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业,男,1970年12月生,安徽肥西人,博士。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人物经历
先后参加了安徽省委党校和中央党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
先后入选安徽省第九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第六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系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负责人。
社会任职
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皖北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发展”带头人助理,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校级A类创新团队“区域社会经济史——以淮河流域为中心”主要成员。
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大别山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讲课程
《中国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当代外交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料学》、《近现代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史》等。
主要成就
参著《清代通史(光绪宣统朝分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参编《
安徽大学简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合著《
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科学出版社2010年)。参与的调研报告——“进一步推进皖北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皖北乡镇干部队部建设的对策建议”获省领导重要批示。
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抗日战争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史学史研究》《档案学通讯》《历史档案》《民国档案》《福建论坛》《安徽史学》《安徽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合著《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先后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文献搜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淮河流域经济开发与变迁研究(1949-200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近代淮河流域环境与社会变迁”、安徽省社科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建设”等多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国家文化提升项目等多项。
获奖记录
曾被评为“安徽大学十佳青年教师”。
主要项目
1、“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1840-194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第三,2002年。
2、“安徽近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中心”,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第三,2002年。
3、“徽州文化与淮河文化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要参加者,2005年。
4、“南宋以来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第三,2007年。
5、“近代淮河流域工业与社会经济变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主持人,2009年。
6、“近代安徽交通开发与社会经济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第二,2009年。
7、“民国安徽社会史研究”,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第二,2009年。
8、“典志·邦交志(下)·政策体制篇”,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第二,2009年
9、“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工业化探索——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安徽革命根据地为考察对象”,安徽省社科联项目,第二,2009年。
10、“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人,2010年。
11、“近代淮河流域环境变迁与社会经济研究”,安徽省社科联项目,第二,2010年。
12、“淮河流域经济开发与变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参加者,2011年。
13、“皖北文化研究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项目,带头人助理,2011年。
14、“科技支撑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研究”,安徽省软科学项目,主要参加者,2012年。
15、“徽州牌坊的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展示研究”,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子课题负责人,2013年。
16、“社会转型与民国时期的电报建设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第二,2013年。
17、“环巢湖文化资源及其产业研究”,合肥市政府委托项目,主持人,2014年。
代表论文
1、《评中国近代史专题》,《福建论坛》,1999年第1期。
2、《陈仪与郁达夫》,《福建乡土》,1999年第1期。
3、《元代建宁北苑喊山造茶诗赏析》(第二),《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
4、《郁达夫情结福州》,《炎黄纵横》,2002年第3期。
5、《试析庚子赔款的“退还”与使用》,《安大史学》,2004年第1辑。
6、《略析国民政府时期的福建经济政策及对人口的影响》,《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5年第1期。
7、《张学良的个性特征与西安事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8、《试论毛泽东在两次国共合作中的贡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9、《毛泽东的平等外交思想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6期。
10、《近十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史研究述评》,《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11、《庚子赔款数额略析》,《安大史学》,2006年第2辑。
12、《毛泽东邓小平冲破教条主义的共性因素探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13、《毛泽东冲破“两个凡是”的个性因素探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14、《淮河流域生态变迁的历史启示》,《安徽日报》(理论版),2006年6月2日。
15、《抗战时期淮河流域安徽段驿运事业述论》,《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16、《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法〉述论》,《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17、《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法〉的社会反应》,《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8、《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及其历史经验》,《农业考古》,2007年第6期。
19、《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制度变革与纺织业发展》,《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1期。
20、《清实录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3期。
21、《清实录的编纂特色探析》,《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3期。
22、《葡萄牙人入侵澳门方式的历史考察》,《安大史学》,2008年第3辑。
23、《清实录曲笔之考察》,《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4、《抗战时期安徽驿运事业探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5、《试析民国时期皖西茶业的衰落原因》,《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36期。
26、《清实录缺失之考察》,《兰台世界》,2009年第2期。
27、《在挑战与机遇中发展的木帆船业:以近代淮河流域为中心》,《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4期。
28、《民国时期皖西茶业改良述论》,《皖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9、《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历史启示》,《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10月13日。
30、《民国时期安徽公路建设述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1、《清前期苏北地区的水利与饥荒》(第二),《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2期。
32、《清实录的史料来源探微》,《档案学通讯》,2010年第3期。
3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培养》,《教书育人》,2010年第6期。
34、《试析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业发展》,《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5、《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汽车运输业探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36、《民国时期铁路对淮河流域经济的驱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37、《民国时期皖西茶业的改良》,《皖北崛起与淮河文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
38、《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路径探讨——以“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学为例》,《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版),2011年第2期。
39、《机遇与挑战:1930年代淮河流域传统食品业研究——以榨油业、酿酒业为中心》,《民国档案》,2011年第2期。
40、《梁启超与亚当·斯密经济思想之比较》(第二),《五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1、《抗战时期安徽稻米生产与改良》(第二),《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2、《回眸与前瞻: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工业化研究》,《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43、《明清徽州社会救助体系浅论》(第二),《江淮论坛》,2012年第3期。
44、《预防时疫指向下的丧葬改良——以1928年安庆为例》(第二),《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45、《20世纪30年代淮河流域的传统食品业研究——以榨油业、酿酒业为例》,《淮河文化与皖北振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
46、《清实录馆人员的构成》,《历史档案》,2012年第4期。
47、《略析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方志中的经济文献》,《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48、《民国安徽疫病防治研究》,《巢湖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49、《皖江商埠近代化勃兴的文化解读》(第二),《江淮论坛》,2013年第3期。
50、《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庆环境卫生治理探析(1927—1936)》,《安徽史学》,2014年第1期。
51、《徽州牌坊研究》(第二),《铜陵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52、《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煤炭业发展述论(1912-1936)》,《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53、《近代河南水患及其救治研究综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54、《<清实录>纂修程序述论》,《历史档案》,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