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棠溪(1904—1999年),字郁庭,福建福州市人,祖籍江苏南京,著名书法家,福建书坛代表性人物之一。生前任福州画院画师、福州市政协书画室画师、福建逸仙艺苑书画会会员、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理事、福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个人成就
朱棠溪自幼喜好书法,临摹、研习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欧阳询等晋唐诸,蜚声全国,远播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
朱棠溪书风取法高古,追晋唐,极具欧体形神,却自成一体。字体工整稳健,奇伟遒劲,刚柔相济;结体横逸流畅,舒朗娟秀,奇险清润;字距疏密得当,相呼相倚,千姿百态;布局法度谨严,端庄大方,壮阔恢宏。朱棠溪为人儒雅仁厚,严谨谦逊,淡泊名利,乃隐居于闹市的儒者,广为称道。
朱棠溪作品参加全国第一届、第二届书法篆刻展、河南国际书法展、日本现代中国书道展等,被
国内外数十家书画美术馆院收藏。作品入编《中国现代书法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全国书法精品集》、《中国当代墨宝集》、《海峡书画集》、《福州海内外书画家作品集》、日本《现代中国书道展图录》、日本冲绳《福州书法展》、加拿大《祖国当代名家书画集》及《韩国碑林》等,并发表在《书法》、《辽宁书法》、《福建日报》、《福州晚报》等多家报刊上。
朱棠溪著有《楷书习字帖》(福建人民出版社 1979年)、《地震科普字帖》(合著,地震出版社 1991年)以及《春联积翠》等书。——资料来源: 网易 朱棠溪的博客
研究文章
刻意求精 锲而不舍
——朱棠溪先生谈书法创作之路心得
■资料来源: 网易 朱棠溪的博客
中国文字从甲骨、金文、秦篆、汉隶及以后的楷书、行草,不知经过多少年代的演变、发展而后定形。书法就是随着文字的发展,通过人们审美判断的自觉性,神领意会,抑扬取舍,逐渐形成书法艺术。但由于各人的探求道路不同,在表现上各呈其妍,各具风格,遂成许多流派。前人对于书法评论甚多,大多说得很玄,莫测高深。如说某家字体道劲挺拔,某家字体古朴奇逸,甚至什么肃穆庄重、圆润秀丽、气势磅礴、流转多姿等等。究竟标准是什么?却没有一个说得清楚,使人一知半解,认为书法是一门高不可攀的艺术,望而生畏。或者说学习书法,须具天赋。有成就的书法家殆由天授,否则终老无成。这也和江淹梦笔生花,唐寅在九鲤湖梦神授墨之说,如出一辙。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拿我个人学书的经验说,学书只要坚持“勤”、“恒”、“探”三个字,没有不成功的。这就是刻意求精,契而不会,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习之以勤,不见异思迁,不泥古不化,入帖出帖,努力探索。 我很赞赏近代学者王国维以词语作比喻。他说:做任何事业,都要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没有“望断天涯路”的勤于追求;没有“衣带渐宽”,“人憔悴”的经久不变;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探索,是不可能成功的。王羲之说张芝“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心谢之”。学书临池洗笔,而至全池的水,都为墨染,得花多大的艰苦劳动啊。这说明一个“勤”字,一个“恒”字。
我幼年即爱书法,见着字帖便抓来乱学。学了一段,觉得没意思,又丢了。这样反复多次,始终不见进步。以后看了王僧虔《笔意赞》有四句话:“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肉丰润,入妙通灵”,便决意从学王羲之入手。那时当然还不懂什么叫做“骨肉丰润,人妙通灵”。因为找不到《告誓》的范本,便改习欧阳询,从此和欧体结了数十年的缘。苏轼在《和子由论书诗》中说:“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多!”我就是一痴到底,心无二用,也不管别人的品藻讥弹。
