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不可失(拼音:jī bù kě shī)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
南朝梁·
沈约《
宋书·范晔传》。
成语出处
兼云人情乐乱,机不可失,谶纬天文,并有征验。(南朝梁·沈约《宋书·范晔传》)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机不可失”。
成语故事
李靖是唐朝初年的军事家,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他原本是隋朝的将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了战功。
唐朝初年,高祖李渊为了平定天下,委派将军李靖担任行军总管兼行军长史,统率大队兵马去攻打蜀郡的萧铣。蜀郡山高路险,更有陡峭的长江三峡天堑,易守难攻。李靖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迅速决策,很快做好战斗准备。不久,浩浩荡荡的大军雄赳赳地向蜀郡进发。
这时正值凄凉深秋,长江汹涌澎湃,飞泻直下,三峡水流湍急,险恶恐怖。蜀郡的探子得到李靖大举进攻的情报,急急忙忙赶回蜀郡向萧铣报告。萧铣大吃一惊,继而哈哈大笑,向部将说道:“眼下秋色潇潇,寒气逼人,谅他李靖几十万兵马也飞不过长江!再说三峡险峻,山高路陡,他纵是神通广大,也难免葬身鱼腹。我想李靖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不必多虑。”经萧铣这么一说,部将们也都放下心来,放松了防守。
九月,李靖率领三军将领经过长途行军,来到长江边。只见江水横溢,白浪滔天,其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令人心惊胆战。有位将领见此情景,便向李靖建议说:“江水泛滥,三峡险峻,战士们渡江一定十分困难,依我看,不如等江水退了,我们再打过江去。”
李靖站在高处,面对滔滔江水有力地挥着手,语气坚定地说:“现在一定要渡过江去,打他个措手不及!要知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我们突然来到这里,萧铣一点儿也不知道。他只以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
将领们听了这席话,个个奋勇争先。在李靖的指挥下,战士很快攻下夷陵,杀伤敌军数万,虏获船只四百余艘。接着,他们乘胜前进,占领江陵,直逼蜀郡。在李靖所部强大的攻势下,萧铣不得不带领部下投降。(故事根据《旧唐书·李靖传》改写)
成语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读者,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处事一定要果断,不能错过了大好良机。不善于利用有利时机,就容易与成功失之交臂。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平时认真学习,注意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在机会来临时,才有能力去抓住它,把握它。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常与“时不再来”连用。意思是碰上适合的机缘,绝不可错失。形容办事要抓住机遇,当仁不让。
运用示例
后晋·
赵莹等《旧唐书·李靖传》:“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
元·
脱脱《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金人废刘豫,中原震动,世忠谓机不可失,请全师北讨,招纳归附,为恢复计。”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苦戮酆舒,兼并潞地,因及旁国,尽有狄土,则西南之疆益拓,而晋之兵赋益充,此机不可失也。”
现代·
姚雪垠《李自成》:“不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家店了。”
成语辨析
“机不可失”的近义词有“时不可失”“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
“时不可失”的意思是抓住时机,不可错过。“时不我待”的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对成语,也可以分开使用,意思是机会来了不容错过,错过了就很难再来,与“机不可失”意思相同。通常“机不可失”也与“坐失良机”对照使用。这两个成语中都有个“机”,意谓时机、机会、机遇等。前者是说“机会已经来了要充分利用好”,后者是说“不主动及时行动而让时机错过了”。因此,这两个词语互为照应,也算是一种警醒或提醒。此外,“机不可失”和“时不我待”都指不要错过有利的条件。但“机不可失”偏重在“机”,指时机、机会;“时不我待”偏重在“时”,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