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闰生
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朱闰生(1925年5月31日—2011年5月18日),朱自清的二儿子,即《荷塘月色》中的闰儿。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人物生平
1925年5月31日,生于白马湖,为朱自清次子。
1927年9月至1929年下半年,到清华大学与父亲一同生活。后回扬州,不久,母亲去世。
1935年就读于东关小学。童年时,虽然朱闰生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父亲给我的教益足够我一生受用,他是个真正的君子”。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朱闰生耳濡目染父亲高尚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热情,继承了父亲执着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天性,虽然伴随着党和国家的命运,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坷波折,但他那颗坚贞的心却一直没变。每当听到别人喊他“忍深”这一学名时,他就禁不住勾起了对城东小学学生生活的美好回忆。回眸母校长长的走廊,宽阔的圆门,踏出那幽深的古巷,多少东关学子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朱闰生也成为地下斗争中的一名勇士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朱闰生读书到高二时即辍学。为减轻家庭负担,朱闰生先后到镇江农村一小学和南京一家报报馆工作。在南京,朱闰生有幸接触到一些思想进步的朋友,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南京的一些国民党镇压民主、镇压群众的事件(如下关事件、“五、二O”事件等),特别是父亲朱自清逝世后许多纪念文章,使朱闰生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党统治的反动本质。最终,朱闰生辞去报馆工作,投身于人民革命,与武乾等人一道回扬州,由华中二地委社会部蒋建介绍到华中社会部。
1949年1月下旬,扬州城区地下工作负责人将朱闰生和武乾派到南京开展秘密工作,其中一项任务便是“保护国家物资器材”。他俩到了南京后,通过关系打入国民党中央日报社,朱闰生当编辑,武乾当记者,并以此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当时,人民解放军直逼长江北岸,南京国民党中央机关人心惶惶。朱闰生、武乾经多方打探,发现国民党江苏省直属粮库内存有1000多石大米。朱闰生通过努力,做好了粮库内一位会计的工作。南京解放的前几天,仓库的几个头头已逃得不见踪影。会计按照朱闰生的意见,干脆把仓库的牌子摘下,门窗严密关闭,对外造成一定的假象。南京解放后,朱闰生、武乾按照上级指示,迅即与南京市军管会办公厅取得联系,并交出有关材料。第二天,军代表便接管了这个粮库,1000多石大米安全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解放后,为了充实自己、增长才干,朱闰生又重新回到校园。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朱闰生留在了山西,在山西省财政厅工作,直到退休。
2011年5月18日,朱闰生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6岁。
亲属成员
朱闰生的父亲为近代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出现的“闰儿”即为朱闰生。
生母为武钟谦,原籍杭州,在扬州长大,与朱自清同岁。1929年11月26日因肺病逝世于扬州家中。
继母为陈竹隐,1931年同朱自清订婚。1932年8月在上海结婚。
二叔为朱物华,是我国电子学科和水声学科奠基人、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文革”后第一任校长,培养的学生中有杨振宁、邓稼先等。
三叔为朱国华,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拿全额奖学金,还是学生会主席。抗战胜利后在无锡地方法院担任检察官,任上两袖清风,廉洁自守。
朱闰生兄弟姐妹共九人。
大哥朱迈先:1951年逝世。
大姐朱采藏:与姐夫王永良旅居美国。
二姐朱逖先:1944年,暴病死于扬州家中。
妹朱效武(现名朱冷梅):在上海。
弟六儿:早夭。
以上为生母武钟谦所生
弟朱乔生:中央党校教务处编校刊。
弟朱思俞:南开大学教师。
妹朱蓉隽:清华大学教师。
以上为继母陈竹隐所生
朱闰生次子为朱小涛。
朱闰生回忆父亲朱自清:
我们南返后,有一次父亲来扬州将他们带回北平。他那次来扬州,因我年龄还小,印象不深,只记得他面孔胖胖的,戴眼镜,非常温和可亲。回来那天,父亲给我带来许多玩具。晚上,并为我们开唱机。我当时坐在父亲怀里,对这个能发出歌声的“怪物”极感新奇,痴痴地看着那能动的唱片,竟舍不得去睡觉。后来,还是父亲将我抱上床去的。
在我看来,父亲外表端重但谈吐却异常亲切,待人热情、诚恳,与友人相聚时谈锋很健,有时很风趣。
“我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四岁以后我就随母亲(武钟谦)回了扬州老家,除了暑假时父亲会来看看我们,就很少在一起了,”朱自清的二儿子朱闰生老人说,“可是父亲给我的教益足够我一生受用,他是个真正的君子。”
“父亲他从来不追求功名利禄,哪怕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坚持不用公家的一张纸;我知道他在成都生活很苦,就寄钱给他,他却一再问我自己够不够花。”
“是父亲的死使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从此就开始了我的地下工作。”
人物评价
朱闰生之子朱小涛:
父亲“闰儿”临终前的几个月,我在家陪侍他老人家。为了让他开心,我用戏谑的笔法写了一篇父亲的小传。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其人心地良善,性情平和。一身正气,崇德向善,诚以待人,讷于言而实于行,上尊长辈,下示后代。不喜名利而尤嗜美食。今虽八十有六,疾患在身而此性未改。岂非人生一大乐耶?”
