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朱正威(1934年~2018年5月5日),193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54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具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兼任《生物学通报》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他的著作和论述较多,有较多的学术成果,第20个教师节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人物经历
毕业后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1954.9~1999.9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及大学部工作,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历任教员、生物教研组组长、教学副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兼任《生物学通报》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1992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00年,兼任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生物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义务教育新的生物教材(实验版)主编。
2018年5月5日,朱正威逝世。
研究方向
生物科学教育。
主要贡献
在长期的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开展生物科学教育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卓著成果。主持并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中的国家教委重点课题“STS和理科教育改革”的研究。参加了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还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与教材编写工作。公开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中学生物教学》、《我和生物科学教育》、《STS和中小学理科教育改革》、《环境教育教师指导用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等有关生物学教育专著多本,还积极从事科普创作,其中《生生不息——生殖的奥秘》一书获1998年第11届国家图书奖。
出版图书
学术观点
1.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服务。
2.科学为大众,科学教育要和人文教育整合,科学、技术、社会应和谐发展。
3.教育的改革既要汲取环球教育的长处,又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走自己的路。
教研成果
1.从事中学生物教学工作和中学管理工作45年。荣获生物学特级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模范校长、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主要科研工作是:国家“八五”教育科学规划教委重点课题《STS和中学理科教育》,任课题负责人,成果已通过鉴定;国家“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幼科技教育》,任课题核心组成员,成果已通过鉴定;“十五”期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生物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参与标准研制和实验教材主编。
3.科研和教育的社会性工作:历任《生物学通报》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附校学报》总编;曾任两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教育发展)。
4.著述:
(1)教育类:《中国实用教育学》(副主编)、《中学生物教学》(合著)、《STS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合著)、《环境教育教师指导书》(合著)、《我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等。
(2)科普类:《中学生保健》、《少年动物学》、《生生不息——生殖的奥秘》等。
(3)教材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一套(任主编之一)、200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
此外,有科学教育、生物教学各类文章近百篇。
生物课主张
编者按:2006年12月22日,人教版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主编朱正威老师在江苏省苏州市就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报告中对新课改以来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就如何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好课改时期的十个关系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由于篇幅所限,现将报告中的主要内容摘录整理如下。
一、提高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质量的八点建议
1.应该有明确的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
很多课改实验区的老师在实施新课标教材教学时,会将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人为地拔高,力图在每一节课的时间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但是一节课只有40~45分,要在这段时间内兼顾这三者很困难,而且,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需要慢慢渗透,不是一节课的时间就能快速培养起来的,所以,老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目标要明确且是可以达到的。
老师在讲授科学方法时,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比如,老师在讲科学史时,经常会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在这段科学史资料中哪些地方是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是作出假设?科学家是如何进行实验设计的,等等。其实,老师大可不必固守这套教学思路,科学方法是需要学生领悟的,老师在刚开始讲科学史时,可以借助这套思路帮助学生分析,之后就可以放开手脚,由学生自己阅读资料,自己分析。
2.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
有些老师将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方式的改革,在一节课内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讲述同一个知识点,课堂气氛很活泼,学生参与性也高,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却很少。实际上,课程改革是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功能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而不仅仅只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课程改革不能只偏向教学方式改革这一方面。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在每一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本节聚焦”栏目,里面列出了这一节的知识重点,可供老师上课时参考。一堂好课,不仅应该生动活泼,还应该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把握核心内容和基本概念,并能科学、准确、严谨地进行表述
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课程目标,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的重要性降低,对于中学生,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核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学习,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的不够科学严谨,这个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没有理解透彻,也可能是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老师可及时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准确、严谨地表述科学知识。
