反复阐述这一观点,并逐步形成系统理论。继富勒之后,奥地利的L.R.von艾曼斯贝格尔在1934年出版的《坦克战》、法国的C.戴高乐在1934年出版的《建立职业军队》、德国的H.古德里安在1937年出版的《注意!坦克!》,以及英国的B.H.利德尔・哈特在其著作中,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机械化部队的组建和使用原则等问题,从而使机械化战争论作为一种军事理论趋于完整。机械化战争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由于难以在攻势行动中取得进展,而不得不依托阵地打消耗战,然而这种依靠阵地的局面只需半英寸厚的装甲即可打开;装甲车辆能使攻击力大于防御力,使战争重新成为艺术,进而压缩军队数量、减少战争次数、缩短战争时间、节省战争费用、减轻战争造成的伤亡和破坏。机械化战争论还认为,军队的机械化包括两方面:一是补给机械化,用汽车代替畜力;二是战斗机械化,以机械力代替人力。实现机械化和摩托化后,军队的编成将推翻过去以步兵、骑兵、炮兵为主的观念,坦克将取代骑兵成为陆军的主体;兵役制度将出现变革,短期服役制将由职业化军队的终身服役制所取代;战争指导将强调坦克部队和航空兵协同,先敌发起进攻和突然袭击;战略战术将强调大纵深作战,打击对方首脑机关,摧毁其通信、补给系统和歼敌重兵集团。机械化战争论反映了坦克作为一种新式武器出现之后的战争特点、各兵种的地位和作用、军队组织编制以及战略战术思想的发展趋势,对20世纪30年代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国的军队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1 22:2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