父亲当时已疾病缠身,又患老年痴呆症,看完小传,他老人家露出了蔼然宽和的笑容,提笔哆哆嗦嗦地在那段话后面写下“很好”两个字。对“一身正气,崇德向善,诚以待人”几句,他特别认可。这也是朱家几代人一致的风格,姑且看作是朱家的家风吧。
朱自清故居管辖单位负责人、史可法纪念馆馆长汤仪东:
“他哮喘非常严重,高烧不退,当时,医生都说他能一直与病魔抗战,就是奇迹。当他听说家乡扬州来人看望他了,之前一直处于昏迷中的他,突然清醒了,显得异常激动。那一天,他说了很多话,声音很高,并一再叮嘱我向家乡人民问好,说自己非常想回扬州……”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
“上次见到他时,是两三年前,当时他坐在轮椅上,以前我们也通过很多电话。他说,他看过我写的很多扬州文化方面的书籍,书中描绘的瘦西湖、史可法、小秦淮等,都勾起了他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以及他浓郁的乡愁……”
“他鼓励我多写扬州文化方面的文章。” “我送给朱闰生三本书,其中有我谈朱自清的三篇文章:《读朱偶得》、《朱自清故居寻访记》、《朱自清笔下的扬州方言》。朱闰生非常喜欢,连声感谢。”
社交关系
江泽民与朱闰生,以及朱自清的妻弟武钟乾都是中学同班同学。江泽民与朱闰生两人经常一起结伴上下学、一起到对方家中完成功课。江泽民曾经在给朱闰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回忆少年时期常去你们家,看到令祖父小波[坡]老,再读背影一文感到分外亲切。”(扬州朱自清故居处资料。)儿时的记忆是深刻的,尽管岁月流逝,却总是难以忘怀。2006年,江泽民给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党委书记陈希致信,要将中学同学朱季和送给他的一幅手书《荷塘月色》转送给清华大学,信中再次深情地谈起了与朱自清一家的情谊:“我又回忆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和我的祖父江石溪是世交、朱自清和我父亲江世俊是扬州第八中学(扬州中学前身)同班同学。朱自清先生的有名散文《背影》所描绘的原型则是我们这些中学同学那时经常看到的。”他说:“回忆起这么多往事,宛如昨日。这么多巧合和机遇,不由得使我想起把这幅字转送给清华大学,以表达我们浓浓的乡情。”
1998年,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及清华大学筹备朱自清的百年诞辰活动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获悉此事,希望见一见朱自清的家属。于是,朱闰生从山西赶到北京。为此,江泽民为朱自清百年诞辰又欣然作了一首五律。其中的“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讲的就是江泽民与朱闰生小时候一起读书、生活的往事。亲切之情,溢于言表。诗虽短而情更长,道不尽的是印在江泽民心中对朱自清的敬重亲切之情,对江、朱两家世交情谊的珍视。
参考资料
朱闰生.东海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11:2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