欧书的特点是遒劲,笔画扎实,以方为主,横画严整,直笔硬挺。结构于平正中见险峭,给人以刀戟森森之感。数十年来临池学习,起先总觉得只得其形,平板乏味。通过长期实践,始悟凡好的字,必然是神形俱全。形是皮肉筋骨,神是脂泽风采,只有二者俱备,方能达到入神通灵。这里说的“形”,当然是指字形,如说很象欧体,是有形可凭的;“神”是说神采、神韵,是抽象的、不可模捉的,是学书者艺术修养和主观情思,融汇在一起的,而审美观点正是从此而生。没有神韵的字,不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刘载熙《书概》说:“意”是书之本,“象”是书之用,强调表情达意。书法讲究意与象、虚与实、刚与柔、静与动、违与和、 曲与直、疏与密、向与背、方与圆、藏与露,是书法美学的结晶,但这都不是一融而会。我历数十年揣摩其意,偶有所得,犹有未尽。后期所写的字,更是尽力向这方面追求,现在已八十二岁了,仍感学无止境。“大江后浪推前浪”,后起的书法家,人材辈出,我愿以余生之年,既师古人,又师后秀,更师造化,为书坛贡其一愚之得。
《翰墨情深共白头》
——记书法家朱棠溪及其夫人吴秀华
■林利本 卞美珍
我省著名的书法家、96岁高龄的朱棠溪先生住在福州东门晋安桥畔。近日的一个下午,我们慕名登门拜访。开门的是朱老的夫人吴秀华女士。她一脸的秀逸温婉,身体硬朗,手脚利索,不像年近九旬的老人。
房内的摆设尽管简单朴素,却不乏书卷气和雅韵。书房内的墙壁,挂着福州书画家赠送的楹联和老牛图,还有一面日本那霸市议长亲署的“感谢状”的镜框;书架上排列着好几层书;方桌上摆放着笔筒、砚台和红木“镇纸”,友人送来的花篮放在窗台上,“一得阁”墨汁飘来阵阵清香。
朱老正在卧室躺着,脸色清癯,精神矍铄,连声向我们说“恭迎、恭迎”。原来,去年中秋他不幸跌了一跤,致使行走不便,有好些日子没能挥毫了。今天是周日,其住在公交公司宿舍的儿子和儿媳照例来家探视,正坐在床沿上,轻抚着朱老的腿和臂。两侧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两副对联,纸色泛黄,字仍黛黑。长联写“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短联写“芳龄永继,仙寿恒昌”,均为《红楼梦》中的诗句,皆署“同秀华共期勉,壬申春棠溪书于益香亭”的款,字体舒朗挺拔。
壬申是1932年,这两副对联寄托着这对夫妇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白头偕老的憧憬,它们伴随着朱老夫妇67个春秋了。67年以沫相濡的甘苦,67年同舟共济的风雨,朱老夫妇今日思起,仍记忆犹新。朱老耳背,笑望着大家,而朱老夫人谈锋甚健,娓娓道来。
■千里姻缘翰墨牵
朱棠溪先生,字郁庭,1904年11月初三出生于南京的一家书香门第,其祖先乃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其父饱学,擅书法,棠溪自幼受其熏陶,耳濡目染,呀呀学语后便用红砖在地上划出“一、二”;入塾启蒙时就能在描红簿上描出点横竖撇捺;13岁时入商学堂,拜师学书,临摹古帖,对晋代陆玑的《
平复帖》、
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等字帖情有独钟。他聪颖,悟性高,写出的字很有古意。17岁那年,他从商学堂毕业,不远千里来到福建宁德接承其亡父的财务出纳员工作,一呆就10年。工余仍笔练不辍,书艺精进。
因写得一手好字,名闻遐迩,1931年初,棠溪先生被聘来到福州,仍当财务出纳员,住进了鼓楼的“益香亭”宿舍。27岁的他,1.80米高的个头,风华正茂,温文尔雅。面对着历史厚重、文化灿烂、风物荟萃的八闽首府,棠溪激动不已,踌躇满志,深深地爱上了福州。
东邻吴宅的秀华小姐,20出头,颇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善良娴静,楚楚动人,对琴棋书画早有涉猎,尤爱书法,喜舞文弄墨,对棠溪的人品才华心仪已久,隔三岔四来就教于棠溪。棠溪也喜爱这位美丽多才多艺的福州女子,就“好为人师”起来。久而久之,翰墨传情,“书圣”作媒,两个年轻人的心贴得近了。翌年春,秀华的父母在“聚春园”办开宴席,为棠溪、秀华完婚。“益香亭”的洞房里,棠溪写的两副《红楼梦》对联端端正正地挂在墙上:“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芳龄永继,仙寿恒昌”,表达了他对她的深情和对共同事业的热爱。桌面上安放着数本线装古籍:唐代
