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涵事件,2004年在南京发生的事件。
事件回放
2004年3月初,一条来自南京媒体的消息称,南京大学2000级物理系本科生朱涵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其中有8篇论文是发表在SCI上。报道还指出,朱涵在学校竟然没有导师、没有实验室,他的办公室就是简陋的学校宿舍。朱涵GRE考试获得满分,并先后收到了斯坦福、普林斯顿、康奈尔、宾夕法尼亚等近十所美国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SCI中文名为《
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所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此之前,还有两篇与此相关的报道,只不过在论文数量上略有出入:一条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题为《南京大学“985工程”建设纪事》,文中说“物理系三年级本科生朱涵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已发表8篇论文,其中有4篇SCI论文。”而在2003年12月份《
南京大学学报》中对于此事的描述则为“获得学生标兵的朱涵同学,本科阶段就已发表了八篇论文,其中SCI论文六篇。”
方舟子质疑
消息在网上传播后,立即引来新语丝网站站长方舟子的质疑。2004年3月4日,方舟子撰文说,前一段时间朱涵被树为南京大学学生标兵时就有人向他揭露过其发表大量论文的内幕,我考虑到他还是个本科生,一个大学的学生标兵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就算了。现在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神话越吹越神,上了媒体,还是有必要揭露的。
方舟子指出,朱涵在南京大学没有导师,但是在家里有导师,就是他的父亲、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朱建阳。检索到的6篇由朱涵署名的SCI论文,通讯作者全是朱涵的父亲朱建阳。而朱涵在申请美国的大学时,没有说明其论文通讯作者就是他父亲。因此认定其中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朱涵回应
方舟子的文章在新语丝贴出以后,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朱涵也在新语丝贴出题为《我的科研简历,及对一些问题的声明》的文章,对方舟子文章做出了回应。随即,方舟子对于朱涵的文章一一做了针锋相对的评点。
在朱涵的文章中,朱涵说自己在大学二年级的寒假的时候向父亲表达了希望做一点研究工作的愿望,得到父亲的支持。“他将我引入磁性系统的临界动力学这个方向。在寒假中,他首先花了几天时间给我讲解了相变的基本概念,并且给了我三篇概括20世纪统计物理的综述文章阅读”。“寒假结束后我回到学校继续工作,我在父亲的指导下将其表述为数学上比较完整的形式。并且,在父亲的建议和指导下,我将这个机制应用到Gaussian模型,得到了其临界动力学行为。这个工作发表在《PhysicalReview E》(美国物理学会权威期刊)上,一个前期铺垫性的工作作为快报发表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学权威期刊)上。”而方舟子则针锋相对地指出:这篇《Physical Review E》论文虽然发表时间是2002年7月25日,但是收稿时间是2002年2月13日,即正月初二。也就是说,在编辑部收到该论文时,朱同学还在家中恶补相变的基本概念呢,天下有这种先发论文再搞研究的怪事?据此方舟子认为,朱涵那次寒假回家,恐怕不是向父亲表达搞科研的愿望,而是表达在其父已完成的论文上署名的愿望,而其父也不是指导其研究,而是在让他恶补论文内容。
在朱涵的多篇论文中,其父朱建阳都是作为通讯作者出现的。对此,朱涵的解释是他“没有南京大学的邮箱,只有hotmail的邮箱,这是不妥的”。而方舟子则认为,学术论文的通讯作者即是“首要研究者”,也就是课题领导人。而如果朱涵的说法成立,即朱建阳之所以担任儿子朱涵写的SCI论文的通讯作者,不是因为他是课题领导人,而仅仅是因为他提供了一个联系信箱,那么朱建阳就是在侵占儿子的科研成果,属于中国科协说的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查朱教授自2002年以来发表的SCI论文共7篇,其中有6篇与朱涵合作。根据朱涵的揭发,这6篇SCI论文都不应属于朱建阳教授的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应该对此进行调查,如果属实,应对朱建阳进行处罚。
结果
2004年3月31日南京大学发布消息称,南京大学组成了由国内物理学界的著名专家参加的鉴定委员会,对朱涵同学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考察,并作出了鉴定结论。肯定朱涵同学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在这次对朱涵同学的学术鉴定中,鉴定委员会请朱涵同学做了科研报告,专家们就朱涵同学的科研报告,从不同的学术角度提出了问题,朱涵同学就此进行了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