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务平
革命烈士
朱务平(1898—1932) ,安徽濉溪县临涣镇人,原名焕明。1922年考入徐州培心中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宿县从事革命工作。后任中共宿县县委组织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在皖东北地区坚持斗争,先后任中共徐海蚌特委委员兼凤阳县委书记、长淮特委书记。1932年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同年11月25日在南京雨花台就义。
成长经历
朱务平,原名宋焕明,字镜秋,又名朱大生、朱大春、冯心,1898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县临焕区朱小楼村(今淮北市濉溪县)。祖父朱学伦曾追随捻军将领张乐行,为推翻腐败的清朝而斗争,他的反抗精神对童年的朱务平影响很大。
走上革命道路
1917年,入宿县第二高等小学读书,受校长陈龙楼影响,开始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逐渐接受革命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与徐凤笑等人发动师生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后组织学生联合会和读书会,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1年,朱务平高小毕业后回家乡教书。1922年,他和徐凤笑、刘之芫等在临焕组织“群化团”,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3年,朱务平考入徐州培心中学。读书期间他参加了由进步学生组织的青年互助社和读书会,发起成立了徐州各校学生联合会。特别是抗议外籍校长辱骂中国人的斗争中,他表现突出,沉重打击了徐州的教会势力,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1924年6月18日,朱务平在《向导》周报第71期发表《徐州教会学生奋斗的经过》一文,表现了他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出色的政治活动能力。1924年8月,朱务平由中共徐州特别支部负责人、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吴亚鲁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5年初,朱务平因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被学校当局开除学籍。离校后,他仍在徐州从事革命活动。3月8日下午,在徐州三女师附小举行“国际妇女日”纪念活动中,朱务乎作了《国民会议与善后会议》的演讲。随后,朱务平受党的指派回到家乡临焕积极进行革命活动。他先后发展了徐凤笑、刘之芫入党,建立了临焕党小组、团支部,同时在临焕建立了工会,在农村建立了农民协会,使这一地区的工农运动得以蓬勃发展。五卅惨案消息传来后,朱务平积极组织工人罢工,发动群众集会游行,声援五卅罢工工人斗争。在此期间,朱务平奔波往来于徐州、宿县、临焕之间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徐州支部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徐州地委后,他先后被选为秘书、团地委委员并负责工人运动,后被派赴铜山车站任工会书记。1925年10月,吴亚鲁调离徐州后,朱务平随后也同去河南郑州等地组织领导纱厂和铁路工人运动。1926年上半年,朱务乎返回宿县家乡开展党的工作。5月,中共宿县独支成立(亦称临焕特支),他当选为书记。在国共合作期间,朱务平任国民党宿县党部农民委员及县农协会秘书,在宿城主办两期农民运动训练班,培训了一大批农运骨干,并在全县乡村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农民纳税委员会、农民息讼委员会、农村教育促进委员会、赈灾会、度荒互助社、农民自卫军,组织和领导农民开展了一系列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和封建地主的斗争。在他的领导下,宿县的农民协会会员很快发展到2万余人。1927年2月11日,中共江浙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成立,朱务平当选为委员。
坚持革命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安徽省临委派徐凤笑返回宿县建立临委并任书记,朱务平任委员。他们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临焕建立了有30多支枪的农民自卫武装,准备进行武装斗争。1927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安徽境内沿津浦线及皖东北各县划归江苏省委领导。1928年夏,朱务平和董畏民去上海,向江苏省委书记李富春汇报工作。朱务平返回后,先后到徐州、宿县、蚌埠、凤阳、泗县、怀远等地,传达省委“抓紧建立徐海蚌地区特别工作委员会”的指示,积极开展地下斗争。蚌埠市临委被破坏后,朱务平重新组建了特支并担任书记。12月5日,江苏省委派蒋云在徐州东曹庄筹备召开了徐海蚌党代表大会,朱务平参加大会,并当选为特委委员及出席省党代会代表。
