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梓(1910--1986),机械学家。山东淄博人。1938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机械系。曾任成都中南铁工厂厂长、总工程师,四川大学工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山西大学教授、系主任,太原工学院教授、教务长、副院长,山西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山西省委副主任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
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于机械工程齿轮传动的研究。1954年研制成双曲柄式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1973年研制成RSH分阶式双圆弧齿轮。
1958年9月,他筹建了太原工学院强度研究室(后为齿轮强度研究所)并担任主任,该室以
圆弧齿轮及新型杆传动的研究为主要方向。朱景梓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
圆弧齿轮传动理论,开创了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领域。
1954年,他撰写了《球墨铸铁》、《柱的设计公式》等学术论文。1956年5月,他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这时候,他开始着手研究高传动比高效
齿轮减速器。他为山西机器厂研制的热轧齿轮试轧成功后,该齿轮可提高效率10倍,节约材料15%。
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最为重要的传动方式,圆弧齿轮传动具有承载能力高、加工简单、制造成本低廉、齿面间易形成油膜等特点。从我国机械制造业设备现状和材料性能方面来看,是一种地地道道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齿轮传动方式。当时国内许多相关行业在大功率传动和汽轮机的高速传动中使用了圆弧齿轮后,一些机械设备的寿命提高到几倍乃至几十倍。
几十年来,作为我国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之一,圆弧齿轮在
冶金、
化工、
矿山、
石油、
电力、
船舶、
航空、
核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目前占到我国高速齿轮产量的80%以上,石油抽油机产量的100%,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朱景梓的名字已作为著名机械学家载入了“中国科学家”的史册。1959年,朱景梓受到
毛泽东主席、
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78年3月,他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在这个科学的春天,他的“双圆弧齿轮强度”、“分阶式双圆弧齿轮的齿形研究”、他领导的齿轮研究室和与人合著的学术专著《
圆弧齿轮》一书获得四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朱景梓先生率领科研人员完成的“双圆弧齿轮承载能力的研究”基础上制订的双圆弧齿轮基准齿形标准JG2940—81现已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部门,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广大工矿企业渐开线齿轮承载能力低运行寿命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钢)的515型轧机自采用由朱景梓等设计的大模数分阶式双圆弧齿轮FSPH—75型新型传动后,电机功率由原来的1200KW升到2300KW,功率提高392%,且缩短了
设备改造工期,仅此一项就为太钢节省资金15万元。
作为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机械组成员教育部机械课程教材编审委员、全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机械传动学副理事长等,朱景梓一生治学严谨,著译等身。他撰写了大量的富有成果的论文和专著,他和他的合作者完成和审校的有关专著、教材、论文、工具书及译著近200种。著有《变位齿轮移距系数的选择》、《加工圆弧齿轮用的万能变位滚刀》等。
在45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他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1962年秋,他作为山西省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招收并培养了两名研究生。如今,他的许多弟子已是博士生导师,专家教授和生产一线的高工。他的学生都说,朱先生学识渊博,勇于创新,是一位有丰富的创造思维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坦荡开放,绝少封闭。东北大学的蔡春源教授就曾深情回忆朱先生是如何热情地帮助他们在圆弧齿轮方面的研究起步,如何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资料。
费孝通先生称赞说:“解放前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解放后
孜孜不倦为新中国教育、科学事业献身。景梓同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钱伟长先生为朱景梓题词曰:“耕耘一生,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