4.寻求并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课改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合作式学习,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讲、问、答”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造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但是要注意这样的活动不宜过多,一至两个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5.给学生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
课程标准强调要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TS教育,老师要在课堂中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补充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6.将新学的知识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中,并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
老师在讲授新课时,不要孤立的只讲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在讲新课前,引导学生复习一下上节课的知识,并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快下课时,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由本节课的知识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很多老师在教高三时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但事实上,老师在高一、高二讲新课的时候就可以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7.在探究性活动中应给出经常性、形成性的评价
8.给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和机会
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会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是小组中的差生可能很少有机会发言,主要是好学生在主导发言,差学生只会随大流,在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成果汇报时,也多半是好学生上台发言,所以,建议老师可以点名让一些差学生发言或当组长,不要总是让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这样会使得一个班的学生两级分化得更厉害。
二、正确处理好课程改革中的十大关系
1.知识与创新能力
课改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而,很多老师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忽视了知识的重要性。其实,知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总是矛盾的,我们应看到两者的统一性,知识多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也强;创新能力强的人,也更会学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对于中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作出个人决策还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老师在讲授不同的内容时,应根据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不要所有的课都采用同一种形式。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现在,有些人觉得“教师主导”不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辅助者,处于次要的位置,但是,在书记和总理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教师主导地位,要尊师重教,强调了教师的地位和重要性。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难从“学会”上升到“会学”的层次。
4.过程重要性与结论重要性
有些老师在进行探究性活动教学时,比较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而对活动结果不重视,活动结束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好不好,因此老师有必要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哪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老师也可以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打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5.课堂设计与教学生成
有些老师在写教案时,写的过于详细,老师提问什么问题,学生如何回答都写的一清二楚,以至于老师一直追问学生,直到听到想要的答案才罢休,其实这没必要,课堂设计只要有个大概的框架和步骤就可以了,要留有余地,要重视师生交流时出现的新思想,由此生成课堂内容。
6.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
美国的教科书一般都比较厚,里面的各种活动很多,但是,教师并不是把教科书里所有的内容、所有的活动都讲授给学生,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些老师觉得新课标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很难做到全部都完成,其实,老师可以参照课程标准对探究活动加以区分,课标里面规定要完成的探究活动是必须要做的,里面没有要求而教材中出现的探究活动可以视各学校情况灵活掌握。
7.生动活泼与严格要求
有些学生课堂发言声音很小,老师不但不纠正,还凑近学生身边去倾听,结果学生到底是如何回答问题的大概只有老师和那个学生自己知道,希望老师能注意这个事情,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帮助学生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同时,在学生发言时,要让学生学会科学、严谨进行表达。
此外,还有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传统教育工具与现代媒体技术等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胡锦涛主席亲切看望朱正威教授
2004年9月10日,我们迎来了第20个教师节,胡锦涛主席来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朱正威教授家中看望,给他送上花篮,向他祝贺节日。
在朱正威教授家中,胡锦涛主席仔细听取他对当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同他就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胡锦涛主席在交谈时指出,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在朱正威教授家里,从总书记离开之时起,一直在进行一场“抢书大战”。“没想到总书记一点评,我们家的书都被抢光了。”朱老师的爱人、北京日报《教育周刊》主任纪涛告诉记者,总书记到家时,朱老师的书桌上正放着他刚编写完的“生物学标准实验教科书”。这是配合教改编写的新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学校挑选率已近80%。总书记拿起书翻看后感叹,现在的书确实跟过去不同了,不仅图文并茂,还有学生活动,知识也很新。总书记还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教学是大有作为的。在当天的《新闻联播》后,朱校长家的电话就响个不停,黑龙江、湖北、天津的老师纷纷来要教材,一位天津老师到北京开会,干脆直接把教材从家里“抢”走了。
总书记给朱老师一家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亲切。朱正威教授家的矮柜上摆着一封用玻璃镜框装裱起来的信,那是他最后一届学生留给他的。总书记摘下了眼镜,当着大家念起信来。当读到“听朱老师的课,考试不用复习”的时候,他停下来说,这样多好,我也想这样。大家都笑了。看到桌上朱老师第一批学生送给他的木头镜框时,总书记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总书记说自己4岁就上小学,觉得老师就像母亲一样。上中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淘气,但他们的英语老师却对大家很宽容、很亲切,那位老师不是放纵学生,而是理解学生。
朱教授说,总书记还问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什么建议,他最想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想法。朱教授向总书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学校在做大的同时注重做强。
总书记的关心让朱老师很受鼓舞,他说:“总书记的慰问是对所有教师的关心。过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我在人民大会堂受到王震副委员长的接见;现在第20个教师节,总书记亲自到我家来慰问。在中国当老师,我感到骄傲和光荣。”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1 15:0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研究方向
主要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