1929年春,凤阳县党组织被破坏,朱务平受委派前往恢复组织,6月,接任凤阳县委书记。他先后领导了淮上火柴公司、凤阳黄包车工人、蚌埠铁路工人、国民党蚌埠警察局警察等一系列罢工、罢岗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同年秋,凤阳监狱越狱暴动后,朱务平冒着危险前往探监,见到了狱中党的负责人王香圃,在送给狱中同志的烧饼中夹带一封长信,带去了党的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坚持狱中斗争,争取胜利的信心。 11月18日,朱务平赴上海参加了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朱务平对何孟雄反对李立三《政治报告》的发言表示赞同。
1930年9月,瞿秋白、周恩来等主持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中共徐海蚌土地革命行动委员会撤销,改称中共徐海蚌特委。1931年初,为便于开展工作,徐海蚌特委划分为徐州、海州、长淮三个特委,朱务平在蚌埠筹备建立了中共长淮特委,辖凤阳、定远、盱眙、泗县、灵璧、怀远、阜阳、凤台、颍上等县,陈履真任特委书记,朱务平任特委常委负责组织工作。
1931年6月,陈履真调任上海工作,朱务平接任长淮特委书记,当时长淮各地党的组织均遭到严重破坏,白色恐怖笼罩,干部党员严重不足。朱务平首先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接着又在城镇的店员、工人以至国民党警察局中发展并建立了党团小组或支部。朱务平还创办了特委机关报《红旗报》,他亲自为该报撰写文章并参加报纸的编辑刻印工作,号召长淮地区的劳苦大众与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颈上血》就是这一时期发表在《红旗报》上的著名诗篇。革命斗争的环境愈是艰难,朱务平的革命斗志愈是顽强,共产主义信念愈是坚定。他以卷烟作掩护和维持生活,还常去拉黄包车挣钱补充活动经费。即使自己饿着肚子,仍省下几个铜板给年轻同志买饼充饥。就是靠着这种阶级友爱,他团结长淮特委的同志,共同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1931年下半年,长淮特委设立军事委员会,在国民党蚌埠驻军中进行兵运工作,即乘反动军队招募新兵的机会,派党团员打人国民党军队,在军队中广交朋友。经过近一年的工作,长淮特委在蚌埠驻军一团中发展党员30多人,后成功组织了该团士兵哗变,有力地配合了皖西红军反“围剿”的斗争,长淮特委的革命活动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动当局恼羞成怒,四处缉捕朱务平。
壮烈牺牲
1932年8月26日叛徒刘平赴南京告密,国民党特务与军警在蚌埠、凤阳、怀远等地大肆搜捕,凤阳县委书记赵连轩夫妇和80多名党团员及革命群众被捕。朱务平不顾个人安危,忙于奔走,通知尚未被捕的同志转移。10月20日,朱秋平在门台子火车站不幸被叛徒带领的国民党特务逮捕,并随即押往蚌埠国民党警备司令部,次日被押赴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拘留所。朱务平被捕后化名朱大生,自称是贩卖卷烟的农民,未暴露真实身份。当敌人令他和叛徒陈苏生等当面对质时亦未承认。敌人将他送进拘留所内的所谓“优待室”,派叛徒路大奎、刘平等劝降他借题发挥,怒斥叛徒。朱务平对同牢难友进行教育,还利用放风时间找长淮被捕同志谈话,鼓励他们坚定革命信念,并教给他们向敌人斗争的方法。有些承认了自己是共产党员的人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又推翻了原来的口供。朱务平本来就因肺病吐血,这时又患痢疾,腹泻发烧,身体非常虚弱,敌人也不给他治疗,还对他反复施刑折磨,但他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精神,团结战友斗争。后来由于敌人已了解朱务平的政治身份,所以在审讯时,敌人对他说:“你要考虑,你的路只有两条,牢是没有你坐的,是死是活可以自己选择。你们长淮一带的党组织彻底垮了,党员捕光了,只要你把组织情况交出来就行了”。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朱务平选择了献身党的事业。他临刑前夜对同监的党员说:“同志们不要难过,这是我自选的道路”,“我不死,就会有更多的同志要牺牲。我死了,只要同志们在,长淮党组织不久还会重新建立起来。共产党是杀不尽、斩不绝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1932年11月25日清晨,朱务乎和同时被捕的26位同志,被敌人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刑场。 朱务平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雨花台,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印证了他诗一般的誓言:颈可折,肢可裂,奋斗的精神不可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8 13:09
目录
概述
成长经历
走上革命道路
参考资料