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朱子家训
南宋朱熹的家训作品
《朱熹朱子家训》是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朱熹晚年为训示家族子弟而创作的家训作品,选自《朱熹遗集》卷四《家训》。古籍本仅有“家训“两字,后渐冠以“朱子“等尊称而有“朱熹朱子家训”之名。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安徽婺源人(今属江西省),生于福建尤溪。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朱熹受李侗的指教与影响,承袭“洛学”正统,奠定了理学基础。朱熹为官9年,讲学传道40多年。亲手创建云谷、寒泉、武夷等书院;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西铭解》《太极图说解》《诗集传》《楚辞集注》等五六十部。朱熹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朱熹哲学思想属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也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朱熹吸收当时的科学成果,提出对自然界变化的某些见解。朱熹认为:“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只是一理”。主张在思想上、行为上实行封建的伦理道德,教人安于封建社会秩序。在政治上主张:“以口数占田”,防止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土地;清量土地,实行赋税的公道负担;实行“社仓”政策,减轻农民受高利贷剥削等等,藉此调和社会矛盾,集中力量抗金,挽救民族危机。
创作背景
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加之儒家衰弱。封建统治的腐朽,致使纲常破坏,礼教废弛,官场贪风日盛,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理想失落,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国家,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奉行“格物致知、实践居敬”的教育理念,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力求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朱熹晚年为训示家族子弟,在《童蒙须知》《小学》二书的基础上,撰写了《朱子家训》。
诗文赏析
《朱熹朱子家训》全文三百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全篇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朱熹非常推崇《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将《大学集注》列为《四书集注》之首。当今,《朱熹朱子家训》在社会上的影响已不像过去,但其所蕴涵的理性思想对于现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诵读此篇,首先应将全文“掰开”,重新“组装”,捋清层次脉络,然后确定基调。文章是以“家训”的口气行文的,因此“训”就成为此篇的基本口吻。全文基本可分为两部分,自“君之所贵者,仁也”至“人能如是,天必相之”为第一层段,教训家人尤其是子女要如何为人处世。“所贵者”说的是“责任”,分成“君”、“臣”、“父”、“子”、“兄”、“弟”、“父”、“妇”八个类别来说,句式相同,“仁”、“忠”、“慈”、“孝”、“友”、“恭”、“和”、“柔”八个字应作为重音处理,用一种相同的语态表现,注意八个分句之间的衔接。接下来的若干分句有十二种形式,可分别归类,分句内可再分成小类。第二层段的诵读应遵循长辈对晚辈、德高望重者对他人的告诫之端庄语态,应有居高临下,循循善诱的感觉。语速可中慢,语势呈下坠型。自“此乃日用常行之道”到“可不慎哉!”为第二层段,说的是以上的道德行为规范之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结句“可不慎哉!”要用加重语气带动语势,情绪倾力而出,灌泄如注,中音较慢强收。
作品解读
《朱熹朱子家训》被朱氏族人奉为立身处世的宝典。同时,它是朱熹晚年思想成熟期的产物,义理深刻,值得细细研读。词条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朱熹朱子家训》的探讨和解读。
个人处在家庭、社会之中,需要扮演很多伦理角色。比如对于父母,是子女;对于妻子,是丈夫;对于子女,是父母;对于君主,是臣下;对于兄长,是弟弟。在不同伦理角色中,人们所要承担的伦理责任是不同的,应尽的道德义务也不尽相同。这就有了《朱熹朱子家训》开篇所要谈到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只有明确自己在某种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角色及其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和义务,人才能恪守本分,做出符合家庭、社会生活需要的行为。人伦秩序才不至于废弛,才能实现人人各安其分、各司其职。
与此同时,人们也应该注意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等伦理义务要求是双向的,而非单方面的。更确切地说,居于主动地位的君、父、兄、夫,传统伦理对他们的期望也相应在先,对他们承担伦理义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在理论上不存在君对臣、父对子、兄对弟、夫对妇的礼教压制,而是应当形成一种双向互动、良性生成的人伦秩序。
《朱熹朱子家训》非常注重对自我的修为和严格要求,比如谈道:“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面对德行高尚的人,人们应该抱持一种崇敬之心,善于欣赏他人的优点。即便有时人们在年龄辈分上长于对方,也应该虚心向对方学习看齐。但对于德行不高、有劣迹的人,就应该远离他,而不该与其同流合污,以免受其不良习气的熏染。不要总是揪着别人的缺点、短处不放,少对他人评头论足﹔也不要对自己的长处洋洋得意,到处矜夸自己、炫耀自己。倘若做不到这样,就容易在与他人交往中,招人嫉恨。
再比如说:“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人若在一些枝节上犯有小的错误,就尽量隐忍包容他,不要跟他斤斤计较,太过计较谁对谁错,就会伤害感情,被人疏远。但是对于他人犯下的具有原则性问题的大错,则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合适的时机,以委婉讽谏的方式告诉他应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不该任由过错一直进行下去,酿成灾祸。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行善事,规避恶念,力戒恶行。不能认为一些善事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就不去做。只要能勤于行善,日积月累,就能汇聚成大德大善。更不能觉得小恶不会对他人产生伤害和影响。人的德行败坏,往往就是从一些小处细节的不端开始滋生的,长期纵容自己,就会离修身立德越来越远,最终形成大恶。日日护持善端,日日克去恶念,扬善去恶,这才是修行者应该有的功夫。
《朱熹朱子家训》还说:“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这是教导人不要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来换取个人的私利。损人利己者,最终也将会被他人报复。面对他人贤良的品德、杰出的才干,不能心胸狭隘,心存嫉妒。不可以声言忿愤地对待蛮不讲理的人。应该珍爱生命,不能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总之,这几句重在强调对自己的克制、检点,告诫子弟要宅心仁厚,厚待他人、他物。
