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工程(Robotics Engineering)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机器人工程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自动化领域工程问题能力,能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综合素质良好,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和紧跟学科专业发展,胜任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设计开发、部署与应用等工作,在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建议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其中毕业设计(论文)至少8学分(或不少于8周)。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2.业务方面
3.体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机器人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可参照如下原则构建:
理论课程
通识类知识包括公共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部分,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公共教育部分内容,具体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
通识教育部分可根据情况适当提高自然科学的教学要求,即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学生必要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培养和提升学生概念表述清晰、推导演算熟练,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素质。
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在不低于该要求的基础上,学科与专业基础知识须涵盖电气信息与自动化科学技术联系密切的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学科相关知识、发展历史和现状。
机器人工程专业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优化方法、检测技术与仪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微机原理、系统优化、系统设计与仿真、传感器与执行机构、智能信息处理等专业知识,并包括其发展历史和现状。不同专业课程须覆盖相应的知识领域。专业设置方向有关的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色,适当选取和补充。
实践教学
各高校应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实验、综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其他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等。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应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工作,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每位专任教师为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学分/学年(含实践教学环节)。每位教授、副教授每年至少完整地讲授1门本科生课程。
学校应为专业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有计划;教师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有支持和保障;有专门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计划;有专门针对教师工程能力提升的措施;有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的政策;有对教师教学质量明确要求的制度。
设备资源
配备各种能满足专业培养需求的教材和专业图书参考资料,能够方便师生查找和使用,图书馆、自习室等阅读环境良好,建有良好的校园网络设施,能够为学生提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学习资料的条件。
教学经费
质量保障
培养模式
机器人工程专业采用2+2的培养模式。前两年在学校校园,侧重于数学基础、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学习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新生入学就引入机器人导论项目实践课程,后两年在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培养,依托香港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产业界高端人才与基地产业化能力,与机器人企业深度融合,侧重于各专业与机器人紧密联系的领域课程学习以及跨专业的实际开发项目训练,并接受面向产业的金融课程、创业课程学习和训练,完成毕业设计。
机器人工程专业实践环节除了基本的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电子电路入门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外,还包括了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七门项目课程,学生将在项目课程中通过团队形式完成复杂的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制作调试。
发展前景
毕业生主要到机器人产业从事机器人生产、开发、应用设计工作,到电力、钢铁、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大、中型企业从事机器人应用、设计工作,也能从事机器人相关领域机器人运用、设计、操作、维护、销售、技术服务等相关工作。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