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芬,1948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凝聚态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物理系教授,“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
人物经历
1970年,朱邦芬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1981年,毕业获得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
1981年—2000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5年9月—1986年2月,任瑞典Linkoping大学访问学者。
1992年—1999年,任职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Associate Member。
2000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
2003年—201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
2008年—2010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邦芬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
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黄朱模型”,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在多本中国之外专著及研究生教材中有整节介绍。朱邦芬建立了量子阱激子旋量态波理论,给出了量子阱中正确的激子光跃迁选择定则。他还和黄昆等一起建立了一个系统的量子阱中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解决了宏观对称性分析不能解释的疑难问题。他还与学生一起预言和解释了许多令人困惑的实验现象,在半导体超快光学过程、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体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工作。
朱邦芬在第二十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作的40分钟邀请报告,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代表该领域最高学术水准的国际系列会议上作特邀报告。
据2022年3月清华大学官网显示,朱邦芬发表研究论文约100篇,著作3本,编书6本,论文被他人引用2800余次。
据2022年3月清华大学官网显示,朱邦芬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人才培养
据2022年3月清华大学物理系官网显示,朱邦芬教授的课程有:大学本科“固体物理”(清华大学2009春季学期,2008春季学期,2007春季学期,2006春季学期,2005春季学期,2004春季学期,2003春季学期,2001春季学期) 研究生“高等半导体物理”(清华大学2008秋季学期,2006秋季学期,2004秋季学期)。
2020年11月20日,朱邦芬获得2020年度第二届“杰出教学奖”。
朱邦芬在担任物理系系主任期间,推动基础物理教学改革,筹划构建了一系列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高水平的物理课程。曾于2006-2012年担任教育部物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在对各高校物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主持完成了首个物理学专业教学规范和应用物理学专业教学规范。他深度参与清华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对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献计献策。
朱邦芬特别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和塑造。他持续在清华及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做关于科研诚信的专题报告,和李师群教授一起每年组织清华学堂物理班同学到中国重要学术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参观访学,使同学们了解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进一步树立“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理想抱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朱邦芬自小生活在书香门第,酷爱读书,成绩优异。其父朱绍常宜城镇人,母亲王绮文为
张渚镇人。家有兄弟4人,他排行第一。大弟朱邦宜,1949年10月生,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二弟
朱邦贤,1951年3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农工民主党副主委,上海市政协委员;三弟朱邦龙,1952年11月生,美国旧金山某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朱邦芬院士的堂弟为
朱邦造,他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西班牙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兼驻安道尔公国特命全权大使。
人物评价
朱邦芬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凝聚态物理学家,他为推动物理学科发展、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端正学术风气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重新走向辉煌的关键性人物,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清华学堂物理班的创办人和成长发展的掌舵人,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物理学科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长路径,桃李满天下。他不以善小而不为,除了为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很多指导性工作,还特别关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积极捍卫学术诚信,为中国基础教育和高考改革提供真知灼见。(清华大学新闻网评)
朱邦芬院士多年来在物理学科高等教育领域躬耕不辍,潜心育人,在一线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为中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创新工作做出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工作。他多年来一直坚守在物理教学的第一线,以身作则,大力推动物理系知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清华大学物理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