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邑
西汉官员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人。西汉循吏
人物生平
为人厚道
朱邑年轻时担任舒县桐乡(今安徽桐城)的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事务。朱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做事本着对人慈爱和有利的原则,从不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抚恤慰问老人和孤寡无依的人,凡遇到他的都得到很好对待,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
朱邑后来升任太守卒史(官署中的属吏)。汉昭帝在位时,朱邑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汉宣帝在位时,升任北海太守。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朱邑因治理地方政绩和个人品行排名第一,而调入朝中担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朱邑淳朴厚道,和故旧的关系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人和他结交。汉宣帝重用他,大臣们敬重他。
举荐贤才
当时张敞担任胶东相,张敞给朱邑写信说:“贤明的君内心里学习远古的圣君,广泛地招纳贤才,这的确是忠臣竭尽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只不过我守在杂难治僻远的郡县,受到规矩所束缚,胸怀短狭,原本没有什么奇才。即使有,向哪里施展?您凭着清明的清行,掌管着国家的农业,就好像灾荒之年吃糟糠都甜,丰年的时候粮肉都有富余。为什么呢?有和没有的情况是不同的。过去陈平虽然有才干,但也需要魏倩的帮助才能有位,韩信虽然是奇才,也依靠萧何才能被重用。考察过去各个朝代的英俊之才,如果一定非得是像伊尹吕望那样的人才推荐,那么这个人其实不用您就会崭露头角的。”朱邑很感激张敞的这番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才,有很多人得到他的帮助。朱邑虽然身在高位,但生活节俭,自己的俸禄都拿给族人和乡亲们使用,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
病重去世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秋天,朱邑去世。汉宣帝刘询因朱邑是位奉职守法的官吏,对他的突然离世感到怜惜,于是下诏称赞朱邑说:“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义,缩减自己的饭食以示节义,在外面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自己也不接受别人送的礼物,称得上是贤人君子。现在遭到这样的凶难,我非常同情他,赐给他的儿子黄金一百斤,用来祭祀他的父亲。”
当初朱邑病重弥留之际,嘱咐他的儿子说:“我原来做桐乡的官吏,那里的百姓爱戴我。我死后一定埋葬在桐乡。后代子孙供奉我,也不如桐乡的百姓”。朱邑死后,儿子将他安葬在桐乡城西。百姓果然一起为他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他。
人物评价
刘询:“大司农朱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脩之馈,可谓淑人君子”
班固汉书》: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②“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③“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夫畏垒之庚桑,里人耳。桐乡之朱邑,邑吏民耳。”
姚兴泉《龙眠杂忆》:“桐城好,名宦史书青,司农没世多遗爱……膏泽遍生灵。”
明代方文《朱司农墓》诗云:“汉朝陵墓有谁存?丞相通侯不足论。底事啬夫茔尚在,年年父老荐鸡豚。”
史籍记载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至卷二十六
墓葬情况
朱邑墓位于安徽省桐城县城西南9公里处(今属范岗镇朱公村)。据《汉书》记载,神爵元年(前61年),朱邑去世。朱邑死后,儿子依照朱邑的临终遗愿,将朱邑安葬在桐乡(今安徽省桐城县)城西。百姓为朱邑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朱邑。
唐代元和八年(813年),重修朱邑墓,碑文是书法家李邕所写。明代桐城主簿夏仲寅在朱邑墓旁建“朱大司农祠”,以纪念这位爱民惜民的先贤。唐碑早毁,明祠也圯,后世继立碑,碑文曰:“汉大司农朱邑之墓”,且楷书阴刻横额与楹联于碑面,横额为“循良事业”四字,楹联曰:“云横墓首山生色,露滴碑旁草亦春”,惜此碑于1958年不幸遭毁。然而历史终将铭记那些爱民惜民的俊艾先贤。1988年,安徽省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朱邑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修葺,重立墓碑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7 10:2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