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大辞典
201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朱熹大辞典》是张立文主编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典类工具书。
编写背景
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关于朱熹的研究已蔚然成风。以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984—2014年关于朱熹研究的论文数量、研究层次、学科分布的情况来看,论文数量由1984年的160篇上升到2013年的2767篇v基本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明显趋势,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也在逐年增加且研究领域多集中于社科类,其中尤以哲学类数量最多。已出版的关于朱熹研究的书籍更是不胜枚举,张立文先生的《朱熹思想研究》《朱熹评传》,蒙培元先生的《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陈来先生的《朱熹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陈荣捷先生的《朱子新探索》等书为推动朱熹研究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1999年底出版的《朱子全书》更是填补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朱子全集的空白。朱子学研究不仅在中国全面崛起,而且东亚、东南亚、欧美等地的朱子学也是各具特色,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朱子学热潮。在汗牛充栋的专著中关于朱熹研究的全面、系统的工具类书籍却乏善可陈。
内容说明
《朱熹大辞典》除朱熹综述外, 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其生平事迹;第二部分介绍其同道及弟子后学;第三部分从不同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第四部分介绍其传播与研究状况。
书籍目录
编写特色
如“生平事迹”一类中收录朱熹的家谱、宗亲、历代封号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文物、古迹、地名,凡历史中有记载的无不收录并辅以民间传说为参考。在“思想体系”一类中囊括朱熹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文学、美学、经学、史学、经济、法律、心理学、科技、子学、佛道14类思想体系,并将朱熹对相关人物的评价也酌收其中,可谓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另附“朱熹年谱’“朱熹思想传播与大事年费”、“词目笔画索引”方便读者参阅。
编著者字字斟酌,句句透析,其镂心休肝可见一斑《辞典》对各分科中名同实异的词目分别作出解释,如:“心”一词目在朱熹的伦理思想和心理学思想中就有不同,前者指“独立存在于宇宙之先的先验理念”,后者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的一个范畴”。其他还有“心术”一词目在政治思想与史学思想中的不同、“五夫社仓”在文物古迹与经济思想中的侧重点不同等,不一一列举。另外,对同一分科中异名同谓的词目予以归类和区分,如:“理学”与“道学”虽然有时可以互相替代,但仍有范畴和含义上的差别,而“宋学”“性理学”“心性之学”“道德性命之学”则与“道学”异名而同谓。除此之外,学说上有定论的按定论介绍,有争议的则以一说为主,诸说并存。
若将朱熹其人及其一生经历、思想及在后世中的影响不分主次一一赘述,那将是一项卷幞浩繁的工作,只会让人毫无头绪,望而生畏。《朱熹大辞典》在尽可能综罗万般的基础上巧妙地突出重点,以突显朱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粹。如朱熹的14类思想体系中着重其哲学、伦理、教育﹑经学几类,突出了朱熹哲学家、教育家的身份及其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在结构上《辞典》基本采用总分式结构,五个类别中先有“朱熹综述”再分述其他,“思想体系”一类中同样是对14类思想先总述再分述,使问题由宏观到微观,循序渐进而入深。
由张立文、朱杰人、陈代湘、朱人求、彭永捷、汤勤福等组成的编写团队几乎囊括了现代朱子学研究各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们各自在朱子学研究上都有较大的影响和贡献。张立文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朱熹思想研究》是中国大陆首出的朱子学研究专著,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上文提到的《朱子全书》为朱杰人先生发起编纂的,是迄今为止朱熹著作搜索最完备、考校最精良的一部著作。陈代湘先生著《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圣心苦雨─朱熹传》并主持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宋明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儒学研究——明代朱子学研究”等成果颇丰……编著者的学术涵养和学术视野不容置疑。朱子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海外朱子学的取向与问题意识越来越多样化,如性别、身体理论,生态环境问题,宗教学与比较宗教学,文学与美学等,都可从朱子学中得到启发,其中宗教性的研究则成了目前的趋势。《朱熹大辞典》中涵盖朱熹的14类思想体系,几乎关涉了全球的普遍问题意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自觉与自省和其与前沿接轨的国际视野。
资金支持
《朱熹大辞典》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专项基金资助出版。
外界评价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熊秋野:《朱熹大辞典》内容全面、释义准确、详略得当,吸收了朱熹研究的前沿成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型工具书。其虽为工具,却超越了工具的价值。
期刊《学术界》:《朱熹大辞典》是在广泛搜集中国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精细考证、反复思索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可以说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和标志性的成果,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朱熹大辞典》一书集必要性、权威性、全面系统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重要著作,它的出版将会大大推进朱子学的研究。
作者简介
张立文,1935年4月生,浙江温州人,中共党员,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率先构建了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新人学理论体系;构建了以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为五大原理的和合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构想》《和合哲学论》《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的生命与生命的学术》等专著35部。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学术通史》《国际儒藏·韩国编·四书部》等40余部著作。
参考资料
荣誉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0 21:10
目录
概述
编写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