在《朱熹朱子家训》的结尾,又有一点睛之总结,曰:“守我之分者,礼也。”即守住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礼的要求。持平常之心,做本分之事,才能成为自在之人。《朱熹朱子家训》非常注重对自我的修为和克制,这相当于是对他人给予最大的包容和尊重。正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多给人留点余地,就是为自己积攒福报。
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是《朱熹朱子家训》的核心主题。首先,道德人格的完善体现在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比如,见到年长者,应该表现出自己的尊敬之心;对于年幼的小孩,则应该爱护他们;不应该热衷于对他人评头论足,说一些闲言碎语;不应该骄傲自满,在别人面前矜夸自己的长处;等等。
其次,道德人格的完善的目的是确立人的主体性。无论是强调严以律己,还是强调宽以待人,目的都是在于确立主体性,使得个体道德人格得以挺立,进而超拔人格境界。
最后,道德人格的完善体现了《朱熹朱子家训》的旨趣是一种伦理道德本位的,其核心在于探讨人如何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具体而言,就是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应对世务、如何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伦理道德义务,这构成了《朱熹朱子家训》的本质内涵。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益发达,交通工具日益便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便利、频繁。与此同时,高强度的社会竞争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变得更为复杂错综,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也日益增加。如何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际矛盾,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矛盾,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朱熹在《朱熹朱子家训》中就提出了“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解之”的化解之道,其解决矛盾的思路和方法富含辩证色彩和方法论智慧,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依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所谓“仇者以义解之”,是告诫人们在面对已经形成的、非常强烈而明确的仇恨时,要更加慎重地考虑化解仇恨的方式方法,要注重自己行为方式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也要照顾到自己所使用的手段的有效性。当然,以上的考虑,目的最终都是要合乎情理地化解掉仇恨和矛盾,达到“仇必和而解”。所谓“怨者以直解之”,是说不要藏匿心中的宿怨,对他人有不满或怨恚,当报则报,不当则止。要抓住一个“直”字,以一种正当、坦直的方式给予化解,这样既维护了正义,也保障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以直报怨”是对“以怨报怨”方式的否弃,它有利于避免人际矛盾的放大化,防止人们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同时,“以直报怨”也是对“以德报怨”的批判,后者有点委曲求全,不符合人之常情常理,在实际中也无法长期维持,故不能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人际交往法则。
通过以上的探讨,人们可以发现《朱熹朱子家训》的核心主题在道德教育,内容涉及家庭亲人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的应对出处,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促成家庭的和谐,而伦理道德教育始终贯穿其中。《朱熹朱子家训》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箴戒治家的经典内容,成为家训著作的典范,为后人传承而经久不衰。
作品影响
《朱熹朱子家训》是治家理论的总纲,后世多有所发挥与阐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庐便在《朱熹朱子家训》的基础上,写出了《朱柏庐治家格言》。
作品评价
南宋·朱熹《论语训蒙口义》:“本末精粗,大小详略,无或敢偏废也。”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深刻而隽永的〈朱子家训〉》:“把《童蒙须知》和《小学》中的道理抽象出来,从哲理的高度,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写了一篇《朱子家训》……用通俗、精练的语言规范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哲学信条,划出了一条做人的底线,深刻而隽永。”
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祥南(朱熹25世孙):“朱文公的《朱子家训》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是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贤所撰写出来的不同传世巨作。很可惜世人多把他们的文章搞混了,通常人们多以《朱子家训》来称呼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反而朱熹老夫子真正的《朱子家训》一般人多不了解。”(《忠孝世家双四窝堡圣德孙氏宗谱》)
相关争议
此篇家训见于元明以来朱氏宗谱、族谱中。有学者考证,淳熙八年(1181)朱熹家庙告成,而有戒子之训,此家训或亦作于同时。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从内容上来看,《朱熹朱子家训》内容杂糅,而且是出自明代族谱,不尽可信。
一提《朱子家训》大多数老年人和喜爱古文的人都认为指的是《朱柏庐治家格言》,即“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就完全错了。《朱子家训》和《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两篇完全不同的由两个人写的文章,不能把《朱柏庐治家格言》通称《朱子家训》(社会上一直这样称谓,书名页通称《朱子家训》)朱子指的是朱夫子朱熹。《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昆山秀才朱用纯写的《治家格言》,柏庐是朱用纯的号,这篇《治家格言》写得非常好,通俗易懂,富有哲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为是《治家格言》,专供家用,朱用纯在世时已刊和未刊书目中均未收录,世上无古籍对照,靠的是民间传诵和转抄而得,传来传去,抄来抄去,错误越来越多。
参考资料
朱 熹.南平市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21:4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