欧阳询的《
九成宫醴泉铭》和晋代王的《伯远帖》等墨宝,是秀华前几天特意到南后街旧书市“耕文堂”书坊里花重金买来的,作为新婚赠物,祝愿郎君日后能成为大书法家。棠溪视此书为珍宝。
■深情凝成珠玑字
朱老的儿子是市公交公司的干部,也能写一手好字。他打开了一个木箱,一本本朱老的聘书、荣誉证书和入选作品集展现在我们眼前。有
中国书法家协会和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聘书,有省民革逸仙艺苑、市政协画室和福州画院的画师证书,还有福州大学、厦门大学、西安博物馆、开封博物馆和周总理纪念馆等单位因收藏朱老的作品而寄来的荣誉证书。朱老的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省内外和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以及港澳台地区。作品入编《中国当代名家书画集》、《全国书法精品集》、《福州海内外书画家作品集》、《海峡书画集》、《日本那霸现代中国书道展》和《韩国碑林》等。
福建人民出版社还为他发行了《楷书习字帖》和《春联积翠》等书。于山、鼓山、西湖、林则徐纪念馆、西禅寺、石竹山、武夷山等许多名胜,都镌刻着他的书法作品,字字珠玑。朱老的作品繁多,有中堂、对联和横披等,尤以《木兰辞》、《出师表》、《赤壁赋》、《琵琶行》、《岳阳楼记》和《朱子家训》等中楷横披为至珍。其书风取法高古,追晋唐,最具欧体形神,且别开蹊径,独树一帜,字体横逸流畅,奇伟娟秀,险中有稳;布局如行云流水,恢宏壮阔,充满音乐美感,创造性地发展了欧体书法艺术,蜚声海内外。
朱公子深情地对我们说:“父亲的成就,除了他本人对书法的热爱、苦练和高尚的人格外,还得益于母亲的无私奉献。可以说,每件作品都是父母的深情凝结成的。”
婚后,棠溪夫妇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更加执著和痴迷了,专攻欧体,求其形,更求其神。那年端午,书房里,小俩口又磋起书道了。棠溪说:“右军之洒脱,真卿之沉稳,公权之飘逸,都是我们要把握的精髓呀!”秀华略有思索,说:“如果再把
欧阳询的偏正奇险结合进去,熔诸家书风于一炉,兼容并蓄,加以创新,岂不更妙?”“好!我们就朝这一方向努力吧!”棠溪答道。夫妇俩孜孜以求,秃笔成。
秀华为了让夫君集中时间和精力写字,辞掉了社会工作,以自己的才情、青春和美丽一门心思地“相夫教子”,去玉成夫君的事业。
1950年,46岁的棠溪先生转到
省妇幼保健院工作,一直到1972年退休。这时期,他的书法艺术更臻成熟。1970年,由福州市大鉴赏家王铁藩先生推荐,朱棠溪成为福州画院的画师。接着,他的作品《鲁迅惜花诗四律》参加了全国和日本的书法展,获得大奖,好评如潮,名声大噪,跻身于八闽最著名的书法家行列。
■纵老犹闻翰墨香
1973年,69岁的棠溪先生退休搬住东门。经历了几番人世沧桑的他,进入了心清如水、闲远恬适的淡泊和超脱的境界,书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臻神入妙的地步。
晚年的朱棠溪先生身体虚弱,耳朵失聪,好在有夫人秀华的悉心照料,依然挥毫不停,其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走上巅峰,有一件作品在1994年省第二届书画节中又获大奖。
朱老提携后学,常到老体协、学校讲授书道,曾荣任省青年书法征稿比赛的评选委员。他对前来求字者,总是有求必应。涌泉寺方丈普雨生前曾多次求字以转赠侨胞,朱老每每满足其求,后并洒泪为这位方丈的墓塔写了楹联。
朱老夫妇生有一男二女,现子孙满堂。他们皆大有出息,十分孝敬老人。每到星期六,在省银行任科长的长孙和在省通讯社当主任的次孙都会来到身边。朱老夫人常让儿孙们陪着朱老先生到鼓山、凤丘山等瞻仰朱熹的摩崖题刻,汲取创作灵感。
夕阳依山,我们辞别了朱老一家。朱棠溪先生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吴秀华女士近90年的人生道路,特别是他们近70年的翰墨深情、为弘扬书法文化而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间。“祝朱老夫妇健康长寿”,我们心中这样默会着。
(原文1989.8.14发表于《福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